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战为何城门被破后,守军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这才是关键

因为,突围是最明智的选择,可以保持有生力量,毕竟战斗骨干的培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以太平军安庆保卫战为例子。在安庆城外,是曾国荃的1万湘军和多隆阿的1万多八旗军。

而李续宜湘军为预备队,在江面上是杨载福的湘军水师,在太湖是胡林翼统一指挥。在南边是21000湘军,坚固保护粮道。

陈玉成大军虽然在外围拼命救援,但是清军死死顶住了太平军一浪高过一浪的进攻。陈玉成的核心主力此时都在安庆,在赤岗岭有4000人,在菱湖有8000人,在安庆还有1万多人。

其次巷战只能全军覆没,突围还有一线生机。在古代攻城战中,攻防双方的兵力对比一般都为五比一,甚至更多。这也就导致了守城军队的兵力不足,而攻城方可以选择一点进行集中攻击,从而突进城中。一旦城破,没有在第一时间击退进入城中的敌军,随后敌军的增援部队便会大量涌进城中。如果此刻进行巷战只能拿人命去换,击退不了敌军,也就只能腹背受敌,从而全军覆没。

城门被攻破就意味着城守不住了。守军依靠城墙才能够弥补兵力不足的劣势,给敌带来成倍的杀伤。一旦城破,对守军将士心理的冲击,对军心士气的影响是极大的。除非能快速弥补缺口,否则只能是被围歼的下场。

古人用兵讲究围三阙一,就是让人感到有生的希望,削弱其抵抗意志。当军心不稳时,除了突围,根本组织不起来有力的巷战。有组织的突围,才能保持好战斗队形,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存有生力量。而放弃抵抗一窝蜂地四散逃跑,就会出现一面倒的屠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