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维立:苏炳添的进步与相关问题的讨论┊田径重磅

作者:余维立 田径大本营首发

2018年9月9日,捷克共和国俄斯特拉发,中国运动员苏炳添在国际田联洲际杯男子100米决赛中,以10.03秒的成绩获得亚军,圆满完成了2018年全年的训练比赛任务。

从2017年11月27日正式开始冬训,至2018年9月11日洲际杯比赛结束归国,在9个半月时间里,苏炳添在自己运动生涯的晚年,完成了一次“蝉变”,“这是一次生命的振颤,是从柔弱到坚强的变化过程,是从爬行到飞翔的跨跃”。我们所有曾经参与或目睹这一“蝉变”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2018年3月下旬,在《苏炳添的进步与我们应做的工作》这篇文章中,我们曾对一百余天冬季训练比赛的有关情况作过大致的记录和表述,并对有关问题和数据等进行简略的分析与评定。

链接:余维立:苏炳添的进步与我们应做的工作┊田径重磅

现在,我们拟在这篇文章基础上,以室外训练比赛为主线,结合全年有关情况和数据,继续记录表述和分析评定,希望能使更多人客观地了解苏炳添2018年训练比赛进步的全貌。同时,在观念转变和实践创新的层面,对涉及备战训练和苏炳添训练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包括苏炳添在内的更多项目运动员教练员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在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最后两年训练工作中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一、苏炳添(2018室外训练比赛)的进步

(一)苏炳添室外训练比赛的一般情况

1、时间过程安排:2018年3月上旬结束室内比赛回到北京,在北京稍事休息、调整与恢复,并逐步开始尝试室外训练(因3月中下旬北京室外气温仍低)。3月下旬至5月初在深圳进行室外第一阶段训练。5月初至5月底,室外第一阶段比赛,在三周多时间里在国内外参加4场比赛。5月底至6月下旬在北京进行为时三周左右的两个比赛阶段之间的补充性训练。6月下旬至7月10日在20天左右时间里进行第二阶段比赛,在欧洲比赛3场。7月11日至8月下旬在深圳进行夏季训练(45天左右),8月下旬至月底参加第18届亚运会比赛,9月上旬至9月10日参加洲际杯比赛。

2、比赛安排与成绩表现:从2018年5月5日至9月9日,4个月左右参加国际比赛共9场(11次100米、3次4×100米):

① 2018年5月初至5月下旬室外第一比赛阶段共参赛4场(5月5日香港100米10.28秒;5月12日上海钻石联赛100米10.05秒;5月20日日本川崎4×100米38.72秒;5月25日美国尤金100米9.90秒,+2.4m/s)。

② 2018年6月20日至7月10日室外第二比赛阶段共参赛3场(6月23日西班牙马德里100米预赛10.04秒、决赛9.91秒,平亚洲纪录、破全国纪录;7月1日法国巴黎钻石联赛100米9.91秒,再平亚洲纪录、破全国纪录;7月10日瑞士100米10.14秒)。

③ 2018年8月23日-9月10日室外第三比赛阶段(8月25日至26日印尼雅加达亚运会100米预复决赛10.27秒-10.16秒-9.92秒,破亚运会纪录、获亚运会冠军;8月27日至29日4×100米预决赛38.88秒-38.89秒;9月9日捷克俄斯特拉发洲际杯赛100米10.03秒,获亚军)。

3、训练安排与具体要求:在无比赛而时间稍长的集中训练阶段(如3月下旬至5月初深圳训练,7月11日至8月下旬深圳训练),训练连续进行,基本无明显调整。在不同的小周期中,和冬训一样会安排连续两天的全天训练,以加强对机体的有效刺激。在参加比赛前两周至十天左右,开始逐步减少负荷量。

与冬训相比,训练手段大致有近一半的调换,增加了与专项跑有关的技术训练,适当减少部分基础性身体训练。基础力量训练保持冬训以来的每周一次杠铃高翻等练习(最高达115公斤),在保持身体各部位力量练习的同时,增加了负40公斤连续纵跳等练习。

各部位力量练习在安排上改变了我们多年习惯的不同部位轮流循环训练的方法,采取集中刺激的方法,在一课训练中集中某一部位(如上肢,或下肢,或躯干等)反复训练,其他课次再分别安排其他部位,以加强刺激。在专项技术训练中,严格动作的节奏要求和技术正确。

