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摄影家张雷:为国家和军队留影存真

我是一名军事摄影记者,要时刻做好冲锋一线的准备,记录好基层官兵的工作生活,展示好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这是我作为军事摄影人毕生追求的价值所在。

——张雷



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从国庆50周年大阅兵到国庆60周年大阅兵;从1998年的抗洪救灾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会到南海大阅兵,这些时代的重要节点,都有张雷的身影在现场。作为《解放军报》的摄影记者,张雷的相机就是他的武器,取景器就是他的瞄准镜,一次次的按动快门就如同一发发的子弹,无比精准地记录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历程。

三十多年的军事记者生涯里,他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各类中央级报刊和中央级网站发表摄影作品16000多幅,150多次获奖,先后出版过《中国99大阅兵》《见证——一个军事记者眼中的影像中国》《中国画卷》《中国特警》《国庆60周年大阅兵》《胜利日阅兵》《和平的力量——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等11部摄影作品专辑。曾获得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新闻奖、解放军摄影艺术奖等多个奖项。在军事新闻摄影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创造了军事新闻摄影领域的多项第一。2018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中,张雷获得了纪实摄影类中国摄影金像奖,他是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中军队系统唯一的获奖者。



南海大阅兵。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这是辽宁舰航母打击作战群首次接受检阅。

张雷最初开始接触摄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摄影是一个新鲜而时尚的玩意儿,令人羡慕又敬畏。上中学时,为了给班里的同学拍照,张雷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摄影,于是用积攒了两年的零花钱和压岁钱,买了一台价值67元的海鸥4B双镜头照相机。

1989年,张雷光荣参军,在原济南军区当过通信兵、报道员,后于1991年考入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被调入解放军报社当摄影记者。

人称“拼命三郎”

张雷干起工作来,人人称他为“拼命三郎”。39岁时,张雷全身落下了颈椎病、肩周炎、胃溃疡等一堆职业病。

解放军报原总编辑孙晓青回忆道,“1999年澳门回归时,张雷如愿参与前方报道组,澳门面积小,下榻的酒店离庆典会场和驻澳门部队的营房不太远,为了节省经费,报社规定没有特殊情况外出采访不能打车。这可苦了张雷,他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出门,早出晚归。刚开始,我没注意,直到有一天发现他走路有点瘸,才知道他的脚掌上打满了血泡。”

2007年8月,俄罗斯举行上合组织六国军事演习。张雷为了获取一手拍摄资料,跟随军列从新疆库尔勒出发,沿途15天吃住在火车上,行程11000公里到达俄罗斯演习地域。事后张雷说,这一次坐火车真的“坐伤”了,这一辈子再也不想坐火车了。

到《解放军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以来,张雷几乎跑遍了祖国的边防哨所。北至漠河,经历了零下40℃的严寒;南至南沙,沐浴了38℃的酷暑;东至“东方第一哨”,在祖国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采访;西至帕米尔高原的“西陲第一哨”,在祖国最后一抹夕阳落山的地方拍照。这些人迹罕至的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那些抢险救灾、军事演习,也都留下了他奋战的身影。


一个老兵的军礼。2014年6月14日,曾在空军甘巴拉雷达站战斗生活过的老兵夏仲昌,再次回到甘巴拉雷达站,向阵地上的国旗敬礼。甘巴拉雷达站地处西藏,海拔5374米。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1年,他参加中国周边大扫描采访活动,首次入藏。原本到拉萨应先适应几天高原反应,但他希望尽快投入采访,仅在拉萨休息了一天就去了海拔4500米的那曲,当夜,因高反仅睡了一个小时,次日开始咳嗽发烧。当时那曲军分区司令员王业明劝他赶紧下去治疗,但张雷说什么也不肯。最后,司令员只好下命令派战士将他送往拉萨治疗。

“幸亏王司令员有经验,要不我就没命了,因为中途我开始大口吐血,当时只抱着一个信念:任务还没完成,我不能死,只要坚持到拉萨就有救了。”张雷回忆。果然,命运对张雷是眷顾的。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恢复,张雷继续进行了65天的采访拍摄,除了阿里地区外,几乎采访遍了藏区所有的边防部队。

