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绝望的乐观主义者还是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

Via:lavaggi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全文音频

 

作者 | Arthur C. Brooks

翻译 | 王贝依

改写 | 棉花熊

审校 | 严佳静

朗读 | 胡恩

美工 | 老雕虫

编辑 | 小鱼

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希望和乐观看作同义词,但其实这并不准确。

在越南战争期间,一位在北越监狱被关押了七年多的美国海军中将注意到,他的战友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惊讶的趋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这种可怕的条件下幸存下来;而另外的人则没有。而那些没有幸存下来的人往往是他们中最乐观的。正如海军中将詹姆斯﹒斯托克代尔后来告诉商业作家吉姆﹒柯林斯的那样,“那些没有幸存下来的人是那些说,‘我们要在圣诞节前出去。’圣诞节就要来了,圣诞节就要过去了……复活节就要来了,复活节就要过去了。然后是感恩节,然后又是圣诞节。最后,他们死于心碎。”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在我的熟人圈子中,我注意到了和上边这种模式相似,不过没那么可怕的版本。因为新冠疫情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慢慢从暂时的不便转变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些最挣扎的人一直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总是预测我们的生活会恢复正常,结果,他们也随着新冠的大流行而感到失望。做得最好的一些人往往是那些对外面的世界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他们很少关注外部环境,而更多地关注他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坚持下去。

 

Via:instagram

有一个词能让你相信,你可以用不扭曲现实的情况下让事情变得更好:不是乐观,而是希望。正如斯托克代尔所发现的——也同我在疾病大流行期间以一种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方式发现的那样——乐观通常不是提升幸福感的最佳方式。有研究表明,反而希望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当我们努力从新冠大流行中恢复过来时,拥有希望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得更好,并可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所需的技能。

 

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希望和乐观看作同义词,但其实这并不准确。根据2004 年发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论文,两位心理学家使用数据调查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厘清这两个概念。他们认为,“希望更直接地关注个人对特定目标的实现,而乐观则强调的是对未来结果的广泛的总体预期”。换句话说,乐观永远相信事情会好起来;而希望并没有做出这样的假设,而是一种信念,即人们可以采取行动,以某种方式使事情变得更好。

 

希望和乐观可以并存,但不一定非要如此。你可能是一个绝望的乐观主义者,你会觉得任何事情都很无助,但一直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也可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对未来有着消极的预测,但相信你可以改善你和他人的生活。

 

Via:instagram

许多将乐观主义与人类繁荣联系起来的研究都认为乐观与希望之间的差别不大。但是,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看,往往会出现新的发现。一项发表在《Psychological Report》杂志上研究表明,尽管乐观和希望都能降低患病的可能性,但希望比乐观更有力量。

 

鉴于希望与个人能动性紧密相关,因此它对于个人成功的促进并不足为奇。在2013年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定义希望为“有意愿并可以找到合适的出路”,然后探究员工的希望特质与其工作上的成功和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28%秉持高希望的员工会在工作中取得成功,44%的高希望员工更有可能享有良好的健康状态和生活幸福感。另外,一项对来自英国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多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根据“我积极追求自己的目标”等与希望相关的自我评价指标比智力、个性甚至先前的成就更能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业成就。

 

希望不仅仅是“美好地拥有幸福”;缺少希望对我们来说是灾难性的。在 2001 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992年至1996年期间的一些老年墨西哥和欧洲裔美国人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将这些老人归类为秉持“绝望”或秉持“希望”的人,其中,有29%的“绝望”老人中在1999年前就去世了,而怀有“希望”的人只有11%在1999年前去世——即使在控制了年龄和自评健康状况的条件后,结果还是如此。

 

Via:instagram

一些人可能会争辩说希望其实是运气的问题——有些人生来就秉持希望。乐观地说,这可能部分正确:一项研究发现希望有36%是遗传而来的。无论希望是否与遗传有关(我目前还没有看到任何具体的测量),大多数哲学和宗教传统都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选择,甚至是一条诫命。事实上,希望也是基督教的神学美德:它意味着自愿行动,而不仅仅是积极的预测。

