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精品,央视出品

一万小时定律,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部纪录片。

两年蹲守拍摄,一万小时记录,终于又换来年度高分神作。

从《人生第一次》豆瓣评分9.1,到《人生第二次》豆瓣评分9.5,央视网用不断攀峰、仍在超越、继续创高的封神之作,为观众们建立了这样一个认知——

人间精品,央视出品。

《人生第二次》之所以如此高分,因为在它的镜像里,有层层叠叠细密、厚重而饱满的景观,你会看到近景的个人,远景的人生,全景的人间。

而这「近景-远景-全景」的结构,恰也是央视网在人文系纪录片的版图上,如何落子、如何布局的珍珑,亦是我们系统理解央视网人文系纪录片的指引。

近景中的《人生第二次》

近景中,是目前正在央视网热播中的《人生第二次》。

全季8集,本周播至第6集。

它是多年以来,1号所见纪录片中,最富中式哲学辩证意味的作品。

作品以——

家庭的圆与缺,身体的纳与拒,法律的是与非,身份的破与立

这样4组、8集为建构,从影响人生第二次走向的四大议题展开,自我的身体,小单元的家庭,社会的自我定位,国家的法治。从小到大,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

这个辩证,既在同一题的两期呼应之间。圆中有缺,缺中有圆。第一期《圆》,故事A面是原生家庭的久别重圆,但故事的B面却是特殊「家庭」的内心考验;第二期《缺》,这些孩子,既有一个缺失的原生家庭,也有一个团结的「梦想之家」。

也在同一期的多组对照之间。比如一期《拒》中就呈现了三组对照,第一组对照是整形外科医生与整形美容患者的观念对照;第二组对照是两种整形美容患者的需求对照,有因生病而需要整形修复的,也有追求更完美容貌的;第三组是两位整形外科医生的理念对比,有开疆拓土的,也有急流勇退的。

而辩证地看问题的好处,是让我们打开理解的格局。人生第二次,不只是一个人的第二次人生,而是以一个人为圆心的一群人。比如《是》中,因为一场情杀,被害人这边,当事人当场毙命,老母亲悲伤至极,妻子背上债务,哥哥四处奔走,孩子失去至亲;犯罪者这边,自己坐牢了,前妻因病去世了,再婚妻子流产了,老人无依了。

甚至,还包括了警察、老师、医生、检察官等会影响到人生第二次命运的人。警察的破案、老师的教育、医生的诊疗、检察官的裁决,都会影响到这个人、这家人。

所以,人生第二次,不仅是一个人的第二次人生。你会看到个人,也会看到人群,亦会看到组织起这个社会运转的人间。

精品的立意,更需要精品的执行。

大处见章法——

它运用了多样的叙事。

比如《圆》,运用了多重视角叙事。

第一重是「常规视角」,从被拐家庭母亲视角出发,就像我们所期待关于团圆故事应有之象,呈现的是原生家庭找回孩子之后的喜悦与忐忑;第二重是「意外视角」,从被拐孩子视角出发,呈现大多此类题材没有呈现的,被拐人、养父母,在事件发生后,复杂、混沌、撕扯的人生波动;第三重是「升华视角」,从湖北刑侦视角出发,由此带出了主犯、带出了更多彼此类似又各有故事的被拐家庭的悲欢离合。

过往,人们的关注点,都在认亲之前的悲痛到认亲之时的高光,仿佛就是故事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后续,却被遗忘。

然而,《人生第二次》的叙事,却三次以家人团圆那一幕为循环的起点,每进入一次循环,都在递进地让我们去看到这个团圆故事,更复杂,更高维的另一种呈现。

比如《非》,运用了情感关系叙事。

它以「信」,串联起了毛徽与爱人十多年的故事。

服刑期间是手写信,从最初的「老公」到后来的直呼其名,暗示两人关系从十年前的亲密到后来的拉远;

