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95后对话“95后”② | 无论何时,牢记人民军队从何而来

前言:

95年来,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代代人民子弟兵初心如磐,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向前,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向着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加速迈进。

强军事业是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95年来,一代代年轻人传承红色基因,铸牢强军之魂,把青春融入这支伟大的军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新时代。英雄的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续写了新的时代篇章,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派出4位95后记者分别对话与人民军队同龄的95岁老战士、95后现役军人和95后应征青年。“95后”们年龄差距虽大,但无论是老革命还是新战士,听党指挥的信念始终如一;不管是否上过战场,压倒强敌夺取胜利的热血一样滚烫;即使军旅生涯各异,人民军队优良作风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与人民军队同龄的原南京军区军医学校政委董传裕,幼年时就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深刻的印象。

董老是山东荣成人,家乡所在的胶东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也是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来倒行逆施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鬼子侵占胶东后,董传裕和母亲在逃亡路上断了粮,出去找吃的,偶遇一名军人,衣衫褴褛却佩着枪,母子二人吓得逃命,却被这名军人拦下,把身上为数不多的食物分给了母子俩。这位慷慨的八路军战士,让年幼的董传裕萌生了参加八路军、跟共产党走的想法。

1938年,年仅11岁的董传裕就在村小老师、地下党员毕树馨组织下担任抗日儿童团的团长,17岁时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1945年8月,董传裕如愿参加八路军。高小学历在那时就是“高学历”,他被分配到胶东军区电话班学习,不久就迎来抗战胜利。由于勤学刻苦,表现优异,董传裕在电话班学习期间就入了党。

通信兵看似在后方工作,其实战争年代并不是进了“保险箱”。1947年秋,董传裕参加从军以来第一次战役——胶东保卫战。当年9月至12月,国民党军大兵压境进攻我山东根据地,华野东线兵团在不利条件下大量消耗和消灭敌人,把这场保卫战打成扭转山东和华东战局的关键之战。

董传裕记得,当时天寒地冻、食物匮乏,军队每天夜里行军百余里,战士们脚上都是水泡,通信兵要跑的路还要更多。“那个时候电话线就是细铁丝,用树枝架起来,大风一吹,很容易断。我必须要在部队到达之前把电话线路架设好,保障前线通话顺畅。”董传裕还多次冒着炮火、地雷和敌人埋伏的风险,只身深入敌军腹地监听敌人往来通信,收集各种情报,为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因为表现英勇,董传裕立了3次三等功,还被破格提拔为文化干事。

作为文化干事,他带着快板小分队在紧张的行军中鼓舞士气。在济南、淮海、上海等历次战役中,董传裕负责管理和转化战俘。我军依靠政治优势,在解放战争中转化大量俘虏投入人民阵营,董传裕对此也颇有心得,“以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策纪律教育战俘,以解放军的良好形象和榜样影响战俘,通过教育、引导、管理和改造,力争达到化敌为友或化敌为我的目的。”

77年党龄、与人民军队同龄,董老说一生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和人民军队的教育。离休后,他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为年轻一代宣讲红色故事、党的创新理论和军队优良传统,“只要我还有力气、还能动脑,我就会继续讲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兴军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董传裕倍感振奋,“过去是土枪土炮,一开始当兵甚至枪都分不到,现在我们的武器装备日新月异”,但在董老看来有三点是不能变、不能丢的——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现在年轻一代军人文化水平高、战斗力强,希望他们能牢牢记住人民军队从何而来,把红色基因融入灵魂,传承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荣传统。”董传裕嘱咐道。

【记者手记】

可爱、可敬——结束对董老的采访,我脑子蹦出了这两个词。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对话一位从战争硝烟中走来的老革命。95岁高龄的董老依然精神矍铄,让我清晰感受到那股独属于革命战士的精气神。

采访时,董老总说自己“只是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没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他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一枚枚勋章奖章和回忆的一个个故事,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烽火岁月,从未如此真切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含义。

强国强军征途上,这些历经风雨的老战士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家国史诗。作为95后青年,理应记住他们,也理应更加珍惜当下,用奋斗去铭记他们的辛勤付出。

统筹:陈月飞

文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

摄像: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