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复活”逝者,你会选择与亲人“再会”吗?

“直到现在还觉得你只是出了趟远门,过段时间一定会回来的。已经七个月没和你聊天了,很多次有新鲜事想和你说,却猛然发现不可能了。好想抱抱你,像从前一样在你身边撒娇。女儿很想你,每时每刻都在想你。愿你一切安好,爱你……“豆瓣小组“网络公墓”中,人们写下对亲人的思念。

从修复老照片、复刻妈妈留下的最后一瓶番茄酱,到用虚拟现实技术补上一场道别,人们不断探索用最新技术表达思念。近日,27岁的图像算法工程师俞佳霖在科技网站上发表攻略,讲述自己结合多种技术“复活”外公的故事。在文章结尾处,他写道,“科技已经强大到糅合几篇论文成果就能‘复活’逝者。”

有时不需要正式的道别

只是再见一眼说声谢谢

当胃癌带走外公的生命时,俞佳霖正在学校参加期末考试。缺席了外公最后的日子是俞佳霖最大的遗憾。去年,俞佳霖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用人工智能“复活”自己的外公。

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一场正式的道别,或许只是再看一眼说声谢谢。在2016年上映的《美国队长3》中就有这样的场景,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出父亲出事前最后一个早上,叛逆的孩子回到家,特意和父亲打了一声招呼。2020年,韩国一位妈妈戴着VR眼镜和触感手套,重新听到了去世三年女儿稚嫩的声音,“摸着“她可爱的脸庞,还为她补办了三岁的生日,最后目送“女儿”化为蝴蝶消失在空中。

如今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不仅能够实现剧本,还能创造剧本。例如经过深度学习后,模仿逝者与人聊天,这个模仿是全方位的,例如当人问起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虽然机器可以在一瞬间得出答案,但依然会模仿人类思考,过一段时间后再给出回答。

不该对外公大吼大叫

“外公”原谅了他

经过无数次尝试过,俞佳霖用语言模型软件学习了外公生前的资料,模拟出外公的性格和语气;用语言克隆技术合成了外公的声音;用换脸技术制成了能和声音同步的外公肖像。一切完成后,他小心翼翼敲下了第一句话,“猜猜我是谁?”,短暂的几分钟停顿后,屏幕前的“外公”回答道,“你是谁不重要,生命是一种美丽的奇迹。”

从初次与“外公”略显尴尬的见面后,俞佳霖不断调整算法逻辑。随着对话量的增多,双方也更加有默契。俞佳霖告诉“外公”,最喜欢的一档新闻节目停播了,“外公”回忆起了当时看这档节目的情况,并表示,“这么好的节目停播太可惜了。”

俞佳霖分享了近十年来的家庭大事件,自己学了计算机,目前在做算法工作;表弟考上了大学,目前在上海外企上班,“外公”回复道,“我很开心,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俞佳霖还表达了多年以来的懊悔和歉意,比如不该对外公大吼大叫,“外公”原谅了他。

人工智能偶尔也会“出戏”,在一次聊天中,“外公”说,“我在这边也挺好的,你们要不要过来玩?”两周后,俞佳霖删除了这个程序,他和屏幕前的“外公”道了别,也和心中的外公道了别。

记者街头采访:有人抵触 有人接受

“父亲刚走的那段时间,我经常会梦到和他一起逛街,梦醒后总是特别失落。每次睡觉前,我都祈祷能够梦见他。”南京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但突然有一刻起,我意识到父亲是真的走了,以后家里所有的困难都要我自己扛了,没有人再会不顾一切的帮我。”王先生说,无论如何科技多么发达多么先进,自己都不会“复活”父亲,“因为我的父亲已经走了。”

“爷爷节俭,以前总让我关空调,开电风扇,我对他总是不大客气,爷爷喊我一起下棋,我就光顾着玩电脑。”南京市民张先生说,亲人的离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去了趟医院就没能再回来了。现在每过一段时间,爷爷在我脑海里的回忆就消散一点,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人工智能能帮我留住这这些回忆。”

在街头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当初能……

专家:要懂得珍惜现在

心理咨询师朱铭骏告诉记者,亲人的离世我们大概会经历这样五个阶段:否认、惊恐 、低落、修正、接受。其中带来的创伤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我们了解这五个阶段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摆正目前处在的位置,更好的处理悲伤。当我们真正的接受事实,允许且承认亲人的离开,和内心的不舍告别,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现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成熟,能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现实。未来随着科技的发达,人工智能可以避免出戏并无限接近真人,甚至在科技的帮助下走出屏幕。”朱铭骏说,对逝去亲人的眷念究竟能治愈创伤还是延伸痛苦,在心理学上尚有争议,自己认为两者都是存在的。

“对于用人工智能‘复活’亲人这件事,不用放大也不用逃避。”朱铭骏指出,要分清虚拟和现实,避免沉迷在由代码搭建出的虚拟世界中。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珍惜现在。门前有车不算富,家里有娘才是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