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密码",一下缩短中美20年差距

本文来源公众号:脑洞时史

2013年9月,高龄八十五岁的他来到了实验室,像往常一样穿着背心坐在电脑前工作,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背心院士,这双苍老但灵活的手曾经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

他带领着团队经过二十年的时间研究出了一条中国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是我国成为了全国第四个可以独立研制出激光陀螺的国家。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背心院士

他就是我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高伯龙的传奇故事。

1928年,高伯龙出生在广西南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因此非常看重对高伯龙的教育,但身处那个动荡年代社,他们一家经常辗转于各地,因此,高伯龙的学习之路也有很多波折,小学六年的课程,他换了八所学校才完成学业。而且由于战争的原因,大部分时间,都是父母在教授他知识,但即便这样,高伯龙也展现出了超凡的天赋。虽然父母不是专业的老师,但高伯龙悟性很高,而且自学能力非常高,有时遇到难题,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就可以解决。

在他高二的那一年,日军在广西进犯,高伯龙只好跟随着学校一起撤退,但在国难当头的时刻高伯龙并没有退缩,仅仅16岁的他就投笔从戎,做好了一切准备来抗击日寇。然而高伯龙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而自己所在的青年军中大部分都没有奔赴前线作战,自己投笔从戎的愿望也随之破灭,但他的志向并没有破灭,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报效祖国,他最终选择了科学强国。

等到抗战结束之后,随即提出了复员的申请,奔赴上海,在上海中学重新读了高二。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1947年,仅仅重修一年高二的高伯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高伯龙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热爱物理,他的好学求知让老师和同学们非常欣赏他。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度认为他会在理论物理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天地。

毕业时,他按照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在志愿书上填写了"研究院研究生"期待能更深入地研究自己酷爱的物理领域。

令人意外的是,高伯龙最后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这违背了他的意愿,也导致他不能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理论物理研究。但是,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接受了这个结果

后来,由于国家迫切需要高水平教师,又将高伯龙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做教师,为此错过了报考中科院研究生的机会

当时中国的科研以及军事领域刚刚起步,很不完善,为了能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必须要研制出来有力的先进武器,才能制约其它国家,才能使中国真正的站起来,不会受到其他国家欺负。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上世纪60年代,在激光诞生后不久,“环形激光器”作为新型导航设备的核心,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当时,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仪,引发了世界导航领域的一场革命。

钱学森以他对新技术的敏锐,建议国防科技大学开展激光陀螺研究。可惜囿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理论知识匮乏,全国十几家单位多番尝试后都被迫放弃了科研攻关。

1975年,高伯龙加入了国防科技大学的激光陀螺研究室,在人心浮动的"退堂鼓"声浪中抛出一颗"定心丸",以立军令状之姿表示必须白手起家干成这件事,填补这些空白,"不能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上!"

当时我国研制激光陀螺的全部理论支撑就是所谓的钱学森"密码",即他提供的两张小纸条,上面用英语写着简单的激光陀螺原理和一个光路图……

在起初高伯龙没有任何的资料,也没有任何的样本,他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次一次地推导,反向推导激光陀螺的计算逻辑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1976年高伯龙撰写的《环形激光讲义》奠定了我国激光研究的理论基础。18个月能够破解钱学森密码,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人们庆祝,高伯龙带着团队又投入到了新一项研究之中。那个年代经济极度紧张,国家给高伯龙的经费非常少,只有4万元。高伯龙和他的团队也没有时间抱怨,他们靠着内心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服输的执着,开始了研究工作。

经费不够,高伯龙就异常的“抠”,他们就把一间废弃的食堂改造成了实验室。实验设备则是用高伯龙推着板车从建筑工地上捡来的废料,拼凑起来的。
可高伯龙及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抱怨,高伯龙也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没理由做不到。
他像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地泡在了实验室里,因为激光测试要保证环境密闭,无噪音,所以实验室里不敢开风扇,也不敢开窗。

炎热的夏季,实验室像是一个大蒸笼,就是年轻人进去长时间都受不了。可即便如此,长了满身痱子的高伯龙,也没有对国家提出一句想要改善实验环境的需求。那里唯一的一台空调,还是考虑到低温状态下实验效果更好,更能保护实验装备才购买的。

研究过程中缺什么,高伯龙就造什么,材料不够就自己研发,他把食堂改装成了研究室,研究仪器精度不足就提升精度,甚至软件的运算能力不足,就自己学习编程。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1984年,四频差动陀螺实验室样机研制成功,并通过技术鉴定。此时,美国却传来彻底放弃同类型激光陀螺研制方案的消息,一时间国内同行纷纷质疑这种激光陀螺仪能否实用化。

