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零浪费酒店:从家具到可乐全部自制,不用为垃圾烦恼



日本广岛南部的尾道市,

闻名于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这里正对着广阔的濑户内海,

是个复古又时髦的小城市。

美国CNN赞誉这里有世界最美的自行车道,

尾道地形多山,被称为坡道之城。

2013年,著名印度建筑师 Bijoy,

与他的团队Studio Mumbai

改建了一栋位于半山腰,

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公寓楼做酒店用。





Studio Mumbai擅长用人类最原始的方式,

就地取材,徒手造房,

这次改造的5年时间中,上千人参与,

大到建筑外墙,小到餐厅用具,

每个部分都有邀请职人

用最传统的技术手工完成,

就连可乐都是从原料开始自己调配。

2019年2月,bijoy设计的酒店log正式公开,

曾经废弃的空楼,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前卫、先锋—令人惊叹。

自述 吉田举诚 编辑 邱煜






我叫吉田举诚,是LOG的创始人。

LOG改建前是一栋有着55年历史的老公寓楼,位于千光寺山的半山腰,上来这要爬百级台阶,以前能住在这半山的地方可都是身份的象征。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住户都搬去了更繁华便利的地方,原本24套住房只剩下2户在住,建筑也变得破旧不堪了。

最初我们计划把这里改造成员工宿舍。后来我偶然与印度建筑师Bijoy Jain聊到了这个项目。

他与我们的想法正相反,他觉得可以把这里改成一个公共空间,通过建筑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这座城市,让尾道重新热闹起来。




印度的外形,日本的内里

“LOG”由“Lantern”(灯笼)、“Onomichi”(尾道),“Garden”(花园),这3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建筑的外形也像个巨大的“L”。

意味着一个花园般的开放空间,我们希望LOG在这片老房子中,能像灯笼一样,逐渐点亮整个城市,为这里带来新的活力。

Log占地2600平米,共3层。仅有的6间客房都设在3楼,2楼有画廊、Café&Bar和私人用餐区,而1楼是餐厅、前台和办公室。


LOG的6间客房 全部设在三层


电影“东京物语”的故事发生在尾道


大文豪志贺直哉的故居


Bijoy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东京物语》,知道尾道这个城市,但实际第一次来还是在2013年,项目刚开始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里,我带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还去了大文豪志贺直哉的故居。Bijoy在那儿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很喜欢传统和室的氛围,还看了志贺直哉的代表作《暗夜行路》,他说书中所描绘的,当时的声音、气味、风景,都和在LOG里感受到的相同。

后来Bijoy把LOG的6间客房,都设在了3楼,因为这里与志贺直哉的故居处于同一高度,能看到与那里一样的风景。




房间,从墙壁、天花板,甚至地板都是用和纸糊的。

Bijoy想把房间打造成一个可以让人冥想的空间,由此产生了“被蚕茧包裹”的灵感。

光脚踩在和纸制的地板上,恰到好处的柔软和温度,阳光透过障子隐隐绰绰,大概只有站在这里,才能明白这份感官上的享受吧。





和纸部分,我们请了京都的畑野渡来完成,他是个连制纸的植物都要亲自种植的和纸职人,技艺很高超。

为了模拟出蚕茧内部的感觉,他特地制作了这种微微泛黄的和纸。



浴室也是柔和的乳白色。地板和墙壁上圆形的瓷砖,是专程请爱知县的职人烧制的,花了1年的时间一枚一枚地烧制。

就连木制边框或是柜子这些细节,也都涂了层淡淡的白色。





图书室在3楼角落,仅供住宿客人使用,是根据Bijoy。

所有颜色都是英国的色彩艺术家Muirne Kate Dineen调配的,这里的鼠尾草绿色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房间里这些充满印度风情的家具,都是Studio Mumbai为我们定制的原创家具。



打开朝海的窗户,眼前是港口来来往往的渡船、老式的铁轨和商店街;而打开另一侧的窗户,则是错落在连绵的山峰中的古老建筑。

两边的景致浓缩于此,就好像连接着过去的时空。






图书室的正下方是Café&Bar,这里白天是咖啡馆,晚上则变身为酒吧。游客们登山累了就可以进来坐坐,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聊天。





这里的主色调是粉色。这个颜色也是Bijoy决定的,我个人是觉得这很符合Bijoy给我的感觉--先锋、前卫。

桌椅、吧台、立柜、墙壁等等,各个部分的粉色都经过了反复的实验,选出了最搭配的组合。

这个深粉色吧台,用的是大漆工艺。先在木材表面贴了和纸,再涂上大漆,最后再进行上色。




餐厅位于1楼,深绿色的室内像是窗外庭院的延续,呼应着树木的色彩。灯光透过荒川尚也的手工玻璃灯罩,折射出柔美的光线。





因为LOG只能徒步登山到达,运输食材十分困难,所以我们的食物都会尽量从原材料开始自己制作,为了得到最好最新鲜的当地食材,我去拜访了很多次附近岛屿上农家,甚至会帮他们干农活。