对于摄影,张雷也不知道是着了什么魔,有大事就想着往前冲,从不把危险放在心上。

2008年5月12日,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张雷主动请缨赴灾区采访。5月24日,他随救灾部队前往汶川县萝卜寨进行采访。萝卜寨俗称“云端里的街市”,是文化遗产保护地。从汶川到萝卜寨的18公里,由于山体严重塌方,道路全部中断,张雷和救灾部队只能徒步前进。途中,盘山公路被塌方阻断,坡度达85度,大部队只能从陡峭的塌方山体上缓慢爬行,为了方便拍摄,张雷始终走在最前面。没想到遇到山体滑坡,一块直径约25厘米的土块砸到他的身上,滑下山底。

“如果土块换成石头,我可能就要永远地留在汶川了”张雷说,“当时真的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还有一次,张雷搭乘直升机飞往青川县建设乡,因浓雾大,直升机上下盘旋,寻找云层缝隙前行,即便是在灾区第七次坐直升机的他,此时也紧张起来了,甚至感到害怕。就在快要到达降落点时,由于山区属于峡谷地带,地势复杂,加之山体周围高压线路纵横交错,直升机在空中一再盘旋,无法找到可降落的空地,最后驾驶员果断地将直升机强行迫降在一户农家门前的平地上,才幸免于难。

在灾区采访的20天的时间里,张雷跑遍了汶川、北川等所有重灾区。三进北川县城、汶川映秀镇、唐家山堰塞湖,七乘直升机前往重灾区,共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


霓裳之舞。2000年4月22日,空军八一女子跳伞队在军事跳伞国际邀请赛上进行精彩表演。

经验+创新=好的军事摄影作品

张雷说,“军事摄影工作者要带着思考和观察的眼睛去捕捉瞬息万变的历史瞬间。修养决定了你观察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军事摄影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要传达一种正能量,又要展示国威、军威。捕捉军事摄影的典型性瞬间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拍摄时机稍纵即逝,需要摄影者熟练掌握军事术语和摄影技能。”

对于军事摄影,张雷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他说:“军事摄影的高潮往往是火炮射击比较精彩,要求动作快。我曾拍过开炮的照片,如果看到炮火再拍就为时已晚了,我是看着指挥员举旗的那一瞬间,就按下了快门。这样,就能拍到生动的炮弹出膛的那一刹那。”

20年前的12月20日,张雷在采访澳门回归的宣誓就职仪式,他提前将电脑打开准备好,一拍好宣誓的照片就立刻传输,5分钟传回报社。

拍摄神州七号返回舱返回地球时,张雷看到返回舱的一瞬间就马上让司机开车猛追,在返回舱落下的第一时间,将航天员出舱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而后,用了10分钟将组照传回报社。

除了经验之谈,张雷的军事摄影代表作《霓裳之舞》《飞天》也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霓裳之舞》反映的是空军八一女子跳伞队七个人的表演,为了突出主体,他在拍摄时只选了两位跳伞队员进入画面,拍成的画面像云彩做成的一副眼镜,非常优美。

北京奥运会期间,张雷站在水立方对面楼顶的至高处,拍摄花样游泳的照片,把运动员拍成“飞天”一样的仙女,令人如痴如醉。


编者:三十多年的军事记者生涯,张雷拍摄了诸多军事摄影作品。2018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中,张雷获得了纪实摄影类中国摄影金像奖,他是本届金像奖评选中军队系统唯一的获奖者。以下是他的获奖作品,请欣赏。

《国之重器》(组照)

《国之重器》(组照之一)战鹰出“巢”。



《国之重器》(组照之二)歼-15舰载机迎着晨光整装待发。



《国之重器》(组照之三)朝霞中歼-15舰载机静待指令。



《国之重器》(组照之四)清晨,航母舰员进行开飞前的异物排查工作,拉开了一天训练序幕。



《国之重器》(组照之五)弹药辅助员紧张有序地转运挂载导弹。



《国之重器》(组照之六)舰载机引导员转运战机。



《国之重器》(组照之七)歼-15舰载机列阵飞行甲板,“剑”指苍穹。



《国之重器》(组照之八)航空保障舰员,时刻注视着每一次战鹰的放飞。



《国之重器》(组照之九)辽宁舰航母长鲸凌波,驶向深蓝。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航母编队游弋大洋。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一)辽宁舰女兵,哈萨克族战士加德热拉·哈布力利用陀螺仪观察海空情况。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二)航母编队“带刀侍卫”临沂舰尾浪滚滚。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三)战机准备起飞,相关人员迅速撤离。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四)歼-15舰载机飞行员示意起飞。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五)起飞助理标准的放飞动作,航母“style”。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六)歼-15舰载机起飞犹如利剑,直插云霄。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七)驰骋大洋的航母编队。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八)歼-15舰载机在飞行甲板列阵。



