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深挖市场潜力

作为新兴市场,东南亚电商市场潜力的释放也受到不少因素的牵制。

国研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陈红娜在针对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基础设施不足、跨境数字支付不畅、物流通关效率较低和数字人才供应短缺等都在整体拉低东盟的数字化水平。当地的市场监管也在趋严。如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等拥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国家都规定了严格的数据本地化要求,越南则在2021年提高了对跨境电商平台的本地化要求。

电商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空间的信息畅通,而东盟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化严重,老挝、缅甸和柬埔寨未接入互联网的人口占比超过了70%。高昂的互联网运营成本和菲律宾等国的电信市场准入限制则拖累了数字化转型步伐。

有限的数字银行覆盖率、不统一的货币支付体系、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差异等也不能满足东盟在线交易的跨境数字支付需求。据陈红娜介绍,东盟数字银行覆盖率仅为19%,甚至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水平(24%)。在支付方式上,东盟的电子钱包等数字化支付的普及率不高,货到付款依旧是主要的支付手段。此外,东盟国际货币合作机制不健全,也推高了相关业务的汇率风险和结汇成本。

同时,东盟口岸信息化建设滞后,口岸间监管差异大、通关协调能力较弱,产品质量标准、冷链物流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不统一等制约了跨境电商配送时效的提升。

尽管存在短板,但这也恰恰为中国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企业提供了出海机遇。

阿里控股Lazada(来赞达,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在线购物网站之一)、腾讯入股Shopee(虾皮,东南亚主流电商平台)、京东注资Tiki(越南B2C电商平台)、东南亚的主流电商平台几乎都有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投融资支持。“这些企业天然具有在海外复制国内竞争生态的倾向。”陈红娜表示,中国企业参与的东南亚数字生态培育,在解决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关键障碍的同时,通过用户基础的培育为后期开展更广泛的双边数字贸易合作赢得了优势。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陈红娜提醒,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企业市场拓展方式的选择受东道国市场开放水平的影响较大,企业还需关注当地政府的行政效率、政策透明性和稳定性。同时,面对与亚马逊、eBay和Pay-Pal等国际服务供应商的竞争,中国企业需强化自身的能力建设,甚至要与国内惯常的竞争逻辑做切割。

从双边合作的角度看,中国与东盟间的数字监管协调尚不充分,使拓展跨境电商等数字贸易面临制度障碍。具体体现在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不统一,数字贸易规则的兼容性难以突破,国际税制协调的进展不一致,为数字税征税等双边税收协调埋下隐患,市场开放程度不同等方面。

在陈红娜看来,充分挖掘RCEP潜力有助于推动双边合作提质增效。一方面,要推动协议有效落实,在现有框架下,利用“监管沙盒”、建立重点园区或重点企业的白名单制度等,实现以点带面的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并探索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跨境数据流动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各方水平提升和发展客观需要,研究协议升级方案,在政府数据开放、数字产品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税和争端解决等重要方面不断完善规则。此外,要借助RCEP联合委员会机制,促进双边制度交流与合作,在口岸协调、监管互认、海外仓建设和中欧班列等方面扩大共识,推动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文/国际商报记者 汤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