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巅 没找到明长城先遭遇了野狼

S322省道位于太行之巅的晋冀交界之地。下山的大车带着山西资源大省的骄傲,端着架子缓缓而行。上山的大车则像饿急的汉子,一路汽笛、狂奔而来。这条路上有时横穿都是问题,路边稍微宽绰的地儿都有人占了做加水补胎的生意。

据说九龙峡景区的山顶有野长城,勾起了我的馋虫。按理说这个地方离S322省道并不远,甚至若干年前或者说是上千年来比S322省道要久远、繁华的多。只是交通发达以后冷落了古道,形成了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星云老师说九龙峡开发之初来过,大约近十年了,印象中路比较好走。我们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原始的路,可惜由于越野一族碾压坏了山顶草原的草皮,被日久的流水冲刷成了壕沟,李老师的牧马人也莫能为力了。——地下颠吧!

星云老师是探路者,一直走在最前面,而余下三人则走走拍拍、缓步而行。突然星云老师惊呼:狼!我连问了三次才弄明白,是他发现了狼,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虽然早餐时九龙峡的朋友就说过,这里有野狼,但是能够遇到的确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随着星云老师的手指我们四下打探并没有发现,定下神来才看到,一条大灰狼安卧在荒草之中,从身姿的形态来看应该是死了,嘴上有蝇虫一类的飞来飞去。这只狼皮毛很好,身体矫健,粗大的尾巴夹在两腿间,按理说应该是正当年,并没有自然死亡的理由。然而它的确是一命归西了,我们不便去翻找原因而打扰一个远去的灵魂。

当我们走在原始松林之中,心里忐忑不安。地下松针厚达十多公分,走上去不太踏实。身前枝枝枝叉叉、举步维艰。头上山风呼啸、松枝摇曳、多有恐怖。由于每个人的拍摄选位不同,所以大多时候呈分散状态,大家不时的相互呼喊联系,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放学走夜路的感觉。

支锅岭长城就在这片松林的边上,一眼望去又低又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长城大不相同。按理说明长城大多是包砖长城,而这里仅仅使用了当地的片岩和红砂岩。这么看来,没到这里之前应该就看到长城了,只不过是过于低矮,把它当成了石垒的梯田。

支锅岭长城位于邢台县浆水乡营房台村西南3.5公里的山岭上,北距黄榆关8公里,西与山西省和顺县毗邻,因附近三座山岭状如支锅的三块石头,故名支锅岭。百度说支锅岭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呈东南、西北走向。关门位于长城中段,门额嵌有石匾,横书“支锅形胜”,右侧三行竖书寸楷“总督蓟辽都御史杨□巡抚保定都御史孙□整饬大名兵备副史姜”。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模糊难辨了,如果不是百度我恐怕就认为没字儿了。

支锅关虽然矮小,但是却五脏俱全,内侧士兵的营房和厨房一处不少,看样子大约是十人左右的常住。有点不明白的是这长城貌似是防备的河北一侧。按常理说应该是平原一侧防备西北方向才对啊?

支锅关的地形非常险要,在九龙峡一侧还算是有路可行。而在山西一侧就无路可走,基本是悬崖峭壁,即使认真找找,最多也就能找个单人行走的山崖边边,独轮车都走不了。大规模行军更是毫无可能。

明代顺德府知府李攀龙曾来这一段巡视,他以《黄榆岭》为题即兴吟诗道:“西来山色照邢襄,北走并州拥太行。巨鹿秋荫沙渺渺,石门寒气雨沧沧……”。寥寥数语囊括了邢襄上下的百里风光;寥寥数语说尽了太行的峰岭沟壑、山川流水;寥寥数语歌颂了长城的红色砂岩、血气方刚。——太行山,是一部读不透、读不完的历史长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