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裁员,攻击中国互联网,虎嗅能否换套变现密码?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能是全世界最浪漫的十句诗之一。

在中国,比这句诗更有名的,则是一家自媒体平台——“虎嗅”。任何一家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公关总监可以不知道最新的互联网法规,但他们不能不知虎嗅。

虎嗅随便一篇稿件,都可能让他们分分钟失业。

炒作裁员,攻击中国互联网,虎嗅能否换套变现密码?

旷日持久,很多人相信,虎嗅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最后一块无主之地。虎嗅很少原创,但只需要爬梳互联网上最具流量爆点的热文,在网站和APP上依从传统媒体时代的铺排技巧,便可以一次次耸动舆论,痴狂豪横地重构现实。

最晚近的一个明证,便是虎嗅对中国疫情之后“裁员”和“失业”潮的炒作。这些话题关乎十亿中国网民的生计,因此一炒便火,一点就着。

在中国人普遍为疫情和经济焦虑的当下,虎嗅的编辑们无疑拿捏住了受众的七寸。

“被毁约的应届毕业生”、“首批裁员的大厂们,春季丰收了”、“审核员之逝”、“外包圆不了年轻人的大厂梦”、“行业:互联网行业裁员力度进前三”、“离开大厂之后的219天,他们得了空心病”……

如果那些虎嗅的忠实读者将这些爆文一路读下来,他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互联网完蛋了,中国年轻人完蛋了,中国社会出大问题了……

这些唱衰互联网和中国经济的文章,沿用了几年来营销号们一贯的套路,那就诉诸人类对于灾难的恐惧,夸大社会负面,以耸人听闻的标题煽惑读者的焦虑和无助,大批量制造阅读场域的挫败者和躁狂者。一旦这些人彻底丧失斗志和信心,就会更加沉迷于唱衰信息,沦为营销号们的“流量奴仆”。

更直观地说,营销号唱衰文跟网络游戏一样属于“电子海洛因”。尤其是唱衰文的主角基本都是一线城市三环以内的年轻白领,985和211出身,本应有着光明的未来,但谁让你是中国人呀,谁让你还没“润”,所以你被裁员,你被失业,你的大厂梦破,你患上了空心病,你的同龄人最近不断自杀……

炒作裁员,攻击中国互联网,虎嗅能否换套变现密码?

令人遗憾的是,号称“聚焦科技与创新的资讯平台,致力于为一切热爱思考与发现的用户,提供有效率的信息服务”的虎嗅App,在疫情之后非但不发挥流量优势,履行平台责任,却成为营销号唱衰文的集散地和发酵池。

国家不是没有注意到唱衰文的严重危害。2022年4月,“网信中国”专门发文澄清,称“互联网企业近半年来用工人数保持平稳”,“当前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网信企业身逢盛世、前景壮阔,将抢抓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保持现有员工队伍稳定,着力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网信中国”的权威自不待言,且虎嗅近年来多次被网信部门约谈。在2020年4月, 虎嗅App因在涉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存在违规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等问题,被北京网信部门“依法约谈网站平台相关负责人,责令立即停止违规行为,关停问题栏目,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但虎嗅似乎一直毫不收敛。拿今年6月末7月初的最近一周来说,又是“应届实习生挤不进大厂”,又是“裁员的门道”,生怕今年毕业的1000万中国大学生还不够焦虑,还不够丧,还没有全体就地躺平。

炒作裁员,攻击中国互联网,虎嗅能否换套变现密码?


炒作裁员,攻击中国互联网,虎嗅能否换套变现密码?

作为虎嗅的一个老读者,我百思不得其解:中国和中国的年轻人们,究竟啥时候得罪了虎嗅?

事实上,不止“裁员”和“失业”等,在其他议题上,虎嗅和它的作者们也一直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满怀恶意。在虎嗅APP上,搜索一下“收割”、“榨干”、“流量垃圾”等,就足以发现,虎嗅正用一套负面词汇,来编写中国互联网的历史。

而十几亿中国人的共识则是,2012年以后的移动互联时代,是中国实现对西方科技和经济壁垒“弯道超车”的良机。

伟大的国家,必须有伟大的产业和企业。显然,虎嗅不愿意承认这点。对知识阶层关心的社会文化议题,虎嗅也一味甩锅给互联网。

虎嗅瞧不上中国互联网的创意。在“京东被骂上热搜背后,是谁在杀死好广告?”一文中,虎嗅称“市场鼓励创意,也因此,广告行业得以继续进化与发展,只是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一切按下停止键”……

虎嗅甚至认为,华语音乐衰落,也是中国互联网失控所致。虎嗅原创视频“神曲毁了华语音乐”称,“华语乐坛的衰败,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带来的”……抖音发布汽水音乐APP,“这是华语音乐灭顶之灾”……“华语音乐薄弱的根基,已经被互联网和短视频粉碎”。

炒作裁员,攻击中国互联网,虎嗅能否换套变现密码?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对于广告、音乐等领域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广告协会报告指出,1998年互联网广告起步的同时,中国广告行业也进入“高速持续发展阶段”。截至2020年,互联网广告发布收入达3794.92亿元,“成为广告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传统广告行业收入也较1998年实现了近4倍的增长。

音乐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音乐用户的规模带来了极大的扩展。2019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规模达到664亿元,数字音乐用户规模超过6.07亿人,网络音乐用户渗透率达到71.1%。这么多听音乐的人,是实体唱片时代很难想象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指出,要“抓住‘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契机,推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音乐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音乐平台在国产原创音乐作品上的聚集作用”。

上述情况,号称“求真、品质、个性化、效率”的虎嗅团队不会不知道。但问题是,虎嗅就喜欢靠砸互联网的锅,来吃互联网的饭。

更可悲的是,对这个砸锅者,中国互联网企业还得一直毕恭毕敬,噤若寒蝉。虎嗅的流量权杖所向披靡,你这家企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全凭人家小编鼠标一点。

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开的秘密了。如果有关部门可以审计一下虎嗅的收入来源,就会很快发现,这头流量“猛虎”,一直在嗅什么,吃什么。据一位互联网公司的公关透露,邀请虎嗅在网站原创发布一篇文章,一般要花30多万,如果是其微信公众号,则要更贵,头条文章的价格基本超过60万。

再回到文章开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出自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其后还有几句,在此送给虎嗅诸君:

“审视我的内心吧,亲爱的朋友,你应颤栗

因为那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