《国之重器》(组照之十九)辽宁舰航母犁波耕浪。



《国之重器》(组照之二十)歼-15舰载机放下尾钩准备着舰。

其他作品



解放军进驻香港

1997年7月1日凌晨,驻香港部队官兵通过深圳皇岗口岸进驻香港。



九八抗洪夜守江堤

1998年8月11日,原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官兵在长江石首市段夜守长江堤坝。

澳门军营首次升起五星红旗

1999年12月21日清晨,驻澳门部队首次在龙成大厦军营升起五星红旗。



百炼成钢

1999年8月17日,武警北京总队官兵在高温酷暑下进行训练,汗流浃背。



数字化士兵首次亮相

2000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全军科技练兵成果交流活动现场,携带着单兵战场监视系统的数字化步兵首次登场亮相。


告别战位

2005年11月22日,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时间到了,驻守在渤海深处的退伍老兵依依不舍告别战位,泪洒军营。



礁嫂送夫上南沙

2006年5月,广东湛江某军港码头,礁嫂为赴南沙执行守备任务的官兵们送行。



亲亲我的宝贝

2006年3月,海南三亚某军港码头,出征的军人与妻儿告别。



守礁王龚允冲告别南沙

2006年3月25日,南沙“守礁王”——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长龚允冲,累计守礁2645天,被誉为“南沙守礁第一人”。这是他最后一次告别南沙。



上合组织六国反恐军演

2007年8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军演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这是中方参演部队进行攻击恐怖分子营地的情景。


我军首次重装三件连投

2007年8月13日,空降兵部队首次进行重型装备三件连投,取得成功。



我军重型装备首出国门

2007年7月21日,我军搭载步兵战车、火炮等重型装备等军列第一次驶出国门,参加军事演习。



中印特种兵首次联训

2007年12月27日,“携手-2007”中印两军特种兵在昆明陆军指挥学院进行极限联训。



5•12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奋勇抗震救灾。图为等待救援的北川中学学生。



海上大阅兵

2009年4月23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多国海军舰艇在黄海海域举行盛大阅兵。


中俄两军空降兵首次联合伞降

2009年7月26日,中俄两军进行联合反恐军演。这是参演的中俄空降兵首次实施联合伞降。



太阳作证

2009年7月3日,官兵夏练三伏,太阳的紫外线穿透海魂衫印记在士兵的脊背上。



神九航天员乘组首次亮相

2012年6月15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首次与记者见面。



巨“龙”腾飞,逐梦太空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三名航天员顺利发射升空。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盛典

200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


“东海协作-2012”海上联合维权演习

2012年10月19日,“东海协作-2012”海上联合维权演习在钓鱼岛附近某海域拉开帷幕。这是海军舰载直升机执行营救任务。



神十航天员乘组出征太空

2013年6月11日,神十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走出问天阁。



冷暖边关

2013年2月14日,原沈阳军区某边防团新兵连官兵冒着-35℃的严寒出早操。



漫天风雪巡逻路

2013年1月18日,驻守在原沈阳军区的长白山天池哨所官兵,顶风冒雪,巡逻在边防线上。



中俄海上联合军演

2014年5月26日,中俄海军在长江口以东海域举行联合军演。这是中方参演的“哈尔滨”舰进行主炮射击。


军事摄影家张雷近照。

军事摄影家张雷简介:

张雷,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主任记者,大校军衔。安徽省临泉县人,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南京政治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从事军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来,在各类报刊和网站上发表摄影作品16000多幅,150多次获奖,先后出版过《中国99大阅兵》《见证——一个军事记者眼中的影像中国》《中国画卷》《中国特警》《国庆60周年大阅兵》《胜利日阅兵》《和平的力量——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等11部摄影作品专集。

荣获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新闻奖、解放军摄影艺术奖等多个奖项。在军事新闻摄影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创造了军事新闻摄影的多项第一。

1998年,在长江抗洪抢险新闻摄影报道中,表现突出,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评选为“优秀新闻摄影记者”光荣称号。

2008年,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摄影报道中,表现突出,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称号。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摄影报道中表现突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8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中,张雷获得了纪实摄影类中国摄影金像奖,他是本届金像奖评选中军队系统唯一的获奖者。

2019年,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雷

责任编辑:孙智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