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COOL | 来造一把“天文尺子”

日地距离:天文尺子的“刻度”

在很古早的时候,人类就通过观察天空中金星和太阳的位置,测算出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与金星公转轨道半径的比例是1:0.72。有了这个比例,就能通过观察“金星凌日”测量日地距离。


所谓金星凌日,就是地球、金星和太阳连成一条直线,在地表上的我们能看到日面有一个小黑点缓缓移动。

哈雷号召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到不同地点,同时观测金星凌日,以推算日地距离。综合各位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的观测结果,计算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1.52亿千米左右(大约六万分之一光年)。


初代天文尺子:三角视差法

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地距离,通过“三角视差法”,推算出你与某颗恒星的距离。

“三角视差法”是什么?我们可以尝试快速地轮流眯起左眼和右眼看一个近距离的物体,因为观察视线不同,会发现它在我们的视线里左右横跳!

而用同样办法看星星,因为距离太远,不同眼睛观测到的差别小到忽略不计,所以看起来星星一动不动。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判断物体变动幅度大小判断物体与我们的距离。这就是三角视差法(三角分别是被观测物体与两个观测点)。


三角视差法能帮助我们判断星星与我们的距离,不过两个观察点的距离需要拉大——比如地球公转轨道。此刻观察一颗恒星,相当于眯起右眼看星星;半年后观察同一颗星星,就相当于眯起左眼看星星。

我们已知日地距离,通过数学方法,就能算出地球与该恒星的距离。


二代天文尺子:造父变星

天上星星这么多,眼花缭乱,我们该观测哪一颗星星呢?别担心,有一种忽明忽暗的恒星——“造父变星”,能帮到我们。

造父变星是衰老的恒星,身体会不断变大、变小,亮度也会随之变亮、变暗。明暗变化周期越长,绝对亮度越大。而亮度和距离也成平方反比关系,可以通过亮度直接计算出距离。

接着,我们可以通过“三角视差法”,算出特定一颗造父变星的距离,以这颗造父变星作为尺子的刻度,通过比较它与其它恒星亮度,推算出更多星球的距离。


最新款天文尺子,真是琳琅满目!

除了造父变星,天文学家还想出了很多方法,利用多种多样的“刻度”来测量天体间的距离,例如Ia型超新星。这些方法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为各个尺度上的天体距离提供了精确有效的测量。

pc:秒差距,1pc约等于3.261光年

通过各种五花八门的测量,科学家们推算出的可观测的宇宙的大小,直径为93,000,000,000光年。能围绕地球三千多圈的日地距离与之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我们的世界远比想象的广阔,展望星空,我们的人生也会更开阔。


(本内容刊登于《珠江青少年》杂志第425期)

作者 | 邓皓文

图 | 原泳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