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特战之王”的诞生

长城新媒体记者 蔡洪坡 通讯员 耿鹏宇

这是一支省级处突反恐力量,却多次扬威国际赛场;

这是一支常态遂行任务分队,却多次向专业战队发起有力挑战;

这是一批从基层选拔出来的普通士兵,却成为屡创佳绩的军中娇子。

近年来,武警河北总队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聚焦强军目标,在铸剑中镌刻忠诚,在磨剑中对接实战,在亮剑中担当使命,全面打造一流反恐特战连队,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红旗团支部”“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12次,被驻地群众誉为“守护平安的维稳利剑”。

铸剑,砥砺忠诚信仰

对于中队原班长赵晓东来说,2018年1月的那个决定,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抉择。

那年,支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新组建了侦察中队,急需一大批专业侦察骨干。作为当时支队唯一拥有侦察专业队伍的特战一中队,无疑是最佳的人才来源渠道。

果不其然。不久后,支队一纸命令到来,要求中队选拔32名特战骨干补入侦察中队。虽然官兵对此有心理准备,但抽调的人数之多,还是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尽管中队再三动员,也没有一个人申请调离。”中队指导员刘志昌告诉记者,接到命令的当晚,中队会议室的灯光亮了一夜,谁走谁留,中队干部商量了一个晚上,最终还是没个结果。

特战队员开展水域搏击训练 作者:张丹

作为一名第九年的老兵,赵晓东岂能不知中队干部的难处。中队干部一夜没睡,他也是整晚辗转反侧。第二天一早,他敲开了刘志昌的门,“指导员,大家都舍不得走,但军令如山倒,我是党员又是班长,就让我带个头吧!”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在中队干部教育和赵晓东等一批骨干的引领下,抽组名单很快敲定。面对党支部作出的决定,将要离开中队的战士们尽管心中有万千不舍,但一致表示: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

在丛林中,特战一中队队员执行搜索任务 作者:张丹

“特战一中队是一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光荣部队,对党的忠诚是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战火洗礼的。”支队政委高安介绍说,革命战争年代,中队的前身先后参加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后又辗转千里挺进太行山脉,绝对听党指挥的忠诚基因早已融入官兵血脉、代代赓续传承。

磨剑,淬炼胜战本领

初冬时节,岭口训练场,一场“机枪对集团目标射击”课目示范正在进行。时任中队长赵江飞凝神屏气,雕塑般据枪瞄向目标。

“哒哒哒……”2.7秒,30发子弹横扫而出,150米外的十个目标应声落地,这一成绩震惊了所有参训学员。

“魔鬼周”极限训练期间,特战一中队队员在泥潭内练习摔擒 作者:张丹

从射击“小白”到“神枪手”,赵江飞是中队官兵成长的一个缩影。从特战队员到特战尖兵,从普通连队到精兵劲旅,特战一中队官兵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淬火之旅。

2011年,参加首次武警部队“魔鬼周”极限训练的特战队员,在射击方舱课目中遇到枪械故障。由于经验不足,无法自行解除,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手,顺利排除故障后继续射击。那次失利,让官兵看到了训练与实战的距离。

知不足而后勇。为了提升训练成绩,中队官兵坚持极限化、反常规训练,一次次向险局危局发起挑战,自创“生死逃亡”课目,有饭不吃抗饥渴,有路不走翻山岭;到居民区、深山里组织解救人质和捕歼战斗训练,确保一招一式都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进行,在一次次挑战极限中逼着官兵练就一身硬功。

夜间射击训练中,特战队员对目标进行观测。作者:张丹

“官兵的‘杀手锏’还有很多,子弹打刀刃、穿弹壳等在电影中才出现的精彩画面,早已成为中队官兵的常规训练课目。”提起特战一中队这群兵,支队长李光辉心里是又爱又疼。官兵这一身本领是无数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换来的。

