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回忆杀”为何来势汹涌?

这波“回忆杀”为何来势汹涌?

王心凌在《乘风破浪第三季》中凭借经典歌曲《爱你》再次爆红。图片源于网络

●路臻

今年以来,“回忆杀”频繁闯入大众视野,成为近来最热门的网络现象之一:张国荣生前最后一场《热·情》演唱会修复重映,引来无数怀念与热泪;周杰伦“魔天伦2013演唱会”和“地表最强2019演唱会”连续两天线上重播,赚得超2000万流量;罗大佑和孙燕姿同天线上直播开唱,掀起全网怀旧大联欢;“甜心教主”王心凌在《乘风破浪第三季》中大跳成名曲《爱你》,一夜之间翻红成现象级爆款……当这些渐渐淡出的歌手重回大众视野,得到的回应依旧热烈。各大平台也纷纷做起“回忆杀”相关策划,如港乐主题综艺《声生不息》,将近40年的港乐文化浓缩在不同主题的竞演之中,既打情怀牌,又有创新演绎,热度居高不下,还实现了文化“破圈”。

“回忆杀”的力量为何如此强大?“怀旧”二字为何总能戳中大众心灵最深处?纵观这些“回忆杀”,作品质量过硬、流传度广是它们的一大特点。以前的歌手讲究“作品傍身”, 如果没有一两首能传遍大街小巷的成名曲就算不得成功,演唱会上引发台上台下大合唱更是家常便饭。这些传唱至今的音乐作品,个人特色与大众品位兼具,旋律朗朗上口,具有深刻的记忆点,另外,经过精心打磨的歌词往往能击中听者内心的情感诉求,让歌曲成为听者和世界沟通的桥梁。即使在多年之后重听,也能让人闪回到最初听它时的情境,忆起属于自己的感动。

经典佳作是“回忆杀”强大力量的源头,情怀效应则助力“回忆杀”引起广泛共鸣。这些歌手及其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情怀、一个时代,是每个为之动容的人对最美丽的青春时光的追忆:有人缅怀逝去,有人见证成长,有人重拾自我,有人珍惜当下……怀旧,是惦念过去的温暖与美好,也是给予当下的迷茫、焦虑一些慰藉、一份信心。每一个被“回忆杀”触动的人,从中收获的不只视听享受,还有激励、鼓舞自己继续前行的力量。这份力量将支撑他们满怀希望,走向更好的明天。

除了经典佳作与情怀效应的相辅相成,从受众角度来看,“回忆杀”风靡的动因,是因其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满足了个人的情绪价值需求;而从行业角度来看,“回忆杀”不仅带动了市场,同时也为流行乐坛带来了重要启示。

许多网友表示,比起时下的流行音乐,老歌更能让人产生共鸣。的确,如今的流行音乐和影视插曲,很多都给人商业痕迹过重导致的“急功近利”之感,自认为紧跟时尚,精准捕捉到了受众需求,却远不如当年淳朴、简单的词曲更能深入人心。一些创作人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着重于彰显自我风格,而忽略了大众接受度。部分“快餐式作品”,一旦失去资本追捧,褪去流量泡沫,便乏人问津,迅速被人遗忘。经典歌手和作品的翻红,某种程度上是在敲打如今的内容创作者——人设、流量都是浮云,只有实力和品质才是最长久的立身之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