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体格不大、力量不强,为什么人类却长着顶级掠食者的眼睛?

对于生物学的学生而言,无论你拿出什么样的生物化石,它们都能凭借化石的某一部分来分辨该化石属于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其中眼睛的位置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大多数食草动物的眼睛都位于头部的两边,而大多数的食肉动物眼睛则位于头部的前面,就连恐龙都遵循这种法则。

然而我们知道,虽然现如今的人类是杂食动物,但在过去,人类是树栖生物,以树上的果实和嫩叶为生,那为什么人类却演化出了食肉动物的眼睛呢?

这一切,还要从动物们的眼睛开始说起。

动物们的眼睛

眼睛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寒武纪时期,研究发现当时的奇虾可能就拥有眼睛,不过它们的眼睛无法分辨出具体细节,能分辨出明暗就很不错了。

由于眼睛可以判断周围的环境,这对于食草动物而言,可以躲避天敌的攻击;对食肉动物而言,可以更好地进攻。所以眼睛就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之后的过程中不断演化。

然而在演化过程中,动物们逐渐出现了专化,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动物专门以植物为食,而有一部分动物专门以动物为食,当然也有一些动物属于杂食动物,什么都吃。

对于食草动物而言,它们的食物并不会移动,所以它们只需要看到食物在哪里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准确判断自己与食物的距离。

然而,大多数食草动物都有天敌,而且它们缺乏有效对抗天敌的武器,在这种生存压力下,迫使它们演化出一些能够提前发现猎物的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眼睛长在头部两端的基因被食草动物保留了,原因是因为眼睛长在头部两端时,两个眼睛的视野范围几乎不重叠,这可以扩大它们的视野范围,视野盲区变少,这能够帮助它们提前发现天敌的存在。

而一旦发现天敌,它们要做的并不是判断与天敌的距离,而是赶紧逃跑。

食肉动物的视觉

和食草动物不同的是,对于专门吃肉的动物来说,它们的猎物会快速移动,这需要它们能够准确判断猎物与自己的距离。

在这种生存压力下,能够实时判断自己与猎物距离的视觉系统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而能够实时判断距离的视觉系统,就是眼睛长在头部前面。

我们知道,每个眼睛都有自己的视觉范围,如果我们是一只眼睛,那么我们虽然也能看到物体,但看到的物体比较“平面”。

当两个眼睛距离较近时,此时它们的视野范围会有所重合时,此时它们不仅能够看到物体,还能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距离,这就是立体视觉。

人类为什么拥有立体视觉?

我们知道,远古时期的人类就拥有立体视觉了,然而远古时期的人类还处于食草动物阶段,为什么人类会拥有食肉动物的眼睛呢?

其实这要和人类的生长环境说起。

在食草动物中,也有一些拥有食肉动物的眼睛,比如:树獭、考拉等,我们知道它们是完全的素食主义者,但它们的眼睛也长在头部前面。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没错,那就是它们都是以树栖为生。

对于生活在树上的动物而言,它们的天敌其实没那么多,以树獭为例,虽然树獭有许多天敌,但大多数树獭是在自己下树拉粑粑时,被地面上的掠食者所捕杀。当它们在树上时,它们可以利用伪装色躲避各种天敌。考拉则更是例外,它们生活在桉树上,而桉树含有毒素,所以这里的生物很少,考拉生活得很惬意。

所以无论是考拉还是树獭,都没必要时时刻刻注意天敌的动向。相反,它们却需要实时判断自己与树木的距离。

对于树栖生物而言,如果不能准确判断树木枝条与自己的距离,有可能会导致自己在移动过程中跌落而死亡。

尤其是灵长类动物,许多灵长类都生活在树上,并且会在树冠之上快速移动,如果它们对藤蔓距离的判断出现误差,将会导致它们因此而死亡。在这种生存压力之下,灵长类动物都演化出了立体视觉。

而这种立体视觉,无形之中帮助了下地行走的我们走向食物链顶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