出狱之后是微信,从起初的冷言冷语到后来的互开玩笑,又暗示了两人关系从破裂到修复。

最终,毛徽准备了一次求婚仪式,仍是以一封手写信,表达对爱人的爱意。但是,他说往后余生,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行动,真真正正地弥补她。

不同于剧情片的叙事,纪录片的叙事,是基于足够多时间的纪录,足够近距离的观察,对人物、对人生,对故事、对社会,有足够深刻的理解,才能运用素材进行文艺加工。

它创造了多元的风格。

每个单集,一如系列,都要呈现其复杂而辩证的情绪。

《缺》是伤痛而励志的「青春片」;

《纳》是悲壮而潇洒的「公路片」;

《拒》是荒诞而现实的「黑色幽默片」。

正是这种复杂命题之下对敏感情绪的精准把握,才让这份哲理,能入理亦能入情。

小处见雕琢——

比如英文片名的用心。如果说中文片名高度抽象的人生智慧,那么英文片名则是生动形象的故事提要,二者构成一组完美互文。

《圆》,reunion restaurant,一次失散18年后的久别重逢;

《缺》,running for a future,一轮对命运说不的逆风长跑。

《纳》,storm survivors,一趟与自己和解的轮椅进藏之旅;

《拒》,reconstructing faces,rebuilding lifes,一段不甘被容貌左右的修整人生。

又如第一人称的解说。让当事人为自己配旁白,吐露心声,叙述事实,创造一种「自述体纪录片风格」,相较过往纪录片的间离效果,这种风格更加直抵人心。

比如《非》中,毛徽第一句自述是,「刚到这里,每个人都会害怕,可是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不害怕了,反而会害怕起外面的世界」,迅速让你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

全景中的「人生三部曲」

而把镜头拉高一些,在全景中,我们看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生三部曲」。

过去的是《人生第一次》。

2020年,央视网《人生第一次》横空出世,一炮而红,成为当年现象级纪录片作品。豆瓣评分9.1,超6万人打分、10万人关注,还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优名单、入围了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奖。时至今日,依然源源不断地有观众在各社交端安利《人生第一次》,这或许就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长久的生命力的体现。

现在的是《人生第二次》。

续集难续。第二棒,对于一个系列来说,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这个系列,是节节攀升,还是狗尾续貂。

但央视网打破了这个定律。不但客观上评分从9.1拉到了9.5,主观上1号也私认为,《人生第二次》在艺术质量上比《人生第一次》再上一层楼。

它在创造新的历史。

未来的是《人生最后一次》。

在「第一次」一炮打响,「第二次」再创新高,「最后一次」就成了这个「人生三部曲」能否完美收官的关键了。

这是未来至少一两年,留给央视网的核心命题与职业挑战。

相比于大多的「续作」,做的是「横向的延拓」,央视网此次做的则是「纵向的深掘」。

央视网视频生态事业群内容总监、总制片人张昊表示,「我们不想像大多数系列纪录片一样,后续几部是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做平行的外延。人生有这么多内涵可讲,我们不必去做第一次的延展,而可以沿着生命的纵深,去做第二次,去做最后一次」。

灵感,就这么诞生了。

而这样的纵向耕耘,也让每一部作品与每一部作品,形成不同特质:

它们的情绪有别。

「第一次」是希冀与惶恐,如牙牙学语的小孩,对即将迎接的每件事都感到新鲜、好奇、懵懂和期待,愿意去尝试和挑战;

「第二次」是意外与挫折,如有所经历的成年人,当变故不期而至,被暂停的人生又当如何再次启程、披荆斩棘;

「最后一次」是遗憾与感悟,如睿智的长者,在经历了生存和生活的双重考验后,对人生的梳理、总结和思考。

它们的风格有别。

「第一次」是散文诗,娓娓道来一个人在面对每一个人生第一次的长篇画卷;

