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第一集:如何理解肖亚文远赴欧洲只为给老板租房的行为?

上一章,我们简单梳理了本剧的主要人物关系,其目的既是给未看过该剧或对人物关系还较模糊的朋友捋捋线索,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思考各个人物最终为何是如此的命运结局。

正式进入主题。

倒叙镜头结束,正剧以女主芮小丹和好姐妹肖亚文的见面而正式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会面,就没有后面的一切,就没有后面精彩绝伦的续篇。所以,她俩的见面,拉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有时候,我总在想,为啥一定是两个女生呢?这背后有什么特别寓意么?沉思许久,最后是“缠中说禅”(后面统称缠师)给了我答案。

缠师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鼎盛世的时代,初期都有一位伟大女性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推力,例如,大汉王朝之于吕氏皇后;大唐盛世之于武则天;我党第一次党代会在浙江嘉兴南湖召开,站在船头的温柔女士——王会悟;建国初,亦有一位伟大的女性,是谁?缠师没说,大家也别瞎猜。所以,本剧以女性作为开头,亦以女性为终局,寓意深远。

芮小丹,女主,25岁,勤奋努力,敢想敢做,自性无所挂碍,悟性极高。父母离异后跟着妈妈在在国外长大,16岁回国读高中,由于觉得警察威风,所以大学毕业后选择当警察。充满慈悲心。此时正在法国探亲度假。

肖亚文,26岁,一位精明的白领精英,家住武汉,考上北京的大学后,选择在北京打拼。此时正受雇于一家私募基金,由于私募基金准备解散,老板丁元英需要在终止基金合作前找一个清净的地方独住三年,于是找房租的任务交给了助理肖亚文。

为了将来能保持与这位老板的微弱联系,她自费千里奔赴西欧,寻找正在探亲的好姐妹芮小丹,请她帮忙在古城租房;希望通过好友芮小丹或有可能地的“照应”,以期将来继续获得向老板学习、指点等可能的机会。故事也由此拉开序幕。下面,筛选一些她们贯穿着全剧且寓意深远的对话。

肖亚文说:“我给丁总当了一年助理,说有幸也行,说缘分也行,总之我没见过这样的人,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是人……”

芮小丹说:“不是人是什么?”直接打断别人说话,可以看出芮小丹是多么的不屑,我们都是无神论者,难道你的这位丁总还是神了?

肖亚文说:“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总之就是不能以常理度之。

芮小丹禁不住笑了笑,说:“怎么讲?”

肖亚文喝了一小口咖啡,慢慢转动着杯子平静地说:“丁元英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但是还有道理,像魔,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佛教认为,众生都生活在梦想颠倒里,因此,站在丁元英的角度,所谓正常人(众生)的作为都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丁元英看到了这如露如电的幻象,于是按照佛说的逻辑思维进行行事,亦即作如是观。这在佛教哲学里,是对的,是正常的,而且是真理。但在所谓的正常人(众生)看来,反而是颠倒黑白,倒行逆施,离经叛道。

其实,所谓的正常人才是颠倒的。何以见得?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执迷于事物的表象而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因为现象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也叫感性认识,因为它简单,不用经过脑子理性的思考,就可以得结论,进而就以为这就是真相,实际则恰恰相反;而丁元英是“只讲事实 不认为”,是直击本质、一杆子打到底的类型,自然就与正常人的思维是反着的。

所以,肖亚文在这句话后面加了句肯定语“但是还有道理之后的剧情,如古城与混沌摊、面馆老板的谈话,扒拉王明阳的灵魂,杀富济贫的招术等等,都是为了佐证这句评语。但是对于还不了解实情的芮小丹来说,听到这句话,就感觉很神神乎乎,尤其是“极品混混”的标签,印象就不是很好了,这也为后面剧情的展开做了伏笔。

芮小丹说:“好,不管是魔还是混混,你要通过有个照应达到什么目的?”就是要挖出你内心的小九九,由此显露出小丹追寻事物本质的性格。

肖亚文说:“不能让这条线断了,得有个什么事还能牵着。你在古城尽点地主之宜顺理成章,你们不是雇佣关系,关照多少都是人情。我办完这个差使就跟他搭不上话了,但我和你是朋友,你关照他,人情是记在我账上,关照他就是给我帮忙。”坦诚相待,知道你会问,就直抒胸臆,毫不避讳,体现她们姐妹情深的同时也凸显了肖亚文不拐弯抹角的性格。

芮小丹明白了一些,说:“总之这个人对你有用,你是想在私募基金解散以后还能跟他保持联系,慢慢成为朋友。”

肖亚文轻轻摇摇头,淡淡地说:“朋友?不可能。认识、熟人、够得上说话,这就已经不错了。咱跟人家根本不是一种人,凭什么跟人家成朋友?”这里的“不是一种人”,既有社会地位的不同,更有价值观、人生观上的不同。两者的区别,就像野生植物和盆栽植物,野生植物盆栽就活不了,而园林里培植的植物放于野生就得死掉。说明肖亚文是个非常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不做虚妄假设,进而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芮小丹说:“仅仅是认识有什么意义?你总得为点什么。”人性都是自私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目的,所以你亚文那么舟车劳顿地跑到法国,到底想图什么呢?

肖亚文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它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为什么肖亚文最终能成为赢家?

一方面,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肖亚文最终实现人生的跨越,看似偶然,实则是这种能时刻把握任何机会的内在属性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很多人都讲究“眼见为实”,对于肖亚文说的这种“窗户”看起来虚头巴脑的,由于抓不住实质性的东西,所以经常是嗤之以鼻。但是肖亚文却极为敏感地预判感知到这些东西很重要,并能成功地抓住了。而反观我们很多人永远止步不前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一开始我们就已经画地为牢,摒弃我们不熟悉的观点和领域。

综上,剧情一开场的几番对话,就充分描绘了两个充满智慧的独立女性,其对话之内容既为铺开剧情,也是为人物命运的结局做了伏笔。一切由此缘起。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样对白的剧,内心就两个字:清流!

那么,丁元英到底是如何的“是鬼是魔”了?镜头一转,一场关于“美女是魔”的讨论,让我们有了直观的感受,下一章,我们将进入“美女是魔”的讨论,看看丁元英的思维是如何地与正常人颠倒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