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戈达尔“五月风暴”前后的两种风格


浅析戈达尔“五月风暴”前后的两种风格


法国新浪潮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对之后各国电影的创作者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是电影艺术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戈达尔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在他接近60年的导演生涯中,为世界影坛输送了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戈达尔的创作思维也影响了之后很多影视从业者。

在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发表过研究戈达尔电影风格的论文,比如孟飞等人阐述戈达尔在“五月风暴”之前的电影实践的《左边的引力——解码戈达尔在“五月风暴”前的电影实践》,李姝颖的《以<精疲力尽>为例探析戈达尔的破坏性美学》,王志欽探讨戈达尔影片中声音问题的《自成一格的游戏世界:戈达尔电影中的“噪音”》还有阎延和王建写的《电影的颤音——从爱森斯坦到奥逊一威尔斯再到戈达尔谈电影艺术观点的演进》等。

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人们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戈达尔多变的影像风格:研究戈达尔电影政治时期的作品和历史背景的关系;探讨戈达尔电影中使用过的技巧,例如对声音和画面的处理;选择一部戈达尔代表作进行美学分析。本文将结合戈达尔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总结以前的相关文献来具体讨论他两个不同创作时期的影像风格和转变过程,分析形成戈达尔独特影像风格的内与外的驱动力。

1、“五月风暴”前的戈达尔

戈达尔的反常规叙事手法成功让他成为法国新浪潮中的代表导演之一,他热衷在自己的影片中加入一些与剧情毫无牵扯的对话片段和情节,或者剪去重要的故事画面,使观众在观看时感觉部分情节非常突兀且不知所云。戈达尔曾说过:

“电影应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见得要按照这种顺序”

浅析戈达尔“五月风暴”前后的两种风格

在戈达尔的成名代表作《筋疲力尽》中米歇尔杀警察的一段的画面里,画面略过了大部分的动作场景,使观众对米歇尔的杀人意图以及作案细节产生了疑惑,造成了对电影故事情节理解的障碍,这往往也是人们常说看不懂戈达尔电影的原因。

戈达尔同样热衷于用自己的影片传达出一种间离或者疏远观众的态度,据戈达尔一次采访得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观众能够以清醒的自我去对电影进行评断,防止观众对电影里的人物产生投射和情感上的共鸣。他会让演员在电影中偶尔看着摄像机方向说话,这个行为,是故意让观众知道“银幕”上的人明白自己正在拍电影,知道摄像机的存在。这种处理方法很容易给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带来不适的感觉。

像越轴一样,跳切会让观者感觉到较强的人为剪辑(拍摄)痕迹,在戈达尔的手中,跳切成为了一种打破电影连贯性并有自己独特美学风格的剪辑手法。对于这种全新的剪辑方法的产生,戈达尔的说法是影片要俭省成本,并且可以缩短影片的时间。在《法外之徒》的片头,就是快节奏的跳切,三个主角的脸不停地来回切换,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浅析戈达尔“五月风暴”前后的两种风格

《法外之徒》

虽然戈达尔的疯狂和离经叛道的性格从1968年戈达尔和特吕弗带着几名年轻人迫使该年戛纳电影节关门的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但是戈达尔、特吕弗、埃里克·侯麦等新浪潮代表人物都有自己所欣赏的好莱坞导演,他们所反抗的电影模式实际上也包含了美国的西部犯罪片,好莱坞制片厂时期的电影模式,而不能说是极端的蔑视所有的传统电影技法,以偏概全。

在“五月风暴”前这一段时间,戈达尔受存在主义所影响。“其主题和表现手法呈现出鲜明的存在主义特征。影片大都表现现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强烈的精神危机,特别是集中展示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和人格心理的荒谬混乱,以及激进的、玩世不恭的反秩序、反传统的情绪与思想。”

2、“五月风暴”后的戈达尔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同时戈达尔也逐渐转向借影片来反映和评述现实,因其敏锐地觉察到了自己处于一种看得见当时法国所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却解决不了的处境,。20世纪60年代起电影的传播功能开始更多地服务于意识形态的宣传,戈达尔也逐渐作出让影片成为他宣传政治观念的工具的转变,该阶段称之为戈达尔“电影政治化”时期。

“6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由来已久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与“新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具体社会政治环境条件下出现,戈达尔是这股思潮在法国电影界的突出代表。”

《戈达尔论戈达尔》中提到了“五月风暴”指的是1968年5月—6月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由于整个欧洲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此时戈达尔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提出了“不是要拍摄政治电影,而是要政治化地拍摄电影”的理念。所以他在1967拍的《中国姑娘》被人们认为是“五月风暴”的预示,他于1950年发表的《迈向政治电影》一文中就有流露出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向,在文中他表达了对意大利著名导演,共产党员帕索里尼的倾慕:“我有种感觉,他是已经远在我之前,在历史的某个场合中相会,去追随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精髓的人。”

戈达尔在电影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尝试首先体现在电影的美术手法上,比如在《中国姑娘》中他对色彩的运用,得到了著名诗人路易·阿拉贡的赞扬,片中用美苏中法英等国国旗来代替剧中人物吉洛姆眼镜的镜片。

浅析戈达尔“五月风暴”前后的两种风格

《中国姑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戈达尔在“五月风暴”前反好莱坞式的传统电影,在“五月风暴”后的电影政治化时期反资本主义传统。

本文梳理了戈达尔导演风格变化的两个过程和改变的原因,但从总体上看戈达尔依然是那个思想激进,个性鲜明的导演,

“拍电影你所需要的仅仅是女人和枪”

这句出自戈达尔的名言被后来众多的电影爱好者奉为经典,戈达尔的影片充斥着自己主观的思想和喜好,以至于影像风格虽然多元,但个性依然十分鲜明。近年戈达尔的两部新作《再见语言》和《影像之书》仍继承了他一贯的表达手法和晦涩难懂的内涵,书写戈达尔一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辉.1968年前后欧洲政治电影的分野及其双重语义——以戈达尔和罗西两种范型的分野探讨为中心[J].电影文学,2012,(8):4-7.

[2]阎延,王建.电影的颤音——从爱森斯坦到奥逊-威尔斯、再到戈达尔谈电影艺术观点的演进[J].电影评介,2010,(1):70.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01.043.

[3]戈达尔,米·安东尼奥尼,黎静.当代的危机让-吕克·戈达尔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问答[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5):62-64,96. DOI:10.3969/j.issn.1002-6142.2003.05.008.

[4]周密.戈达尔电影艺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DOI:10.7666/d.y1232111.

[5]孟飞,辛望旦.左边的引力——解码戈达尔在"五月风暴"前的电影实践[J].南京社会科学,2008,(8):83-88. DOI:10.3969/j.issn.1001-8263.2008.08.014.

[6]马群英.《白噪音》的戈达尔式电影叙事[J].电影文学,2011,(3):24-25. DOI:10.3969/j.issn.0495-5692.2011.03.010.

[7]王志钦.自成一格的游戏世界戈达尔电影中的"噪音"[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1):54-57. DOI:10.3969/j.issn.1002-6142.2009.01.010.

[8]郑雪来.银海遐思录(之五)——关于"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J].电影评介,2008,(12):1-2.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08.12.001.

[9]司达.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对欧洲影视思潮的影响--让·吕克·戈达尔:一个个案研究[J].学术探索,2015,(1):130-134. DOI:10.3969/j.issn.1006-723X.2015.01.022.

[10]李姝颖.以《精疲力尽》为例探析戈达尔的破坏性美学[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3,(3):85.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