「第二次」是哲理书,就像上文所述,它分成了四章八节,呈现人生第二次的两面辩证。

而「最后一次」会是怎样一种文体,则是未来留给我们的一个悬念。

但恰恰正是这些不同,用一个纪录片的系列模拟了一场人生的序列。你看到了人生不同的阶段,品到人生不同的况味,受到人生不同的启迪。

不是剧情片架构的「大梦三生」,而是纪录片还原的「恍如一生」。

远景中的「精品人文版图」

让我们把镜头再次拉远,又会看到,其实这个「人生三部曲」系列,只是央视网整个人文系纪录片版图中的一块,更大的疆域随之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发现,几年之间,央视网已经搭建起了一个精品人文系纪录片全版图——

有时间序列的——

比如《人生第一次》,以人的一生为时间坐标,记录了一个人从出生、上学、成家、立业、养老的各个阶段;

比如《新兵请入列》,以新兵入列为时间坐标,记录了一个新兵从入伍第1天到第180天的渐进与变化。

有空间导向的——

比如《新兵请入列》,是特殊场景的军营,独家深入海陆空三军新兵训练基地,将新兵生活、训练、考核一一拆解呈现;

比如即将上档的《人生在市》,是俗世场景的菜市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以方言俚语作为主题串联,展现幅员辽阔中国市井的烟火人间。

有人间议题的——

比如《人生第二次》,就是在谈论东方价值体系的人生重启、命运涅槃,表达中国人的理智与情感,抗争与和解。

我们发现,这个央视网的「精品人文版图」,有两大特质:

第一大特质,是连续性。

央视网人文系纪录片就是一个「连续剧」,它是不断自然生发,不断开疆拓土的。

最初,就是一个《人生第一次》,但是,它就像一颗种子。

还在样片阶段,总制片人张昊就看出了它能长出一个系列的潜力,于是就有了「人生三部曲」的规划,他说,「早在2019年底,《人生第一次》还没播出之时,就通过几期样片坚定了我们要做下去、做到底的信心。」

甚至在拍摄阶段,就在悄然滋长出下一个选题的雏形。《人生第一次》第四集是《当兵》,用40分钟讲述新兵第一次点名、第一次队列、第一次叠被等等无数次入伍第一次。而在随后的2021年,《新兵请入列》上档,用了7集篇幅更细致、更系统地延展了这个话题。

而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纪录片的特质,关于人生、人间、人文的话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拍之不完的,根系越扎越深,灵感越汲越多。

第二大特质,是独家性。

央视网纪录片,创造了很多不可能,创造了很多前所未有。

「很多主管部门,真的是第一次为我们开放了一些场景」。

《人生第二次》,是最高检首次对纪录片拍摄进行开放,让最高检检察官们的故事,真实呈现在老百姓面前;

《新兵请入列》,独家深入陆、海、空三军「神秘」训练地,解锁解放军新训科目,上天入海钻山,三栖视角看三军。

关照困境儿童、出狱人员、申诉群体,关注打拐之后的故事,出狱之后的境遇,判决之后的撕扯......这些选题,之所以被大商业性平台屏蔽,不只是因为不好拍,更是因为拍不好,甚至拍不了。

而这样的故事,被央视网接住了,拍好了,补位了,最终,封神了。

所以,网友们才说,央视网纪录片是「反潮流」的互联网纪录片,因为它的气质,是与商业性大平台不一样的,有更复杂的表达,有更深刻的剖析。

所以,网友们才说,央视网纪录片,是互联网纪录片的一股清流,一股逆流。

1号结语

纪录片,之所以在众多文艺从业者的心目中地位崇高,因为,它是影视行业的良心,也是社会观察的良心。

好的纪录片,是能帮助人,建构正确的社会观察视角,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央视网人文系纪录片,能够受到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网民好评的原因。因为,一部接着一部的作品,都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共同完成这一相同使命。就像盖房子一样,当央视网在构架这个作品体系的同时,也在构架青年观众的认知体系。

而这样的观众,这样的青年,也会成为未来中国的良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