在继续坚持大步积极下压和脚踝反弹等练习基础上,又增加大量专门性技术练习,安排上经常连续2-3天安排这些练习,然后再转换成跑的强度练习,要求把这些技术性练习融入跑的训练中,强化技术要求。专项跑的训练负荷量较小而强度较大,如一次课不同距离专项跑一共仅有2-3次。

这样的安排要求也与苏炳添过去多年习惯的要求不同,他的感觉是大量专门性技术辅助练习很累,对身体(肌肉、神经)刺激较大。而跑的练习较少,准备活动和技术性练习后跑2-3次就结束了,有时甚至会有“没有练什么”的感觉。

(二)室外阶段训练比赛的特点、变化和问题

上半年冬季室内准备期阶段的训练比赛,苏炳添在训练安排、手段选择、技术改进和具体要求等方面,打破了多年熟悉的方法和模式,给机体以新的刺激,在艰苦的训练中结合专项需求,尽最大努力扬长补短,建立神经肌肉系统在更高平台上的动力定型,取得了明显效果。室外阶段的训练比赛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室内阶段的做法与要求。同时,又结合室外阶段的具体情况和任务,有以下特点、变化和问题:

1、根据全年不同赛事任务,以赛事为基础划分不同的周期。每个周期又以主要任务划分为不同的节奏阶段(板块),这种板块模式以集中解决某一问题为要务。每个周期包括训练、比赛和恢复等多重任务,完全打破了传统安排模式的单一任务要求。我们仅以无比赛任务的集中训练时间为例,2018年室外阶段共有3个节奏(板块)阶段共计115天时间,占室外阶段训练总天数182天的63.2%左右(如果加上室内阶段57天,室内外总共172天,占全年训练总天数282天的61%左右)。

过去多年我们传统的安排方法,与国外发展趋势脱节,每年我们无比赛的集中训练时间仅有4个半月左右,而国外有7个月左右。长期如此,不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会成空话,可能还会被拉得更远。今年安排上的变化,接近国外普遍的模式和要求(除集中比赛、调整休息外,国外无比赛集中训练时间占63.63%左右)。从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和进一步提高水平的要求而言,增加有效训练时间和积累,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要求的变化。

2、充分发挥竞赛的训练价值,将练赛结合的要求贯彻全年始终,初步尝试和体验边比边练、以赛促练的要求和效果,不仅比赛次数大幅度增加,不同阶段的比赛成绩、竞争实力和心理承受力也得到明显提高。过去传统的观念与方法,把比赛与训练对立,全年集中比赛边比边练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冬季室内比赛),室外比赛则全年几乎每个月都安排一次、极度分散,既不便集中训练,又无法形成竞技状态表现成绩水平。今年室外阶段相对集中3个节奏阶段连续参赛边比边练,既提高了成绩又完成了重大比赛的名次任务(5月3日-5月27日共25天连续比4场4次;6月20日-7月10日共21天连续比3场4次;8月23日-9月9日共18天连续比2场6次;共计9场14次)。这3个比赛节奏共计64天,占室外阶段182天的35.2%左右。如加上室内阶段比赛43天共107天,占全年282天的37.9%左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连续参赛所占比例36.36%大致相等。

3、室外阶段的训练,在许多方面延续了室内训练的方法和要求,体现了“有效手段与方法贯彻全年始终”的原则。同时,又根据室外阶段的情况和特点,有所增补和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增加专项技术和能力训练前提下,安排方法更趋于“少量多餐”(适当增加训练次数,减少每课负荷量),尤其在专项跑的练习中,大多采取“量小强度大”的方法。

②在改换近1/2的常用手段后,增补大量技术性辅助练习,并使之成为专项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以强化技术的准确性和节奏的稳定性。其直接效果就是起跑技术更加成熟稳定,比赛中无论对手水平高低都能正常发挥保持相对领先地位。同时,加强了大步积极下压和脚踝刚性反弹等练习,使全年所有100米比赛步数基本稳定在48步左右。

③始终保持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专项技术和能力相关的力量训练(包括基础力量、爆发力、快速力量、身体各部位力量等),为专项技术与能力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4、室外阶段训练比赛存在的问题:

