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成功举办“外国文学中国化进程与中国话语建设学术研讨会”

百年来外国文学进入中国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的发展进程,而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进程密切相关。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过程,也不是一个单纯借鉴和接受的过程,而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重要因子并与我们的新文化融合的过程。外国文学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文化语境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同样,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学界建设中国学术话语的意识不断增强。研究探讨百年来外国文学的中国化进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日益成为一个的重要议题。12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外国文学中国化进程与中国话语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的开幕式由青年长江学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尚必武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兼科研院副院长解志韬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常辉致辞。

刘建军在会上首先作了发言。他指出,当外国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入到中国的现实中和文化语境中时,经过翻译、阅读理解以及讲授传播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化了,成了蕴含中国思维方式、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特色的第二文本,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文化因子和文学现象了。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交流现象,百多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外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外国文学”总体上呈现出了三大本质性的特征。其一,中国的外国文学是与中华民族复兴同步的。外国文学中国化的进程与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社会发展和新文化建设的需求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觉醒、不懈奋斗,尤其是走向伟大民族复兴得实践,就不会有今天形态的“中国的外国文学”。其二,中国的外国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我们的外国文学中国化进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努力在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外国文学话语体系的过程。其三,中国的外国文学是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发展起来的。外国的文学在进入我国的过程中,始终是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浓厚土壤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其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因素和强烈的互文再造意识。基于这样的特征,刘建军教授总结了外国文学“中国化”的三个价值和作用,首先,外国文学“中国化”的进程,是促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进程。其次,外国文学“中国化”不仅仅是文学领域的中国化,而是一个完整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合力作用的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外国文学的“中国化”给世界贡献了中国人“世界文学话语”。综上,刘建军教授认为,中国文学要走出去,必须提倡建立“引领世界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话语”。

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陈众议指出,外国文学的“中国化”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刘建军教授笔下凸现出来,可喜可贺。作为学科,外国文学仅有百余年历史,维新派的“托洋改制”只是千年未有大变局之际的一次目光移易的开始;而“五四”运动在此基础上“别求新声于异邦”,才真正奠定了外国文学作为学科的基础。但是,文学的复杂性通过具体文学作品的挪移迁徙过程呈现出来,在不同时期发生镜鉴和窑变。因此,强调扬弃依然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基本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提出,中国学者要从中国的立场和视角对“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世界文学观进行修正甚至重构,在世界上弘扬中国文学,对于译介作品有能动的主观选择。如今,国际学界的世界文学研究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声音,中国学者开始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开始就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话题提出中国学者的定义和理论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华认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由来已久,与社会发展大环境息息相关。“托尔斯泰学”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话语建设伴随期间,有曲折,有教训,也有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托学”出现不少优秀成果,学界对“托学”中重要问题的探索不断深入,中国话语建设进一步凸显。刘建军教授的这套成果无疑将推动中国话语的深化和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查明建做了题为“翻译与外国文学的‘中国化’:异质同构与话语生产”的发言。查明建教授首先对刘建军教授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成果《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6卷本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刘建军教授将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问题放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背景上来考察、研究,立意高远,视野宏阔,“总序”写得大气磅礴、精彩深刻。随后,查明建教授以翻译文学为切入点,回应会议的主题。查明建教授指出,外国文学“中国化”就是中国主体文化对外国文学“异质同构”的过程,翻译以及译者的序跋、评论、阐释等,是外国文学“中国化”的初试阶段。对外国文学的“经典化”, 则是外国文学更深层次的“中国化”过程。经典化的目的,是将最便于、同时也最切合于自己需要的外国文学,作为话语生产的思想资源。中国化的外国文学经典与主流话语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互动共生的关系。中国化的外国文学经典作为思想资源,一方面支持已有的主流话语,另一方面,生产新的话语。查教授进一步指出,“外国文学中国化”命题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文学、文化对外国文学的选择、吸纳和扬弃,还在于创造和创新。我们可以将外国文学“中国化”后的种种结果再放置到世界文学系统中进行发掘与阐释,以此阐述和彰显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价值和世界文学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张冰从这部丛书编辑出版的角度,将《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六卷本视为探索和创新了文学领域“中国化”问题的研究阐释之作。她认为,《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基于“中国化”中“化”的本质,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何为文学领域,何为欧美文学的“中国化”问题。刘建军教授对“中国化”基本内涵的阐释,对“中国化”进程本质的思考以及“中国化”核心内涵的提出均极其富有创见性。总之,这套六卷本项目成果,不仅仅是研究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史,也不只是单纯地研究欧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史、接受史,而是史论结合的学术史和社会思想史,其阐释探讨对我国的中外文学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研究,都有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首先对刘建军教授的重大项目成果出版表示热烈祝贺。随后,他提出,外国文学的“中国化”不但具有深刻的内在动力,是中国现代文化与学术语境下的必然,也已然化为了中国新文学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为前提,王立新教授谈到了三个方面,外国文学与中国现代学术语境息息相关;中国学者的创造和思考成为外国文学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外国文学进入中国造就了兼具中外眼光的中国批评家、理论家等,中外交流盛况空前。对此,外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仍需要坚持中国立场,超越既往问题,面对新的问题。刘建军教授在《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中深刻辨析了“问题与立场”和“传承与超越”的辩证关系,这对于今后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上海大学曾军教授首先祝贺刘建军教授重大项目六卷成果的出版。他认为,这套成果体现了论者对欧美文学中国化各个阶段重要问题的梳理和追问,做到了史论结合。具体而言,欧美文学中国化以接受者为中心,从外化视角转为内化的中国视角,以中国自己问题出发探讨有价值的因素,这可能是这部书最重要的问题意识。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对外国文学中国化和建设中国话语有着重要作用。在中西文论互鉴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居于极其特殊的位置。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体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民族形式、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且逆向影响西方,是中西文论互鉴最为理想的“化”境。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都岚岚认为,刘建军教授在六卷本中对中国话语建设这一前瞻性问题的思考,在推想叙事中也有体现。以此为启发,都岚岚教授延伸到当代作家对时代关切,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核心问题。我们当下处在后人类的境况当中,对人的定义发生了变化,那么如何在未来与后人类相处成为了重要议题。随后,都岚岚教授从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的情感劳动出发,通过讨论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克拉拉的情感劳动,强调一种共情的关系伦理和怀有希望的爱。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做大会总结暨闭幕词,刘建军教授再次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表示感谢。会议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值班编辑:李昕宇

责任编辑:江倩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