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悦读|《朗读学(第四版)》

笔尖论道,书香校园

本期“中传悦读”的推荐书目是

《朗读学(第四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朗读学的奠基之作,厘清了朗读学的目的和意义、特点和任务、本源和作用,论述了朗读的规律和目的,讲解了具体感受、态度感情等朗读的内部技巧和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的外部技巧。同时,该书明确了朗读者的身份和对象,介绍了正确的朗读状态,讲解了对不同题材作品的朗读。

《朗读学(第四版)》在每个章节增加了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并对部分文字做了润色加工,既保持作品原貌,又体现一定新意,使本书在多年积淀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的话

张颂(1936-2012)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级教学名师

中国播音学理论主要奠基人

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开拓者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教育重要创始人之一

“重文轻语”的现象至今普遍存在,对“朗读”还远未达到“重视”的程度。“写的语言”是学问,备受青睐;“说的语言”也是学问,却少有认同。朗读,作为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更被看作简单、容易的事。朗读似乎只是“见字出声”,同文化传承、知识积累、表达能力、审美感受没有关系,因此长期被挤压在语文课的一个角落,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同时,朗读一直未能介入综合素质之中,“应试教育”中没有、“素质教育”中仍然没有涉及。这同泱泱大国、文明古国、信息时代、国际潮流很不适应,朗读理应大踏步迎头赶上,充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对“日常口语”的推崇,并非对语言的重视,因为把“日常口语”认作最好的语言,就会无视语言功力,就会舍弃语言的学习和锤炼,就会把语言置于人人“不学而能”的层面上,有意无意地进入“口语至上”的牢笼。“口语至上”实质上还是对语言的轻视,不过是“重文轻语”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朗读学》的问世,是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召唤、现实的需要、未来的期待的产物,融汇着众多的心血成果。尤其要感谢我的老师徐世荣教授,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终生难忘。我将牢记先生的教诲:“朗读必须重视,应当建立一套科学性的知识理论。”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作者写于1998年9月

精彩书摘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既然要使用有声语言,当然就会涉及到许多语音问题,必须服从语音的规律。这也许就是它长期附属于语音学的原因。但是,语音学是包容不下朗读的,只从语音的角度看待朗读,势必束缚朗读的发展,妨碍朗读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这里,我们首先就要说明语音学解决不了朗读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而只有建立朗读学,才有利于朗读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专家推介

曾志华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孙良

中国播音学博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副教授

《朗读学》是张颂有声语言艺术思想的开辟之作。它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对朗读——这一有声语言艺术的基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阐释了朗读的对象、任务、特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探讨了朗读的目的、作用、规律和基本内容,不仅建立了朗读的理论体系,也为中国播音学打下了理论基础。

情感体验是基础,气息变化是桥梁

发声能力是条件,从情到声是途径

小白杨们如何理解“语词感受律”?

来评论区交流阅读体验吧

更多内容可关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