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3年多 成都这家室内定位企业如何成为行业标准的起草企业?丨小巨人的秘密


封面新闻记者 刘旭强

6月初,在成都智能信息产业园内,成都四相致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相科技”)开发团队正盯着屏幕,抓紧赶工某化工厂的3D可视化模型。在开发部楼上的生产车间内,成千上万个模组一完成,就马不停蹄发往全国各地的制造工厂。

成立于2019年、专注室内定位技术的四相科技,已经成为了产品市占率全国居前的龙头企业。此外,公司还被工信部电子标准研究院邀请担任高精度定位标准的起草和牵头企业。这背后的原因,是公司摸索出了跨行业的软硬件标准化方案,只需要做少量定制,即可实现不同领域间的业务转移。

依托可复制的跨行业标准化方案

公司年复合增长率超80%、市占率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得益于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室内定位技术延伸出庞大的市场机会。知名市场调研公司IDTechEx指出,2024年以前,室内定位的总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近年来整个行业的增速呈现放慢的趋势。以最受关注的UWB(超带宽)室内定位技术为例,据物联传媒研报,2017年-2019年间,该技术市场规模几乎年年保持翻倍增长。而2019年-2021年间,年复合增长率却降至16%左右。除了疫情影响,行业标准化程度不足也限制了整体发展速度。

公司董事长杨伟航在行业峰会上做分享

与此同时,四相科技却成长为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公司市占率居于全国前列,自2019年成立以来,年复合增长率更是超80%,远高于行业市场规模同期增速。

究其原因,一方面,技术实力是公司的底气。四相科技董事长杨伟航介绍,四相科技核心研发团队主要来自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积累了10余年专业领域经验,100多个知识产权,1800余个行业应用案例。

另一方面,则是敢于率先尝试“做减法”,即控制各行业差异化内容比例,让产品方案更加标准化。

四相科技公司外景

“当今室内定位商用的最大难点,不是商业逻辑及技术的发现、发明,而是寻找技术落地的场景与应用空间。”杨伟航说。为此,他一有空就带领团队走到煤矿、化工厂等典型应用场景中去,研究市场的具体细节。过程中,他发现,不同客户对定位场景的精度、功耗、容量以及成本要求都不相同。方案要快速复制,就要专门抽离出一整套标准化的技术架构。

“我们借鉴互联网的思路,摸索出了跨行业的软硬件标准化方案,控制各行业的定制化差异内容在20%以内。基于此,我们只需要做少量定制,即可实现战略方向的转移。”杨伟航介绍。

行业观察

企业携手健全技术标准 共同培育千亿级市场

据物联传媒研报,一个化工厂的数字化定位项目,背后就是上千个基站和标签的部署、动辄数百万元的收入。国内单单有数字化定位需求的化工厂就有数千个,可见室内定位技术商业价值之广阔。

如今,这个产业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生产车间内 工人正在作业

从物联网行业来看,据2021年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至2019年已达1.5万亿元,物联网相关企业约有42.23万家。

具体到室内定位领域,杨伟航认为,潜在市场规模也是千亿元级别。“经过近些年的市场验证,行业已经度过了摸索期,接下来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杨伟航说。

但标准化,是横亘于快速发展之前,企业要啃的第一块“硬骨头”。作为行业内的龙头公司,四相科技也感受到了“硬骨头”的“硬”。“比如客户找到我们,由于我们的技术路线和上一家服务商不尽相同,导致旧的系统没办法用,还需要重复做这部分的开发。”杨伟航说。

室内定位系统示意图

好在领域内,头部力量也已经组织起来,试图打破这一限制条件,共同推动市场标准化建设。

杨伟航透露,今年以来,完成技术储备的几个头部企业,都不再拘泥于技术路线的互相竞争,而是携手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协助工信部制定行业的标准化,让市场更加规范,推动市场规模提高。其中,四相科技就参与工信部电子标准研究院有关室内定位各种标准制定工作,并担任高精度定位标准的起草和牵头企业。“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各自熟悉的领域精耕细作,推动行业向好发展。”杨伟航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