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圈腿说起,孩子练体育要注意的运动伤害

“踢球容易罗圈儿腿”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这不是一个以讹传讹的互联网谣言,而是在还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就被拥有雪亮眼睛的人民群众总结出来的事实规律。

科学研究也应证了这个说法:比利时根特大学的Erik Witvrouw领导了一项研究,对500名年龄在13~18岁的足球运动员进行了统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四个足球运动员里就有一个人有膝外翻现象。膝外翻就是O型腿的医学术语。

导致膝外翻的根本原因是膝关节处不对称的肌肉力量。足球运动员腿内侧肌肉较常人更发达更短,所以剩下3/4不是O型腿的足球运动员并不是球踢的不好,而是他们腿内外侧肌肉力量更加平衡。显而易见,只要在训练时注重腿外侧肌肉力量的加强,就可以避免O型腿。

反观之,O型腿之于足球似乎也很可能有“存在即合理”的因素,畸变后的骨骼目的就是弥补外侧肌肉力量的不足,可能也更有利于变向、内切、给球加旋转等常见的足球技术动作。对于职业球员来说,或许O型腿不仅可以有助于技术动作,穿上西服似乎也丝毫不影响身材啊。

有趣的是,O型腿最严重的人群并非足球运动员,而是以日本女孩为代表的东方女性群体。据畅销书《腿部回正》作者、日本著名骨科专家笠原岩博士称:1/3的东方女性都存在腿型不正问题,而90%的日本女性都是O型腿!

这缘于日本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女孩习惯的坐姿(Onnanoko-zuwari(女の子座り/女孩坐姿),我们在动漫中可以经常见到。而东亚女性普遍较为柔弱缺乏锻炼,小腿肌肉力量薄弱也让这些日常习惯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焦虑的家长们看到这里一定会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练成罗圈腿了,这里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家长们,绝对不会!除了职业球员,能踢球踢成罗圈腿的都是我们这些每天课间放学都踢球,踢到天黑还依依不舍的70/80后们。

在目前学业负担压力下,孩子就算训练中完全不注意任何力量平衡的概念,就凭那屈指可数的训练机会,绝无可能练成罗圈腿,反而加大训练强度还能矫正很多因长期坐立、盯屏幕、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的诸如“圆肩”、“含胸”、“驼背”、“颈前倾”等常见体态问题。

除了在足球运动中常见的O型腿,其实每项运动都有一些常见运动伤害。

所谓过犹不及,每项运动由于技巧和规则的不同,都会偏重一部分骨骼肌肉的运动。当使用过度或者发展显著不均衡时,就可能会产生运动伤害。

跑步膝

“跑步膝”这个词儿在成年跑友圈中很常见,通常是“自不量力”运动过度导致的,毕竟大多数人或多或少肥胖,平常又缺乏锻炼,冷不丁还要热血沸腾报个马拉松什么的,膝盖突然受不了这么大刺激也实属正常。

当然大部分自不量力不是真的自己逞强,都是跑步机这种“被动式“奔跑给逼的,关节和肌肉平常缺乏锻炼,一上跑步机就要持续承受长时间的超负荷定速巡航式消耗,髌骨和股骨接触面的过度摩擦,以及髂胫束与腿外侧的过度摩擦,自然就导致了损伤和疼痛。

青少年中跑步膝并不常见,其实并不是他们的膝盖骨骼关节年轻,而恰恰是因为青少年群体很少出现上述的跑步问题,青少年很少会用跑步机或者刻意强迫自己去长时间奔跑,所以青少年的奔跑一般是完全在肌体所能承受范围内的。

但是随着中考体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大多数孩子由于平常缺乏锻炼而不得不去专门练习跑步,“强迫性”的“超负荷”的跑步在青少年群体中也开始出现,对于他们还未发育完成的骨骼肌腱等而言,“跑步膝”的风险陡然上升。

所以家长们在帮组孩子提升体育成绩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尊重身体机能发展的客观规律,切不可超负荷的去训练孩子。

篮球扭伤

打篮球哪里最容易受伤,美国运动训练治疗师协会对NBA球员的伤病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43%的损伤是扭伤,而42%的损伤发生在踝关节,其他容易扭伤的部位还包括手腕、手指和膝关节。

指关节扭伤很好理解,在和手有关的球类运动中都很常见,譬如橄榄球、排球等。

可打篮球为什么反而容易扭伤脚踝?

常见的有起跳落地时踩到别人脚上,以及变向/急停时鞋和场地摩擦力不足/过大而导致滑倒/侧翻。

扭伤属于急性运动损伤,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理对于伤愈很关键,家长和孩子都应该熟练掌握以下扭伤应急处理原则:

1.停止继续运动——看似废话,但很多时候不严重的扭伤可能会被忽视。

2.冰敷——低温可以促使血管收缩,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注意避免冻伤。

3.加压或抬高——减少流入扭伤组织的血液,增加静脉回流,都能有效缓解肿胀。

4.活血化瘀——24小时后利用热敷、外敷或内服药物帮助活血化瘀。

当然最好治疗的还是未病,合脚的专业篮球鞋、护踝、护腕等装备和护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应部位进行保护,预防扭伤的发生。

扭伤不仅是非常常见的损伤,也是非常容易复发的损伤,长期习惯性扭伤会导致韧带松弛,韧带对关节和骨头的保护功能大大下降,进而增加脱臼、骨折的风险。正确和严肃应对每次扭伤是每个孩子在运动生涯中需要学会的自我保护知识。

