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中庙号与谥号到底有没有区别?注意不要被混乱

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但是周并未沿袭这种制度,而是采用谥号代替庙号,到了秦朝,始皇帝连谥号也废除不用。简单来说古代皇帝死了,会将牌位放在庙堂供奉,这个排位上写的“名字”就是庙号,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必须是有大功大德者才配拥有庙号,这就是汉代这么多皇帝大多数都没有庙号的原因。庙号的使用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一般开国之君或者断代史的开创者采用的庙号为“祖”。后代为“宗”。

谥号

除了庙号,还有谥号,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进行评论,有褒谥、贬谥和平谥。谥号有一两个字,也有十几个字。谥号在秦朝之前很普遍,但是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觉得谥号是臣义君、子义父,这样不好,所以就不用谥号。到了汉朝时候,又开始用了谥号,汉朝的谥号用法非常严谨,该是褒谥就褒谥,该贬、平谥就贬谥、平谥。比如惠字就是平谥号,意思是没有大功、但也没有大过,如汉惠帝刘盈。而炀字就是贬谥号,比如隋炀帝。常见的谥号比如文武宣景元等,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等。

有些皇帝,总感觉自己一生丰功伟绩,数不胜数,于是使劲的给自己的谥号加字,还有的把自己不仅仅定义成皇帝,还定义为神仙。于是谥号里还加上神仙尊号。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因为信奉道教,将自己的谥号中加上道教的一些字眼,但后世之人还是给去掉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