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 - 八十年代,我心中的现象级电影

上周网上在直播北京人艺70周年的话剧《茶馆》,看后很是感动,让我不禁想起1982年拍摄的电影《茶馆》来。小小的裕泰茶馆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三教九流人物的命运则是历史的悲歌,清末的风雨飘零,民国的风云变幻,加上外敌的入侵,在这样兵荒马乱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也浮浮沉沉,茶馆掌柜想尽办法几经改良,却终究逃脱不了家破人亡的厄运。

生于70年代 | 八十年代,我心中的现象级电影

如今我再次重温此剧,很是感慨。当我看到影片的最后,常、秦、王三个老爷子为自己撒纸钱祭奠的场景时,心酸到泪流满面,尤其是看到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蓝天野”老爷子的音容笑貌,难过到不能自已。历经四十年,这部电影豆瓣评分保持着9.5,真的算是一部神作了。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回放一下这部经典的现象级电影,能找回一种情怀。

生于70年代 | 八十年代,我心中的现象级电影

作为70后,记忆中最轰动的老影片非《庐山恋》莫属,因为是中国第一部有吻戏的影片,时间早在1980年。这是一部有着特定历史背景的爱情剧,在风景秀丽的庐山展开,影片寓情于景,算是纯美电影的代表作,寄托着那一代人纯洁真挚的爱情。年轻的张瑜和郭凯敏不仅因吻戏而名扬天下,还带火了庐山景区,后来庐山特意建了个电影院,每天放映此片,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生于70年代 | 八十年代,我心中的现象级电影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看喜剧《咱们的牛百岁》,剧中诙谐幽默的情节,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还有农村地头生活的质朴,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五人懒汉组”有着各自的悲惨经历和爱恨瓜葛,偷盗、打架、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冲突编织成一环环的剧目,依次铺开,田福因愤怒“举石砸锅”的桥段将矛盾推向高潮,看得我血脉贲张。虽然那时候我不懂“联产承包制”是什么,但是“多劳多得”的中心思想我还是能看得懂的。面对误会、诋毁、委屈而不屈不挠的“百岁精神”让我看到那个年代人的积极向上,影片中接地气的对话、人物细微的内心变化,都够得上现象级。

生于70年代 | 八十年代,我心中的现象级电影

1986年拍摄的《芙蓉镇》也是称得上是现象级电影。特殊的年代背景,寡妇和右派的身份,将两个命运多舛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俩在困境中相知相爱走过无数风风雨雨,最终迎来了新生活。敏感深刻的主题使影片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我的姥爷曾经是“右派”,历经批斗关押后不到五十岁就病逝了,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影片我窥探到了当时的时代侧影,对过去的事进行反思和警醒,我想这就是此片优秀的所在,《芙蓉镇》还让我记住了有着吊脚楼和青石板路的湘西。

生于70年代 | 八十年代,我心中的现象级电影

最后一部要记述的电影是1987年上映的《红高粱》,之所以出名源于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并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再一个是原书的作者莫言,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故事就是发生在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一对情侣历经曲折经营高粱酒坊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悲怆哀伤,九儿的儿子在她的尸体旁放声唱起了童谣:“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姜文和巩俐的深情演绎也为此片加分不少,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回响了三十多年。

生于70年代 | 八十年代,我心中的现象级电影

太多经典的现象级电影值得被记住,如《肖申克的救赎》、《阿凡达》、《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都曾经引发一场热烈而长久的讨论,关于人性、关于未来,引人入胜、让人深思、勾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想这就是这些电影能被称为“现象级”的原因吧!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