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20年都仿造不出德国坦克变速箱,跟中国比起来差距在哪?

7月14日,《简氏》网站报道,韩国国防采购计划局宣布,一定要尽快实现K2“黑豹”坦克传动系统的国产化。20年前,韩国为了研制K2坦克,从德国引进了“欧洲动力包”,由MTU公司的MB883柴油机和伦克公司的HSWL295TM变速箱组成。

然而,20年过去了,负责仿制的韩国斗山集团虽然拥有全套图纸和技术文件,却还是没能实现完全国产化。韩国自己用的第一批K2坦克,一直在使用原装进口的“欧洲动力包”。2019年生产的第二批K2坦克总算用上了斗山集团自己仿造的DV27K 发动机,但变速箱依然造不出来。

【采用德国火炮和德国动力的K2坦克】

韩国用失败实践证明,自己真的只不过是国际军火市场上的一个拼装者而已。或许韩国工程师可以在武器外观和分系统摆放上做一些自主创新,甚至可以自制一些特种钢材乃至火炮身管。但是涉及到坦克发动机和变速箱这样的极限产品,"攒机商"本色暴露无遗。

中国在研制99A坦克的过程中,在遭遇西方技术封锁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先进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研制,为这种先进第三代坦克的研制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同为工业化时代的后发国家,为什么中国做到了,大量出口汽车、工程机械、船舶的韩国却拿着德国厂商提供的图纸都做不到?

我们知道,类似于MTU和伦克这种西方老牌核心企业,有时会接收第三世界国家的请求,有偿转让一些不算太先进产品的专利。但是,就算转让了全部图纸,也绝不会转让一些关键的制造工艺,甚至不告知具体零件的材料。这种做法是有合理性的:工艺和材料往往是好几代人反复试错的成果,甚至有些是无意中忽然突破的,上一代产品要用,这一代产品要用,可能下一代产品还要用。西方军火商怎么会干授人以渔的事情呢?

【斗山集团造不出来的HSWL295TM变速箱】

后来者要想突破工艺和材料,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付出和发明者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才能突破和掌握。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但是具体到“欧洲动力包”坦克柴油机和变速箱,那是德国MTU公司和伦克公司用近百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才推出的优秀产品。我们假设各国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基本相同,那么德国企业用了多少工时来研发,中国和韩国也要多少工时。

这样,我们就面对一道简单的乘法题:科研人员数量×研发周期=相同成果。科研人员数量越多,研发周期就可以越短。中国显然拥有远远超过韩国的人口基数,来选拔出大量具有天赋、热情和使命感的科研人员,从事坦克动力系统研制。实际上,如果把全国参与99A动力系统研制大协作的单位和人员全都统计出来,这张清单的规模会超过多数人的想象。这也是韩国这样规模的国家所无法企及的。

【欧洲动力包细节】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先进坦克动力系统的研制不仅仅需要大量聪明的头脑,也需要大批物质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类高性能合金。在现代工业的语境里,高性能合金与稀土是分不开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从“五对轮”59式坦克研制开始,就获得了近乎于无限量的稀土供应。据说某坦克技术先进国家来华参观时,发现中方竟然在一些不算太关键的部件上也大量使用稀土合金,竟无语凝噎。说句题外话,苏联作为有色金属矿产大国,在坦克制造中也是无限量使用有色金属的。

这样的条件,同样是韩国不可能具备的。所以,把HSWL295TM变速箱这种东西交给只擅长工程机械的韩国斗山集团仿制,实在太难为它了。

资源不足不仅仅会制约韩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德国这样的工业强国在具体历史阶段同样会徒唤奈何。二战期间德国坦克技术有一个很大的谜团,不采用柴油机,而用了容易起火的汽油机。其实原因很简单:德国手中没有多少石油资源,汽油可以通过煤化工来合成,柴油却只能用石油来炼制。有限的柴油必须优先供应潜艇部队。而且坦克柴油机需要采用铸铝汽缸,但是德国的铝资源有限,坦克要用,飞机也要用,古德里安哪里抢得过身为希特勒宠臣的戈林?

中国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都非常丰富,所以中国能做到的,中小国家很难做到。这不光是先天优势使然,更离不开中国千千万万军工人一代代的努力。

(作者:孔新 版权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