网球肘、高尔夫球肘、少棒肘

网球肘和高尔夫肘可谓手肘部位最主要的两大运动伤害,网球和高尔夫球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球员肘部的肌内效贴,网球肘最为著名,据统计有50%的网球运动员都遭遇过此类伤痛。

网球肘和高尔夫球肘的不同在于位置,双手手心朝前时,靠身体内侧的肘部伤害是高尔夫球肘,靠外侧的是网球肘。损伤原因多是重复性的击球动作引起的肌腱过度劳损,在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群体中,不正确的挥拍挥杆动作也是主要诱因。

网球、高尔夫球员普遍会同时存在这两种损伤,由于两种运动的法力方式不同,网球是正手击球发力为主,高尔夫则是反手拉杆发力为主,所以各自易发的主要损伤也有区别。

预防此类肘部损伤的最好方法是控制训练负荷,熟练掌握正确的动作,以及使用合适的球拍、球杆、弦甚至球。

肘部损伤在国内较少接触的棒球运动中也普遍存在,据MLB调查显示,其小联盟头手中,肘部疼痛发生率高达20%,研究发现9-12岁棒球运动员肘部疼痛的发生率为26%,在美国和日本均是如此。

这些损伤大部分都是由于过度使用造成的,它的名字叫做“青少年棒球肘”或简称为“棒球肘”和“少棒肘”,其实就是上面的“网球肘”。在棒球中更集中出现在青少年投手中,正是因为青少年肌腱力量较弱,所能承受的训练负荷和投掷距离有限。

为了预防青少年棒球肘,大多数青少年联赛都有计数规则,根据球员年龄段限制每场比赛和整个赛季球员的投球数量,很多教练在训练中还会根据年龄段限制球员的投掷距离。

总结

以上我们罗列了几种和运动项目紧密相关的运动损伤,本质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过度使用性损伤和急性损伤。

过度使用性损伤在成年人群体中也普遍存在,但在青少年群体中却会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因为青少年的骨骼肌肉还未发育完全,早起的过度性损伤会影响正常发育,造成难以恢复的不良影响。

对于过度性损伤,没有比预防更好的灵丹妙药了,而且大多数损伤都是慢性的,预防不利一旦发生,可能就需要长期坚持康复治疗才能改善或痊愈。

幸运的是,预防措施也很简单,并且几乎对于所有运动都适用,那就是:

1.全身均衡发展。

年龄越小越不要只参加单一运动,尤其是运动方式很单一的运动,譬如单一的田径项目。即便是参加诸如网球这样的包含大量挥拍动作的运动时,也要在训练中特意加入能够发展全身肌肉骨骼和协调性的项目。

当然最好是选择足球、篮球、橄榄球这样的全身性运动。

2.训练负荷适量。

青少年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精力,但大多是因为他们恢复得快,对于强度很大的训练,他们也是会很快出现疲劳的。

因此正确的提升训练量的方式是增加训练频次,而非增加每次训练的强度。青少年尚未发育完全的肌肉骨骼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很容易损伤,甚至通过畸形发育以便适应不正常的高强度负荷。

3.训练方法正确

正确的动作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运动本身的目的,更是为了保护肌体不受损害或者减少受伤的风险。

青少年阶段正是学习和培养运动习惯的阶段,错误的姿势动作不仅会大大增加孩子的受伤风险,不及时纠正就很可能让他在成年阶段一直处于受伤的危险之中。而且很多错误姿势本身就会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成为一种运动损伤。

对于急性损伤,在经常运动的群体中太过普遍了,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研究表明,10岁到15岁期间,男孩儿的扭伤、骨折等运动损伤比率急剧升高,这一时期他们身高和体重的快速增长,使得运动中的身体接触和碰撞变得非常容易造成急性损伤。

同样,急性损伤也是预防在先,治疗在后:

1.规则

这是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一点,很多孩子在玩耍或运动时受伤都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则,有些时候干脆就是一群孩子扭打、追逐在一起。

当你把人类几千年一点点完善好的体育或游戏规则抛诸脑后,让孩子们只是单纯的回到茹毛饮血的丛林生存法则中时,你就不要怪罪会有弱肉强食和各种意外的发生了。

2.场地

也许你会发现在中国真的很难寻找适合孩子运动又非常便捷的场地,但是当你检查一下自己膝盖上那些年少时留下的疤痕,想想小时候在马路边、水泥地、煤渣地上踢球时的痛苦记忆,你会宁可多开几十分钟车帮孩子寻找一个空旷平坦的大草坪或运动场的。

3.护具

也许是以前苦日子遗留下的节俭风,也许是太过随便的社会风,总之中国人不是很情愿按照各项运动的标准要求穿戴全套的装备和护具,然而护腿板之于足球,头盔之于轮滑和自行车,甚至每项运动的专用鞋,都凝聚着很多的伤痛教训和科技智慧。

佩戴护具不只能保护孩子,还能培养他的运动习惯,保护他的整个运动生涯。

4.应急知识

世卫组织、红十字会、急救组织等很多官方或公益组织都有非常系统全面而又通俗易懂的课程,不仅是家长,孩子们也需要从小就熟练掌握这些应急处理知识,正确和认真对待每一次运动损伤,也是运动精神的一部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