非遗 | 铁观音中的观音自何而来

七泡有余香,独具观音韵。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那么“铁观音”之名自何而来,制作技艺又有哪些玄妙之处呢?

“皇帝赐名”与“观音托梦”

铁观音名字的来历主要有“王说”和“魏说”两种。

“王说”是这样记载的: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有位仕人叫王士让,他喜好种植奇花异草,有一次他在散步时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便将其移植在自家南轩的茶圃中。

经过几年培育,那株茶树变得枝繁叶茂,采制而成的茶更是香馥味醇。后来,王士让奉召入京,见到礼部侍郎方苞,便将此茶相赠。方苞非常喜欢这种茶,便又将其转送内廷,乾隆饮用过后也非常赞赏,因此茶外观乌润壮实、沉重似铁,饮之味香形美、犹如观音,故赐名为“铁观音”。

而“魏说”则是这样记载的:在清雍正年间,安溪西坪有一位叫魏荫的茶农。因为信奉观音,他每日清晨都会向着观音像敬奉清茶,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某晚,魏荫梦见自己在溪涧边的石缝里发现了一株茶树,茶树芬芳诱人,魏荫被香气吸引,正想采摘时,却突然被惊醒。

第二天,魏荫根据梦中的景象寻觅过去,正如梦中所见,果然在石隙间找到一株茶树,他便将茶树移植到家中,培育新茶。魏荫认定是因观音托梦才寻到此茶,故给其取名为“铁观音”。 

铁观音母树(图片来源:安溪铁观音茶文化)

三百多年来,关于铁观音的起源,双方各执一词。王家坚持“文人献茶,乾隆赐名”,魏家则始终认为是“观音托梦,魏荫传茶”。两家的说法在茶人之中都形成了广泛影响,因此《中国茶经》《福建乌龙茶》以及《安溪县志》等书,均把王魏两说一并收录。

事实上,王魏两说的“争端”在当地并没有给两家人造成隔阂,如今,魏荫铁观音第九代传人魏月德与王士让家族第十三代传人王文礼,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溪铁观音在王魏两说之争中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制作技巧别具一格

铁观音在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香气高雅韵味浓、齿颊留香喉底回甘,铁观音茶香味持久、经久耐泡、音韵悠长,自古以来就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名。

铁观音的美名离不开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早在2008年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安溪茶农借鉴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作原理,发明出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铁观音因此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安溪茶农长期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由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组成。采摘工艺一般以人工手采,以嫩梢芽叶形成蛀芽时,采下驻芽二三叶。初制工艺包括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十道工序。精制工艺包括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六道工序。如此,才能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韵,成就一杯上好的铁观音茶。

安溪由此也为中国茶业发展作出了三大重要贡献:一是发明乌龙茶半发酵制作工艺;二是培育了铁观音茶树品种,至今仍保留有铁观音母树,丰富了茶树基因库;三是发明“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助力我国大面积茶树良种苗木的繁育。

如今的安溪,除了种茶、制茶外,还会举办大大小小的铁观音茶叶赛事,每年约有20场。这其中,有由当地政府主办的,也有由商协会、农业合作社、品牌茶企主办或承办的。不管赛事大小,每场茶王赛都会吸引众多的参赛者,成为举办地的盛事。各种规格和类型的茶王赛深入人心,成为种好茶、制好茶的风向标。在这一过程中,安溪县的茶园管理技术、加工技术也都得到了提高,使得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更具含金量。

安溪举办铁观音大赛(图片来源:安溪县人民政府网)

一叶芳华,一茶千香。绿叶红镶边的铁观音茶叶的背后,是数百年茶农探索生产的智慧结晶,是对品质、口感、韵味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与传承。随着被称为“安溪铁观音一号”的“吉林一号高分03D18星”卫星升空,随着安溪铁观音在欧盟、俄罗斯、日本等46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铁观音越走越远,更加“音韵”悠长。

参考资料:

半月谈,《一片茶叶的遗产故事》

泉州晚报,《赛制创新 奖金提高》

安溪新闻网,《安溪茶再获世界级非遗殊荣》

责编:何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