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贾樟柯,在国际上最知名的第六代导演。

贾樟柯的开始是《小山回家》,被人们记住是故乡三部曲,这也是他风格奠定的基础。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故乡三部曲首篇《小武》。

小武的悲剧色彩源于他的不思进取。

时代洪流下,有的人随大势及时改变,小武慢慢地被甩开,在浑浑噩噩中不停的失去,直至彻底失去自己。

他的思想与时代的主流思想产生了冲突,他走不出舒适圈,无法接受已成习惯的东西不断被改变。

他不担心自己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可又迫切希望跟上这个时代,这种矛盾让他始终徘徊不前。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小武的迷茫和失去,是一种困惑,也是一种不快乐。

这种不快乐同样困扰着贾樟柯,他在这个时代找不到喜欢的事情,才去琢磨这个时代。

这份上心让他的电影有些晦涩难懂,因为他自己时常感到迷茫,而这种迷茫又一时得不到解答。

如果有一天贾樟柯找到答案了,不再困惑了,也许他的电影就归于平淡了。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故乡三部曲之二《站台》。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大院子弟的青春。

《站台》是县城小镇里普通人家的青春,没有那么多俊男靓女,没有那么多新鲜事物。

与他们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青春也可以浪费时间,终日无所事事,唱歌、弹琴,谈恋爱,装文艺青年,当时尚弄潮儿。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但《站台》与《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本质上却天差地别。

前者的立足点是青春的迷茫,后者的落脚点是青春的怀念。

因为大院子弟在青春疯狂后,可以进入体制内,或继承家里的权贵,继续莺歌燕舞,描绘当年的故事。

而普通人家在青春撒野后,不像大院子弟那样有背景和后路,他们浪费了青春就失去了追赶美好生活的时机与年纪。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十年后,进入体制内的寥寥无几,大都为了生活到处奔波,勉强混口饭吃。

当年,没见过大千世界,现在,回到了县城,又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到底该怎么过,他们没有安排好的一生,只有碌碌无为却叹青春可贵的鲁莽 。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故乡三部曲最终章《任逍遥》。

贾樟柯终于走出了汾阳,来到了大城市大同。

可到了城市后,贾樟柯镜头却不如《小武》和《站台》那般令人入迷,反而“我该去哪”的迷茫加重了。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片中到处都是对城市化进程的不适应。

想要出人头地却眼高手低,想要在社会上混却始终在一亩三分地的小圈子里徘徊,以为自己不上学了就厉害,谁知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个干挨巴掌的小屁孩。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贾樟柯用挣不脱的反差表达任逍遥。

两个在江湖飘的叛逆少年,想要干波大的,名震江湖,然而一个进了局子,一个逃到了外地。

这个江湖很大,人们都忙着赚钱,没有人还会打打杀杀,只有思想落后的人才不想搞钱,只有没有文化的人才会用假炸弹去抢银行。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这样一点也不江湖,一点也不任逍遥。

《任逍遥》是贾樟柯的武侠,只是这个侠气披上了边缘人物挣扎彷徨的外衣,江湖儿女,为何不上进?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与故乡三部曲相比,贾樟柯的第四部电影差点意思。

走出山西的《世界》,在技巧、内容上全面退步,唯一值得说道的也就剩思想了。

不安现状的人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可到了外面,大钱没有赚到,梦想没有实现。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有技能的能有份体面的工作,没本事的只能出卖体力,在工地搬搬钢筋,在景区当当保安,从一个枷锁来到另一个桎梏。

当感觉到除了大和眼花缭乱,与家乡待着并无差异后又心里痒痒,再次想要到下一个世界,因为那些机遇和淘金不属于什么都没有的人。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走出家乡,来到世界的那些人,他们在外面什么也没有学会。

增长的是欲望,消磨的是野心,大城市不待见边缘人物,小地方又不想回去,生不了根,永远都是浮萍。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到最后,所有的走出去都成了打工。

当公主是走出去,傍大款是走出去,失去了当初的尊严与脸面。

那么走出去的意义是什么?认清个道理,值钱的是命,不值钱的是淳朴。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三峡好人》是走出《世界》后的另一种打工,韩三明验证了《世界》中的道理。

片中的底层人民都是没有什么背景,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惊人样貌的平凡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他们何曾不知道下煤矿的危险。

尤其是黑煤矿,更是朝不保夕,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跟着韩三明去往山西。

他们可以每日粗茶淡饭,啃着馒头就咸菜,吃了上顿没下顿,睡着四处漏风,摇摇欲坠的拆迁楼,可他们不可以一天不工作。

因为生活未曾给过他们该有的中老年生活,即使一把年纪,也不敢停下来,即使离家万里,也要一往无前,他们都是走钢丝的人,生死早就悬于一线。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这就是贾樟柯的电影,很重也很慢,可慢有慢的好处。

他总以一个诗人的眼光去审视时代更迭后留下或失去的东西,试图唤醒个人留在时代深处最值得铭记的东西。

也许有些多愁善感,却没有娇柔做作,正如《三峡好人》一般,看起来超现实,但全是现实。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三峡好人》后,贾樟柯经历了《二十城记》的四不像,用一部《山河故人》告别过去。

贾樟柯以往的电影中有四样东西,符号是噪音和流行歌曲,载体是县城故事,主体是边缘人物,困惑是我该去哪,线索是媒介与个体。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在错综复杂,变化不断的时代里,对青春的选择迷茫。

将小人物推向社会的前头,以诗意的不快乐痛击时代,《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都是如此。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但从《天注定》后,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变了。

《天注定》是简单,《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彻底告别过去,走向另一种风格的贾樟柯。

没有了噪音,少了流行歌曲,县城不在,主体变了,这时的贾樟柯开始怀念,怀念曾熟悉的一切。

这是人老了之后的常态,很难适应新变化,怀念过去的故事,又有了新的不快乐,不喜欢皮特,不喜欢妈咪,习惯于妈和晋生。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此外,《山河故人》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尖锐。

看待人、事、物走向了温和,有了矛盾可以解决,有了冲突可以忘记,有了监察可以适应。

因为科长释怀了,不困惑了,不再相信媒介了,视角不再聚焦个体了,这是人身份转变后的结果,穷时向前奔,富后慢下来,想要归根。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思考他新的不快乐到底是什么,到底因何而不快乐,他的不快乐是该走出去还是留下来的纠结。

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回到故乡,因为他一直留着家里的钥匙,年轻时养的拉布拉多从未离去,最开始跳的舞还没有忘记。

这是他切不断的血缘,不可能舍弃的羁绊,这也让《山河故人》整体上有一种豁达感,不像故乡三部曲那样忧郁。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所以贾樟柯之后的电影元素以怀念、温和、寻根为主,另一个风格的贾樟柯来了。

到了这个年纪,这个地位,这个身份,贾樟柯还能放下过去荣耀的一切重新开始,难能可贵。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贾樟柯还是爱电影的,风格转变后,回顾了自己。

以《江湖儿女》致敬了自己除《世界》《二十四城记》外的所有作品。

《江湖儿女》中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山河故人》《天注定》的印记。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变了风格的贾樟柯,还是大师吗?

贾樟柯用赵涛串联起来整条故事线,对过去的自己做了一个告别。

“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因为我们太念旧了”——《喋血双雄》&《三峡好人》。

下一次再见到贾樟柯应该会是一个新的风格,这个风格里有怀念、温和与寻根,是《在清朝》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