①虽然全年认真贯彻练赛结合方针、参赛次数大幅度增加,促进了训练质量的提高和成绩的进步。但总体上参赛次数仍稍偏少(全年共14场25次),主要原因是苏炳添参加的全部是国际比赛,某些国际比赛与训练安排有矛盾不能更多参加;而亚运会前完全没有比赛,使第三个比赛阶段比赛次数偏少,未能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② 亚运会是今年最重要的比赛任务,苏炳添肩负着发挥水平争取夺冠的重任。但在亚运会赛前一个半月时间(7月11日-8月25日),没有安排和参加一场比赛,这种重要比赛前过长时间不参赛,直接拉上场赌一把的做法,就是过去几十年我们习以为常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老套路之重现。使亚运会比赛前缺乏必要的热身、适应和对竞技状态的培养与提升,给亚运会比赛增添了困难和麻烦。苏炳添在国外的多数比赛(奥运会、世锦赛、钻石联赛等),在国人眼中都是以弱斗强,只要能正常表现成绩水平即可,不会过分计较名次。而亚运会比赛,国人的要求更高,他们认定这是以强战弱,不仅希望苏炳添表现高水平成绩,而且一定要夺冠。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现在的亚洲赛场早已不仅是亚洲人之间的竞争了,非洲美洲许多国家的优秀运动员(如尼日利亚、肯尼亚、牙买加等,以黑人运动员为多)以“归化”的身份代表各国角逐亚洲赛场,使亚运会成为世界赛场的缩影,再加上虎视眈眈的日本及中亚诸雄(今后可能还有正悄然崛起的印度),中国田径在亚洲赛场早已不是一枝独秀,而成了各国高手跃跃欲试意图超越的目标了。

本届比赛,西亚小国巴林基本凭借一支“归化”队伍,一举夺得12枚金牌,与我国金牌数持平。而在短跑项目上,女子五个项目被巴林夺取4冠(还有一项被印度获得),我们全面失利未获一金。男子五个项目也仅苏炳添一人夺冠,其余4项被日本西亚国家瓜分。赛前估计本届比赛男子百米可能10秒左右可以夺冠,但从预赛开始就发现形势的严峻,复赛虽然努力动员但成绩也未能列入榜首,日本、卡塔尔、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均表现了很高的水平和很好的状态(日本山县亮太复赛以10.10秒名列榜首;中国台北杨俊瀚预复决三枪都在10.10-10.20秒之间,后来还以与冠军相同成绩获200米亚军;卡塔尔的小奥古诺德毫不掩饰企图夺冠的雄心……)。

③从复赛结束到决赛只有两小时左右,在电视转播中可以看到稍事放松按摩治疗后,苏炳添在帐篷内按摩床上独自假寐休息的镜头,这是巨大压力下的调整和冷静。最后,苏炳添以自己的实力和经验,充分动员全力一搏,不仅获得冠军而且表现了多数人未曾预料到的个人第二好成绩(9秒92)。

亚运会苏炳添半决赛和决赛间的“备战”——

当夺冠成绩公布后,苏炳添跪在跑道上,仰天怒吼,充分释放了心中的积郁和压力。虽然赛后苏炳添认为本届亚运会并非他运动生涯中压力最大的比赛,但他也承认“在这里比赛的压力比世界锦标赛还要大,我一直告诫自己保持冷静,我也做到了,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亚运会比赛的实例再次告诉我们,重大比赛前不能过长时间中止比赛,必须要有适当的热身或适应性比赛,以培养和提升竞技状态,促进重大比赛正常发挥取得成功。

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苏炳添因伤全年仅参加一场室外赛(5月尤金),奥运会上状态全无,未能正常发挥水平。本届亚运会有两天三赛的赛程安排,而且预赛复赛水平稍低,可以逐步适应。如参加奥运会那样高水平竞争,可能一枪就被淘汰,失去继续比赛的资格了。

在今年训练中,基础力量和以腰腹背髋为重点的各部位力量一直是发展的重点,并且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在快速力量耐力以及与专项技术相结合的积极下压的反弹力训练上仍有不足,反映在比赛中就是后程能力的相对不足节奏不稳,今年上海钻石联赛和捷克洲际杯,都是前程明显领先而最后阶段被对手追上超越。苏炳添自己的感受就是“专项技术和力量训练都练到点上了,训练量虽不多,但效果很好,个人能力更强。但技术训练中积极下压的反弹效果没有做得很好。所以,最后20米是目前的弱点也是今后进步的空间。”

(三)苏炳添2018年训练工作的进步和影响

1、在全年比赛中,100米两次9.91秒(平亚洲纪录、破全国纪录)、一次9.92秒(破亚运会纪录、获亚运会冠军)、一次9.90秒(超风速2.4m/s)。室内60米三次破亚洲和全国纪录(6.47秒-6.43秒-6.42秒,获室内世锦赛亚军、室内60米总决赛冠军)。这些成绩表现,标志着苏炳添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他已跻身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竞争行列。在国际赛场上,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赢得了尊重。正如国际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Sebastian Coe)在亚运会苏炳添夺冠后所说“苏炳添夺冠是中国进步的标志。”