料理的话,我们请来熊本县的料理家细川亚衣设计菜品,我们希望打造一个零浪费的餐食环境,所以这里连可乐都是用糖浆汁、香料、柑橘等材料自己调制。

这样回收和处理垃圾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对环境也很友好。


除了食材,餐具与食器也很有来头。横山秀树、中本纯也......这些优秀的器物职人们,为我们每一道不同的料理专门烧制了特定的食器。

可以说我们的料理是味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LOG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画廊。展示了建筑改建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像是和纸、色板、颜料配方的书、家具的微缩模型等等。

这5年里,我们与Studio Mumbai一起反复做了太多实验,留下了很多样本,都扔掉的话太可惜了。

建造的过程也是LOG的一部分,我们想通过这个空间告诉大家在山腰上修建的不易,也想让大家了解LOG是如何贯彻“实践”的。



改造前建筑的样子


Bijoy在现场


匠人们在后院铺石子路


“实践”与“融合”

LOG可以说是个纯手工打造的空间,这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与职人们一边商量一边决定的,也因此增加了很多设计图上并没有的东西。

特别是到了工程的后半段,团队氛围很强,我想这也是Studio Mumbai特有的工作方式吧。




就拿细节来说,这个由Studio Mumbai用印度工艺制作的竹制凳子,虽然各个空间里的造型都一样,但颜色却根据每个房间做了调整。

客房的凳子保留着竹子原生的颜色,图书室里的选择了印度的靛蓝色,而餐厅里的则是用金盏花染成了略微发黄的颜色,这都是经过一次次实践后决定的。



楼梯拐角处还有一面涂料样本墙

Bijoy在颜色上真的很讲究,从这一方面也能看出印度建筑的影子。

他邀请色彩艺术家Kate为LOG设计了100多种颜色的涂料,她住在这里的3周时间里,向我们一一介绍印度的传统颜料、传授调色方法。

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到涂料在自然光线下的色彩,和涂料老化变脏的效果,我们还做了个涂料样本粘在楼梯拐角处。

Bijoy一再强调,LOG要在近10年、20年内就融入周围有着百年历史的市景之中,只有那些会随着时间一同变化的天然材料,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有建筑与城市的联系。

因为LOG所在的地方,只能靠爬台阶才能到达,而且周围都是空置的老房子,镇上甚至有人已经5年、10年都没上来过了。所以实际上,LOG有超过50%的面积都是开放的公共空间,游客也好居民也好,都可以随意进出。

我们也会组织很多活动,比如邀请当地的手工艺人们,或是举办当地的食材集市等等,我们想让人们感受到尾道的魅力,聚集到这里来。



这里不仅是我的心血,也是Studio Mumbai、各个领域的职人、各个岛屿上的民家、每个参与在LOG里的人的心血。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建筑,来振兴和改变这里的氛围,使整个城市都热闹起来。




建筑师Bijoy Jain坚持将印度传统知识应用于建筑之中,“印度风”的硬核手工造房过程,曾让众多明星建筑师都叹为观止。

强烈的个人风格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他所带领的Studio Mumbai的作品更是多次参与威尼斯双年展。

Ahmedabad Residence, India (2014)


Palmyra House, Nandgaon, Maharashtra, India (2007)

棕榈树、竹子、甚至是牛粪,他总是以最让人意外的方式使用日常的材料,他的建筑作品无一不透露出对人、环境、技术、材料的思考。

MPavilion, Melbourne, Australia (2016)


Carrimjee House, Kankeshwar, Alibuag, Maharashtra,


Exhibition at the 2016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

每个建筑工程Bijoy Jain都会亲自参与其中,除了整体设计和现场指挥之外,他还会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当地的环境,和工匠们沟通想法,与整个团队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



LOG是Bijoy的第一个海外作品,有人说这是最“不Bijoy”的建筑。但是当你亲眼看到这个空间,了解整个建筑过程,看到画廊中成千上百的建材模型,就一定会否认这个想法。

和Bijoy所有作品一样,LOG也会每年出一本书,来记录它的变化和成长。

Bijoy说虽然LOG竣工了,但这并不是LOG的“完成体”,只有到10年、15年后,当LOG彻底融入了这个城市,才是它真正完成的时候。

部分图片由LOG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