 

阿维拉的天主教修女和神秘主义者特蕾莎相信希望来自意志和承诺。正如她在 16 世纪诗意地写道:“希望,我的灵魂,希望……你越挣扎,就越能证明你对上帝的爱,并且有一天你会与你所爱的人一起享受永无止境的欢喜快乐。” 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我们都可以从特蕾莎的箴言中获得启发。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步骤来增加我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Via:instagram

1. 想象一个美好的未来,并详细说明是什么让它如此美好。

当你感到有点绝望时,你可以从改变你对未来的展望开始。比如说,你所居住和所爱的城市正在与“无家可归”这一问题作斗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没有住所。你会因此很容易地得出这个结论:这种情况是令人绝望的。但是如果你想象一个城市,那里很少有人流落街头,并且每个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那么你就可以为邻居和自己的幸福做更多的事。

 

与其沉浸在一个虚构城市的光辉中,还不如把它就留在那里。你可以列一张清单,列出需要改善的具体因素;例如,增加更多的经济适用住房,提出更好的公共政策和监管,或者促使更多地关注人们的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需求等等踏实的步骤上。

 

2. 设想自己采取行动。

如果你将事情留在第1步,从而说服自己更好的时代就在前方,那么你这是在保持乐观,还不叫希望。单单只是设想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不做任何事并不会帮你实现目标。但我们将抱怨转变为真正的行动时,设想就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世界。因此,本练习的第二步是想象自己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尽管是仅在微观层面。

 

继续上面的例子,想象自己每周有一天在饭馆做志愿者,或者在你所在城市的政府中倡导更好的政策,或者让无家可归的问题更多地被你的社区关注到。我们应避免将自己幻想成为无敌的救世主;相反,想象一下帮助一个真实的人,说服一位决策者,或增加一位同胞的同情心。

 

现在,带着希望,你可以迈向最重要的一步。

 

Via:instagram

3. 行动。

让自己远大的愿景和雄心壮志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相融合,并据此执行。坚持你的想法,在人与人之间提供帮助。我建议你尝试两到三个行动计划,因为你的第一个想法可能不好操作或根本不现实。

 

具体的行动可能会感觉像是一场徒劳的实践,因为这个行动真的太微小了。这可能是你头脑中一直萦绕着的绝望的声音。你可以用19世纪一位年轻的法国修女特蕾莎提倡的——“微小步伐”——来对抗这种绝望。她强调,一个行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世俗的影响,还在于你对它的热爱。你每迈出一个微小的步伐会改变你的心,更有甚者,当别人看到实践希望与爱对你产生的影响时,这些微小的步伐也许会感染别人的心。

 

也许特蕾莎修女将这种方法总结得最好:“不必寻找大事,要心怀大爱做小事。”

 

Via:instagram

1891年,艾米丽﹒狄金森写道,希望是我们永远可以依靠的不劳而获的东西:“‘希望’是一种长着羽毛的东西——/栖息在灵魂中——/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永不停歇——”

 

狄金森的感情很美,但不够准确。对于一些幸运的人来说,不请自来的乐观主义会在自己的内心悄然筑巢。但希望则需要我们为它筑巢,并放出一些美味的鸟食。如果我们为之努力并且它确实在我们心中点燃,那么,在这不和谐的世界中,没有比这更甜美的歌曲了。

参考文献

1. Bryan, F. B., Cvengros, J. A. (2004). Distinguishing hope and optimism: Two sides of a coin, or two separate coin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2), 273-302. https://doi.org/DOI 10.1521/jscp.23.2.273.31018

2.O'Connor, K. J., Graham, C. (2019). Longer, more optimistic, lives: Historic optimism and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 168, 374-392.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jebo.2019.10.018 

3.Day, L., Hanson, K., Maltby, J., Proctor, C., Wood, A. (2010). Hope uniquely predicts objective academic achievement above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previous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4(4), 550-553.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jrp.2010.05.009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2829023503@qq.com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