同时,苏炳添以自己进步的实例,特别是在同场竞技条件下战胜布雷克、罗杰斯、加特林等牙买加和美国的顶尖高手,教育和影响了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人,是我们从人种谬论的迷信和自惭形秽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真正认识到即使在短距离项目上,具有天赋条件的黑人运动员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神”,中国人(黄种人)也可以跑进9秒多与他们并驾齐驱。解放思想和树立自信是一切工作努力的基础,苏炳添的进步将为更多项目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2、从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任务而言,当前的训练与比赛、提高与进步都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在2018年训练工作中,苏炳添没有停滞在过去的成绩上,而是以实际行动主动打破了过去多年已经形成的机体的平衡和适应状态,并且以最大限度挖掘潜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参赛能力为目标,在新的更高水平平台上取得进步,为备战工作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离2020东京奥运会还有两年时间,时不我待,我们其他许多项目特别是肩负冲金夺奖任务的竞走、女铅球、女标枪等项目,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与苏炳添进行更深入地交流与借鉴,使这些更高水平项目能有效突破平衡更上一层楼。同时,苏炳添也应努力吸取其他项目之所长,在如何打破2018年进步所形成的新的相对平衡与适应状态这个问题上,妥善迈出新的步伐。

3、在训练工作中,观念转变和实践创新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推到重来,而是在遵从项目发展规律基础上,在安排、方法、手段、技术、要求等诸多方面,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与改变。同时,不拘泥于一时的成败得失,从积累过程的要求出发,不断总结实践中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增强认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2018年训练工作中,外教给了苏炳添理念的引导和大致的安排与要求,多数时间苏炳添是独自训练(冬季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工作团队帮助与支持下独立训练。夏季许多时间也大致如此,特别是除亚运会等少数比赛外,高水平成绩表现的其他比赛,教练都不在场),这就在客观上给予他在实践一线经风雨见世面、提高自我掌控能力的更多锻炼机会。

在实践中苏炳添对许多实际问题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如:初步体验了在多参赛、练赛结合边比边练过程中,神经肌肉系统在短时间和较长时间两种情况下的兴奋动员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高低潮转换变化的情况、特点与规律。从连续参赛边比边练经历中,进一步体会到如何充分发挥比赛的训练价值,更好地促进训练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室内世锦赛一天三赛、亚运会两天三赛,对神经肌肉系统提出很高要求,两次大赛的成功实践对奥运参赛提供了直接的实战经验。亚运会赛前长时间无比赛的教训以及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磨炼都是奥运备战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这些体会与认识当然不是一劳永逸的,但有此为基础,就为今后结合实际解决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与苏炳添情况相似,我们其他项目许多优秀运动员也有不少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都应该主动积极地总结和交流,以促成2020东京奥运会最后两年训练工作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更大进步。

4、苏炳添的勤奋、认真和自律,是他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其实他还有另外一点值得推广和学习,那就是随着运动年限和技术水平的增长,逐渐成熟的他对训练工作结合个人情况的独立思考。他和外教有很好的配合,也赞同外教的理念和基本要求,对已商定的计划也一丝不苟地执行。

但是,对外教的要求和意见他并不毫无保留地全盘照收,而是结合自己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外教沟通,努力争取达成一致再执行。比如技术改进,外教可能有许多想法和要求,但作为运动员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哪些是能够改进的、哪些是无法改的,这个主意必须自己拿并要让外教也清楚。对于比赛临场要求更是以我为主,拒绝自己不认可的具体要求。这就是我们在总结苏炳添冬季训练比赛时所指出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实践体会不仅教科书上不会有,就是与其共同战斗的教练员也不一定全都了解和理解,所以教练员与运动员是非常显著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连续参赛并连破纪录后,面对国内外一片赞誉之声,他却开始思考“目前要做好的就是怎么更好地回到训练当中”以迎接更重要的决战。这种未雨绸缪站在更高层面先瞻性地思考与认识问题,是一个运动员最有意义的进步。几年来参加外教组训练的各项目运动员先后共有20-30名之多(苏炳添大概是最晚参加的),其中有部分达到较高水平的,也有相当部分进步不大或停滞不前的。