有人跟高伯龙开玩笑:“国外有的你们不干,国外干不成的你们反而干。”面对质疑,高伯龙说:“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20年里,高伯龙没有一天工作少于10个小时,忙到厉害的时候,几乎整顿整顿吃不上饭。因为作息、饮食不规律,形成了糖尿病等疾病,如今这个任务下达以后,高伯龙更是经常研究得忘乎所以,连饭都不吃,他把药物揣在怀里,觉得难受了就吃一粒。

妻子曾经心疼地对他说道:“不行咱就歇一歇,你那个身体扛不住的!”高伯龙笑道:“没事!咱起步晚,必须要争分夺秒,赶超别人!”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1993年,高伯龙所带领的他团队遭到鉴定专家组劈头盖脸的训斥,说他这二十年的科研成果全都是在浪费国家的钱财,并让他就此停止研究。

但他不听,仍要和专家组再缓请一年的时间,并向专家组保证:“一年!一年以后,我保证一定将激光陀螺研发出来!”

在众人都不看好的前提坚定自己的方向,这不光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更需要极大的勇气,有多少人离挖出井水就差几米而选择放弃,又有多少人因为别人的怀疑而变得自我否定,坚持下去才会让埋下的种子开花。

1994年,在诸多的质疑声中,高伯龙团队的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顺利通过鉴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国防科技制高点的国家!

随后,一批号称“检测之王”的全内腔He-Ne绿光激光器问世,让整个业界都震惊不已,这代表着,我国拥有了激光陀螺镀膜的膜系设计和技术工艺,而在此之前,该技术工艺只有美国和德国能够实现,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3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1999年我国“东风”系列弹道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长剑”巡航导弹等一系列尖端导弹武器得以用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陀螺。高伯龙院士研制的四频方案比二频方案更为先进,属于第二代激光陀螺,其远离锁区、精度更高,而且使用动态范围更大,满足了中国多款先进武器之用,包括飞豹战斗机,歼-10战斗机等,我国的航母也将采用国产的激光陀螺!

2010年,高伯龙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国内精度首屈一指的双轴旋转式导航系统。

在多年的工作中,高伯龙注重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虽然只培养了20名博士生,但质量颇高,很多人都已经成为激光领域著名专家,顺利地接下高老的接力棒。

在国防科技大学,高伯龙非常好认,平日里穿着一件绿色的87式作训服,根本没有半点与时俱进的时尚感。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手里端着一个缺了口的瓷碗喝水。夏天,穿着一件五块钱的背心,十几年都不换,在实验室内不分昼夜的工作。冬天,不是一件军大衣,就是一件灰色羽绒服。据了解,这件普通的羽绒服,高老已经穿了30多年,家人劝他厂办买新的,他总是这样说:“穿习惯了,再买新的浪费钱,浪费时间。”
大家都笑称,高伯龙穿着五块钱的背心,干着上亿的大事。
高伯龙说过:“我想干成的一件事就一定能干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高伯龙的哮喘,因为疲劳过度,每个月都要发作好几次,他把治哮喘的药随身带着,发病了就服药休息一会,然后继续投入实验。后来医生实在看不过去了,告诉他这样超量服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高伯龙才请假去北京手术。

2008年长沙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实验室晚上才有电,年近80岁的高伯龙,穿着解放鞋小心翼翼地穿过校园到实验室工作,清晨停电后才回家。连续做十几个小时的实验,回到家时,高伯龙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老伴儿心疼得直掉眼泪。

她埋怨:“这么大岁数了,你咋不知道悠着点干。”

高伯龙却安慰老伴儿:“正因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我更要抓紧。活着干,死了算,一天不死一天干!”

即使在病床上,高伯龙也要捧着老人机艰难发短信,把自己的思考全部告诉学生。有时候,一条短信要耗费半个小时。
高伯龙曾说过:“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中国院士花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那天老人最得意的弟子张斌,把自己关进了办公室嚎啕大哭,那哭声击碎了每个人的心。

然而普通大众却无人知晓。因为那天,上热搜的是某位明星的绯闻,偌大的网络上,竟然没有他的一席之地!
可是,老人却是笑着去的。因为42载痴心不改,他终于令我国海、陆、空、天有了“火眼金睛”,他终于等到激光陀螺飞天,耀我国防!
高伯龙的追思会上,妻子的挽联摆在灵柩的正前方,上面写了一句话:谢谢你对我一生的呵护,该休息了老头子,安心去吧。
高伯龙想要抓紧每时每刻,他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激光陀螺”。


他,不负嘱托,不负华夏,此生无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