全副武装不少于20公斤、每天至少10公里越野,每周3次的武装奔袭雷打不动……翻开中队训练计划表,训练课目强度之大令人咂舌。

官兵每天早上从5点半整队出发,超高强度的训练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一天训练下来,混杂着浓浓盐碱的迷彩服能“立”在地上,战士们常常累得"浑身上下只剩下两只眼球能转动”。

“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在原中队长李闯看来,苦与累是军人追求打赢的影子,不经一番磨砺,打赢就是空话。

“魔鬼周”极限训练,特战一中队队员合力争渡 作者:程子健

在从新兵连分到中队时,李闯第一个五公里就垫了底,其他训练课目也都是倒数。

此后,他坚持每天挺举50斤重的弹药箱,翻动400斤重的轮胎,负重30斤跑10公里;为了提高射击成绩,他用1米多长的绳子系上近16斤重的水泥砖,每天双手平卷200次练稳定,针穿大米、数头发丝、分五色豆练专注,把乒乓球当头靶练命中……

在他的感召下,官兵在训练中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亮剑,书写使命荣光

“走上赛场,个人的惰性死去了,军人的血性燃烧了。”这是中队官兵写下的赛场日志中的一段话。

2015年第二届武警部队特勤分队比武,被中队官兵看作是由量变向质变的转折点。赛场上,他们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勇夺团体第一名,荣获“特战之王”称号。

官兵的血性冲锋不仅在国内赛场上演,更是一次次惊艳了国际赛场。2017年,由特战一中队组成的“天剑”突击队代表中国武警部队,走上了“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赛场。那是一场由17个国家32支特战队伍的争锋比拼,比赛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天剑突击队”参加“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夺得团体总冠军后载誉归来 作者:张丹

比武的最后一个课目是“国王挑战”,也是这场国际特种兵顶级赛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在这一课目中,参赛队员要背负30公斤的装备,先后接受攀爬坡度70度以上的山崖、泅渡穿过水中涵洞、穿过被“恐怖分子”占领街区等考验。在随后开展的反劫机行动中,我方突击手冲入机舱刚消灭完“恐怖分子”,裁判突然指定小组一名队员“受伤”,要求其余队员迅速掩护“伤员”撤离至安全地域。

比赛举办地属沙漠地区,时值当地一年中最酷热时节,荒凉的沙漠在烈日的炽烤下腾起层层热浪。烈日灼烧下,5名参赛队员抬着超过75公斤重的“伤员”奔袭,汗水顺着头盔的边角流下来,直渗到护目镜里,作战靴的鞋底也因高温而软化。更为不利的是,沿途满是粗粝的沙石,特别容易扭到脚踝,期间队员们不慎摔倒,血水混着汗水刺痛着伤口,他们浑然不顾,继续冲锋。

冲过终点,队员们扔下头盔,抓着彼此的臂膀,大喊起来:“赢了,我们赢了!”那场比赛中,官兵力压各路强敌,斩获单项3个第一、1个第二、1个第三,最终捧得团体总冠军奖杯,让五星红旗在赛场上高高飘扬,在异域书写了一段逢敌亮剑的勇士传奇。

群众危难时刻,总有中队官兵救援的身影。

2016年7月,石家庄出现50年不遇的洪水灾害,西部山区多地发生山体滑坡、房屋倒塌、道桥损毁等灾情,中队迅速出动60余名兵力担负井陉县小作镇南石门村抢险救灾和清淤工作,连续奋战9昼夜,加筑防洪堤坝10处,期间官兵翻山越岭为群众送粮送药,被誉为“穿着迷彩的挑山工”。

争锋国际赛场,制胜反恐战场,奋战救援现场。近年来,中队先后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100多次,圆满完成石家庄“3·16”爆炸案等多起突发事件处置任务,参加山林灭火、抗震救灾、卸煤保电、抗洪抢险等抢险救援行动10余次,在拱卫首都、维稳燕赵的生动实践中续写忠诚卫士荣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