究其原因,如果仅论运动员这方面问题,一是努力不够、自律不强,不能认真完成外教的主要训练要求和计划。二是缺乏独立思考,对外教的一切要求照单全收,提不出结合自身情况的任何建议和意见,训练中不动脑筋,机械执行计划,不能用头脑指挥和支配肌肉,神经肌肉系统缺乏有效协调配合。在2020东京奥运会备战工作中,肩负冲金夺奖任务的重点优势项目,无论是外方或中方教练执教,都必须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才能达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顺利实现努力的目标。

二、相关问题讨论

本文第一部分已就苏炳添2018室外训练比赛的情况做了大致的记录与表述,并对其进步和影响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下面,拟结合苏炳添的训练比赛实例,就当前所涉及的几个相关共性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提出初步的认识与建议,希望能促进2020东京奥运会备战工作的进步。

(一)确立“以质量为中心”的训练指导方针

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工作的指导方针就确定为“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大运动量训练),迄今已有54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竞技体育的形势、环境、条件和要求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三从一大”在执行过程中已流于形式和口号,但却没有与时俱进的修订或发展。

本文不是讨论“三从一大”的合适场合,这里只想指出,五十多年时间里,田径项目在认识和执行“三从一大”方针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一定进步和成绩,但从整体而言是认识不全面、执行有偏差、过程不健康,表现为两个极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的很长时间,是强调“大运动量”,盲目宣扬训练“负荷大、内容多、时间长”为特点;而从刘翔出成绩后的一段时间,又强行要求“以强度为核心”,宣扬训练要“负荷小、内容少、时间短”等。其后果就是都不能抓住训练的主要矛盾和难以持续发展,伤病增多发展停滞以及08奥运鸟巢无声兵败北京是其最显著的表现。

明确提出“以质量为中心”的训练指导方针,可以减少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判与盲目,明确主要矛盾和目标,使工作更有成效,对2020东京奥运会最后两年备战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训练工作的进步与成功,是与训练相关的多种因素综合变化的结果,决非某一个因素可以单独影响全局(如运动量大小或个别强度大小等)。

所谓“以质量为中心”是一个全方位的要求,即对数量、时间、强度、难度、密度、技术、速度、力量、耐力、节奏、准确性与实效性、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配合等……都应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形成一个有综合发展效益的高水平平台,而不应仅抓一点不顾其他。简而言之,“质量”的含义就是“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里的“好”虽然位列第三,但却是真正的核心。一切工作只有在“好”的基础上多、“好”的基础上快、“好”的基础上省,才有进步和发展的意义,现在依然如此。大家公认苏炳添训练的特点之一就是高质量,他在训练的所有方面严格要求,搭建了全面的可重复的高质量平台,促进了水平和能力的进步。我们的所有备战项目都应该切实落实“以质量为中心”的训练要求,尽最大可能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目的。

(二)把以力量为基础的专项体能(身体素质)训练,作为挖掘极限潜能和项目进步的突破口

选择专项体能(身体素质)作为挖掘极限潜能和项目进步的突破口,就是认为在影响我们进步的诸多因素和问题中,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和问题,集中精力突破这一点可以盘活全局。

与欧美运动员特别是黑人运动员相比,我们在一般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方面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但通过专项体能训练,可以使差距转化为潜力。专项体能的提高,对技术、能力等各方面都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与遗传决定的身体条件相比,专项体能(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中国田径界对这个问题早有体会但缺乏认识深度与自觉性,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缺乏专项意识和要求的问题,虽然在个别项目训练中也提出过“带着专项意识练力量”的口号并取得一些成效(女标枪),但多数项目在训练中仍然流于形式、走过场,缺乏针对性,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刘翔的进步曾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榜样,通过孙海平教练设计和施行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他在110米栏项目上所达到的专项力量、速度、技术、节奏等多方面表现的综合能力,不比任何欧美运动员或黑人运动员差!这就是孙海平教练曾经总结的“我认为速度并不主要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力量训练积累出来的。

比如,我们平时进行的压腿和髋关节力量训练等,一方面是力量训练和解决肌肉的发力问题,同时也发展了速度因素。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穿上钉鞋自然会跑得很快。”遗憾的是刘翔成功的经验并未得到系统地总结和推广,刘翔退役了,他的经验也就消失了。2011年,我们曾正式提出这一建议,但依然波澜不惊、石沉大海……

专项体能(身体素质)训练是以力量为基础,挖掘人体极限潜能的工作。就田径运动多数项目而言,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有以下的组成内容与要求特点:

