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开播的时候就知道这是部扶贫剧,我有点犯怵,因此拖了很久才点开看。

我脑子里无法摆脱科教扶贫剧这种类型剧的刻板印象,比如特别爱摆官架势,说的话都有点脱离现实,价值维度比较单一——凡事都是为了**可以牺牲一切,关键时刻遇到困难,要么是思想觉悟高拯救了剧情,要么就是空降金手指,好心有好报,……然后大团圆剧终。

到头来,我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看了个寂寞。

《山海情》点开后,发现这部剧虽然有个扶贫的大帽子,内容却是实打实地接地气。

首先,剧情围绕的是西海固这个地方,有实据可考。“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西吉、海原和固原的总称),每年降水量700毫升,蒸发量却有9000毫升,地形地貌极其恶劣,如果继续改善耕地,那么改善的过程本身就会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继而引发更严重的干旱风沙,这就是为什么要迁村的原因。闽宁村是西海固从村迁村后的其中一个,原村落便退耕还林,让这片土地休养生息,这个过程需要甚至几百年。

这部剧隔着屏幕观众都能闻到风卷沙的味道,演员各个都是黄灰色的脸庞,不再有精致的妆发(以往哪怕是农村剧眼线眼影都画的特别精致),与西海固这个真实的环境非常契合。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其次,这部剧为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基层农村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细节,不再假大空。马得福从入职到一路升迁,他做的工作,面对的困难都是真实又细致的。比如扬水站庄稼灌溉的问题,比如如何引导村民尝试第一只螃蟹(双孢菇种植)从而共同致富的问题,比如蘑菇从种植技术到销售市场拓展的问题,比如官场上普遍存在的任人唯亲或者不作为问题,比如如何改变老一代村民的传统意识完成搬迁……剧情将这些尖锐的问题一一作了剖析,很直白,很具体,特别有代入感,你会觉得基层管理干部开展工作真的太难了。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其三,群像剧的角度而言,这部剧的配角演员演得太精彩了。饰演马得宝的小演员白宇帆,开始瘦弱的身材还有点不起眼,满以为是哪个流量小年轻来客串,后面发现他的戏份跟他哥马得福几乎不相上下。开始是聪明而野性,不知收敛,频频闯祸,闯荡新疆回来后,更加理解了哥哥的难处,又恰好碰到了凌教授,因此将聪明才智逐渐发挥到了正途,成为了吊装户中发家致富的领头羊。马得宝总是佝偻着背,虽然高了马得福一截儿,但两人站在一起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马得福就是身正影直的仕途中人,马得宝则甘愿做哥哥的小帮手小跟班,吃苦吃亏不抱怨不埋怨,哥俩相得益彰。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俩人的老爹马喊水也被张嘉译演绎得很是出彩。久经世故,会来事又不奸猾,马得福明面上搞不定的人,搞不定的事,老爹一旦出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一个很善良很有智慧的老江湖狠角色。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李大有,尤勇饰演,本是个小角色,但他骨子里的懦弱胆小,好占便宜,让这个人物在群像演员中非常突出。他的存在很好地阐释了百姓心理人格的多样化,将迁村致富遇到的人物阻碍问题呈现得更加现实。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老戏骨年轻骨干,从认死理的凌教授到坚韧的水花,再到不怎么打眼的尕娃,一眼就能让观众感受到起码这是庄里人,这是长期在庄户里泡出来才有的模样。郭京飞和黄觉、姚晨的福建话有点尬,演技还是没问题的。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时常会想到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一段经历。但因为那时少不更事,加上我的家乡水源丰富,春种苗,夏收麦,沉醉于每天在田垄边上无忧无虑地玩耍,看着小溪水一样的水流缓缓浇灌过田地,吃食虽然单调些,却也没有挨过饿,因此无法体会剧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西北农村人捉襟见肘无法养活家人的痛苦。但通过这个剧,还是佩服基层农村管理者的开拓勇气,佩服敢于走出一亩三分地在成败未知的情形下敢于吃螃蟹的带头人,佩服山里人愿意放弃祖辈的传统走出大山的万般舍弃。

有一首歌叫做《愚公移山》,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歌词中表达的农村人朴实而又坚韧的开拓精神也许就是《山海情》的主旨所在。

致敬。

不打官腔,不起高调,扶贫剧《山海情》拍出了人情味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