1、组成内容:①基础力量(爆发力、快速力量、力量耐力、最大力量等,采用杠铃、各种重物和器械等发展);②结合专项技术要求的身体各部位力量(以腰髋腹背为中心,特别是臀大肌、髂腰肌、腰背肌、腹肌、股二头肌、背阔肌、肱二头肌等,采取抗阻、负重、动力和静力以及与专项技术相关的辅助性专门练习等方法发展);③与力量发展有关的其他素质(各种跳跃能力、柔韧性、灵活性、完成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等)。

2、具体要求:① 强调素质训练的专项要求,带着专项意识练体能。安排上保证充足的时间、计划上排列最重要的地位。② 具体安排上可以综合安排(如基础力量与跑跳练习的综合搭配、身体各部位力量与其他练习的搭配等),也可以单独安排。有针对性地严格要求。③所有训练手段必须遵循各自的要求重点,以头脑指挥和支配肌肉,强调完成动作的发力点、用力顺序和用力大小,锻炼和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密切配合,逐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

3、表现特点:应该首先进行肌肉的建设性训练,通过各种手段使身体各部位肌肉的横断面得到有效的增长。达到:①身体形态的变化(体重适度增加,肌肉力量、弹性和身体强壮指数提高,肉眼可见形态的变化,如当年的刘翔、今日的苏炳添和谢震业等);②力量增长后使用力量的能力的提高(包括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有效指挥和支配);③ 发展力量素质中的个人特点(如爆发力量的纵跳练习、抛重物练习,以及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的长距离米跳练习等)。

4、苏炳添2018年在这个方面的安排和要求大致如下:① 以高翻和深蹲为主要手段的基础力量训练。以负重跳跃和纵跳等手段,发展爆发力与快速力量。② 结合专项技术中大步快速下压和稳定躯干等技术要求,进行发展腰髋腹背为中心的抗阻练习、摆动练习和走步练习。继续保持身体各部位力量的适度增长与均衡发展。③各部位力量大多以单一安排为主、集中刺激。④ 练习中始终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以头脑指挥和支配肌肉,严格动作的发力点和用力顺序与大小,初步形成神经肌肉系统的良好的动力定型。

我们许多项目,尤其是2020东京奥运会承担冲金夺奖任务的重点项目(如男女竞走、女铅球、女标枪等)在专项体能训练上都有潜力可挖(很有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潜力)。应该结合项目特点、技术要求和运动员个人情况进行认真研究,打开这个突破口,力争备战的最后两年在专项能力和技术水平上有明显提高,也为将来的长远进步奠定基础。

(三)以是否“可控”作为衡量工作过程和评估形势发展的重要标准

在2020东京奥运会最后两年备战工作中,情况和形势还会有许多变化与发展。我们既会不断获得提高与进步,也会随时遭遇困难与挫折。正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使我们的努力更有成效顺利实现预定目标呢?

建议切实以是否“可控”作为衡量工作过程和评估形势发展的重要标准。“可控”是所有工作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对立面就是“失控”。从表面看,“可控”的标准似乎较低,不如“跨越式发展”或“弯道超车”那么有气魄,但要真正做到却绝非易事。

反思我们几十年的训练比赛工作,各种情况和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还是“可控”和“失控”的交替表现和矛盾交织,并直接反应到最后的结果。就像下棋一样,不管曾经如何形势大好,一招不慎,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情况特别好时,最容易出问题。月满而亏、水满则溢,更好是好的敌人。

所以,“可控”不是随口说说,保证眼前暂时无事就可以了。必须结合具体对象针对主要问题(矛盾)具备必要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还必须有准备的面对和有办法解决随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困难,才可能达到争取主动、把握全局、未雨绸缪、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目的。

由于我们所从事的训练技术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与国计民生等重要而具体的实际问题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很难自觉地以是否“可控”的观点来认识形势掌控过程。即使实践中客观上按“可控”的要求去做了,但主观观念上却极不明确。因为即使发生失控或重大失控现象(如刘翔两次奥运伤退等),也不会直接影响和破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至多受到舆论的关注或指责而已。

但在社会的公共领域(如工厂矿山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应对、维持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卫生、交通秩序等)以及老百姓个人生活中(开车、乘飞机、治病、游泳、骑马、学习、体育锻炼等),许多具体的事情和问题,除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外,都必须以是否“可控”为目标和要求,才可能不出问题正常进行。许多情况下一旦失控,轻者人命关天、重者社会动乱,这绝非危言耸听。实质上,“可控”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敌戒”意识。是人的主观认识和努力,基本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对工作过程的切实掌控和发展前景的把握。

“可控”的观点和理念,体现了管理者的阅历、智慧、经验、水平和能力。对于所有在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一线进行具体工作的管理者,都是最好的锻炼和考验。同时,无论今后我们从事或进行什么样的具体工作,除了这项工作自身的规律、标准和要求外,建议以“可控”的观点联系与指导具体工作,把是否“可控”作为衡量工作过程和评估形势发展的重要标准。

(四)苏炳添训练工作的相关问题

1、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最后阶段的训练安排——是否需要年度间调整问题?

苏炳添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的任务有二:第一,尽力挖掘潜力,争取运动成绩和竞争能力的进步。第二,力争把最高水平成绩表现在奥运会赛场,获得尽可能好的名次。从现在至东京奥运会还有两年时间,一个年届29岁并在今年已经取得重大进步的老运动员,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就面临一个最后阶段的训练安排问题。

多年来我国田径界在重大比赛后(包括连续训练取得较大进步后),无论运动员情况如何,都要将下一年度定为“调整年”。在这一年,运动员大多好几个月不进行系统训练,即使有些恢复训练也没有任何要求,其目的据说是调整休息,消除运动员身体肌肉和神经的疲劳。这一做法曾导致1987年广州全运会后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只获得五枚金牌,史称“兵败汉城”。据说主要原因就是广州全运会后各项目的大调整大休息,不认真备战奥运所致。据此,当时的国家体委专门开会认真研究并决定将1991年第7届全运会延期两年至1993年举行,使奥运会在安排上从此排在全运会前一年,以利于奥运战略的备战要求。

苏炳添2013年参加世锦赛和全运会,又全力备战和参加2014仁川亚运会和2015北京世锦赛,2016年又努力参加里约奥运会,2017年又参加世锦赛和全运会。连续多年征战不息,而2018年仍然没有调整,继续保持高水平训练并取得重大进步。这种情况下,有关心苏炳添训练情况者,提出应该将2019年定为“调整年”,以养精蓄锐迎接奥运。这种关切之情可以理解也应感谢,但在实践中绝不可行。所谓“调整年”的认识和做法(包括过去还曾提出过的“训练年”、“速度年”、“能力年”等),是非理性不科学的选择,把综合的训练整体,生硬地分割为互不相干各自努力的个体。

同时,安排上大起大落,对持续进步与发展带来人为的干扰与破坏。我们目前的训练安排是在职业化进程加强、比赛增多、练赛结合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以赛事为基础划分训练的不同周期和节奏,每个周期和节奏包括训练、比赛和恢复等多重任务。及时恢复代替超量恢复作为工作指针,将恢复列入计划是安排工作的重要变化。所以,苏炳添可以在不同周期和节奏中根据自身情况,更加注重及时恢复,争取在完成训练要求和比赛任务基础上,有效消除神经肌肉系统的疲劳积累。

比如今年苏炳添的赛事结束较早(基本相同于国际情况),9月上旬后至11月他就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与恢复阶段,完全可以达到消除机体疲劳的目的。同时,“调整年”的做法基本上放弃了奥运会前继续进步的努力和希望,守株待兔、抱残守缺,使已经获得的成绩和水平莫名其妙地失去,不会有好的效果。

2019年还有世锦赛等重大任务,也是苏炳添继续进步逐鹿奥运的前哨站,应明确安排方向,施之以正确的方法和要求,磨刀不误砍柴工,以实际行动践行理念转变与实践创新,影响和带动有相同情况的其他备战项目。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武术练功诀窍可以给我们启示——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是功。

2、苏炳添还能再进步吗?

表A苏炳添及其他优秀运动员步长步频指数对比表

苏炳添身高1.72米,在能够统计到的数据中,100米他最好跑过47步,目前稳定在48步左右。从步长步频指数分析,他与世界大多数优秀运动员一样,属于步长步频“均衡”型选手(见表A)。同时,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见表A),近几年苏炳添的进步主要是因为步频的相对提高(步频提高之得超过步长下降之失)。尤其是近两年,加强了高抬大腿积极下压,提高落地的刚性反弹以及稳定躯干保持节奏的练习后,步长表现和全程步数相对稳定(48步左右)。

在当前情况下,苏炳添已具备突破9.90秒的能力,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适宜的气候、温度、风向,以及场地、环境、对手和良好的自我感觉与状态等)。这不是稳定的水平,特别是在高水平多赛次的大赛中很难重复。苏炳添能否继续进步呢?他自己这样说:“我觉得亚洲人其实是可以跑到9秒85这个成绩的。这个成绩能不能由我创造,这个很难说。但当我跑过两次9秒91后,我觉得黄种人其实有更多的进步空间……我现在是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

外教兰迪·亨廷顿说:“如果比赛的氛围、环境和气候都合适,加上运动员感觉良好的话,苏炳添能给中国带来一个奇迹。”“很难说苏能不能跑出更好的(成绩),但是他绝对有潜力跑到9秒80的区间。”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而言,苏炳添能够继续进步(突破9.90-10.00水平空间,达到9.80-9.90的水平空间),取决于三种情况:第一,步长步频同时提高;第二,努力保持步长条件下,进一步提高步频(步频提高之得超过步长下降之失);第三,力争稳定当前步频,进一步提高步长(步长提高之得超过步频下降之失)。

对一个年过29周岁、运动成绩水平已接近顶峰的运动员来说,第一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情况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进一步提高步频,对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去,以致对整个训练要求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如果身体情况和状态稍有下降,就立即会在神经系统反映出来,很难保持稳定。相对而言,只有第三种情况有较大的现实可能。因为步长与训练因素密切相关,以力量为基础的专项体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以及技术细节的改进都可能对步长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能取得进步,也相对稳定。

2015年苏炳添在尤金首次跑出9.99秒后,我曾在《短跑的步长指数与步频指数》一文中就苏炳添今后训练提出过一点建议,与目前情况基本相符。特录于后,仅供参考:“9.99秒不是苏炳添的终点,而应该是继续进步过程中的一个驿站。但要继续突破10秒实现更好的表现,一切都要结合训练和具体比赛的情况与条件,精心准备和安排。

若仅从训练的技术问题而言,建议:第一,继续巩固和改善目前已有的起跑特长(不刻意追求提高起跑成绩,重点在于同样成绩表现时,如何更省力、更有利于加速阶段能力的发挥)。

第二,在基本保持目前步长与步频状况基础上,加强全程节奏连贯性和放松协调用力训练。在努力巩固和提高速度能力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后程保持速度能力(目前,最后20-30米是值得挖掘和弥补的潜力和弱点。一方面要让尤金比赛中有所表现的节奏感和速度能力延长到尽可能接近终点。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和加强躯干和上下肢有关肌群的专项能力训练,训练中亦尽可能结合保持速度能力阶段对专项力量的需求)。

第三,继续坚持尽可能多参赛、练赛结合、以赛促练的正确方向。千万不要因为9.99秒的出现而背上思想包袱,更要避免走上少参赛、练赛脱节、每赛都想出成绩的错误道路。要真正使比赛与训练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自然表现成绩基础上利用多参赛的机会,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环节功能性的或技术性的问题。”

3、2020东京奥运会备战训练的重点和要求

2020东京奥运会,苏炳添参加的项目肯定是100米和4×100米两项。这两个项目在比赛时间安排上相距稍远,只要不出意外,基本上不会对体力和精神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可以说苏炳添的备战训练应该是两项并重、相互促进。从2010年亚运会组织接力队伍开始,我们一直贯彻“以接力促单项”的原则,把接力训练作为最好的速度训练手段,不仅使接力项目取得巨大进步,还不断促进在百米单项上有更多人才涌现和进步。

近两年,面对日本接力项目的崛起,为了更好完成东京奥运会接力比赛任务,我们又“以单项促接力”,下决心与日本一搏争夺奖牌。

苏炳添最后两年备战除“两项并重”外,

还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①结合2019年5月的世界接力锦标赛和9月的世锦赛接力比赛,妥善安排好单项与接力训练的时间,力争为尽早获得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奠定实力基础。

②接力训练是很好的速度训练,不应该把接力训练与单项训练截然分开,更不能在一课中又练接力又练单项以避免伤病。亚运会前参加接力训练过少的现象应予改变,这一点应该与外教统一认识。

③目前可能参加接力训练与比赛的运动员,从冬训起即可能分多处训练(基本上是不同外教执教,有在国内也有在国外多地),应未雨绸缪,提前协调好接力训练的时间及要求等,以确保效果。④从领导和管理层面明确短跑项目的任务排序包括对苏炳添等不同运动员的任务要求。⑤ 明确接力项目主教练和教练人选。

4、关于“练赛结合”问题

这个问题事关方向和大局,所以一再提出反复强调。由于在上篇文章中又专门谈及,所以此处不再赘述。仅结合苏炳添今年的情况,再次指出:重大比赛前不能长时间不参赛,这对重大比赛的正常发挥有极不利的影响。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参加适当的比赛,经历热身、适应的过程,以培养和提升大赛的竞技状态。

田径大本营,感谢您陪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