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新月异的济源!

济源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之产城融合篇

拉长生态济源产业链

“以前靠种地维持生计,日子紧过得紧巴巴。如今,我把土地和房屋租给了旅游公司,再到公司挣工资,每月拿双份钱!”走进济源市邵原镇双房村,村民翟地动逢人就会兴奋地说起村里的新变化。

几年前,双房村还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自娲皇谷旅游度假区运营以来,该村成立旅游发展公司,吃上“旅游饭”,实现人人有工作、户户有股权、年年有分红。该村的实践是济源市全域旅游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济源市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奋力书写全域旅游发展新篇章。

一张蓝图绘到底

——规划引领 抓住发展主轴

济源依山得势,傍水聚气。如何让好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硬实力?济源坚持规划引领,抓住全域旅游主轴。

谋篇布局,须立意高远。2015年7月,济源率先启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并于2016年9月率先通过评审。2016年10月,济源市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工业强市,旅游富民”发展战略,确立“乐居、乐游、乐养旅居慢城和花园式休闲养生度假目的地”发展定位,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把全域旅游作为“产城转型、富民强市的动力产业”。

政策既定,需科学施行。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总引领,《济源市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谋划“一核两带多点”总体布局,推动旅游规划与城乡总规有效衔接,将全域旅游理念融入重大专项规划,做到有机融合、无缝对接。

依托全域旅游,济源大地生机焕发。小浪底北岸旅游度假区、王屋山道文化旅游小镇等重点区域规划以及自驾车露营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专项规划相继出台,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交融、规范有效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

在济源,全域旅游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合力,驱动产城大发展、大融合,擘画出一幅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动人画卷。

全域发展一盘棋

——落地保障 创新体制机制

发展全域旅游,如何强化发展合力?济源坚持全域旅游发展一盘棋,一以贯之抓落地,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党政统筹,为全域旅游保驾护航。济源建立起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的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将全域旅游战略上升为“一把手工程”。主管副市长任旅发委主任,旅游、规划、国土、住建、交通统一归口管理,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资金配套,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的规划落地实施机制。

政策创新,为全域旅游开疆拓土。土地政策方面,济源市率先创新旅游用地政策,探索旅游项目用地优先保障,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人才政策方面,组建旅游发展“智库”,加强人才引进,加强旅游培训。

产业促进,为全域旅游全面赋能。2014年起,济源市财政每年列支1400万元旅游产业专项资金,2016年起,每年新增2000万元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还统筹交通、住建、农业、林业、体育等部门资金3亿余元,用于全域旅游配套项目建设。

济源还在旅游投融资机制上下工夫。济源市财政出资1.5亿元,设立河南王屋山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出资2000万元设立旅游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帮助黄河三峡、娲皇谷等10家旅游企业融资2亿余元等。

济源市市长石迎军表示,“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全域旅游“济源实践”撬动了济源经济杠杆,实现了多彩济源的再次腾飞。

产城融合一张网

业态培育 谋划主客共享

从“五小工业”起家的济源,围绕“旅游+”与“+旅游”破题,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业态培育,19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腾笼换鸟、动能转换实现精彩蝶变。

如今的济源,王屋山文化旅游示范区成为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玉泉都市农业旅游示范区开辟了创业就业的新空间,南山林业旅游示范区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典范……8个旅游融合示范区交织出产业融合的壮阔协奏。

对济源而言,“旅游+工业”无疑是最大看点。走进万洋、豫光、济钢等冶炼企业,金银旅游商品各具特色。万道捷建、力帆新能源致力于旅游装备制造,玉泉伊利乳业3A级景区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窗口……济源工业旅游正在从传统工艺流程展示到多元发展,从局部地区向全地域铺开。

产城融合,关键在主客共享。济源将全域旅游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园林城镇”。在公共厕所、景观小品、交通道路、停车港湾等方面融入旅游元素,科技馆、博物馆、城展馆等场馆设施免费开放,常态化举办读书分享活动,游客和市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表示,全域旅游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引擎,引领着以“五小工业”起步的重工业城市华丽转身。济源市探索“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将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重要范本。

济源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之旅游扶贫篇

架通和谐济源幸福桥

盛夏时节,笔者走进济源市邵原娲皇谷旅游产业扶贫基地,千姿百态的炉花馍一出锅就被一抢而空,滋啦顺滑的粉条让人口水直流,令游客流连忘返……旅游业带动下,特色商品售卖一片火爆。

在这里,50余户居民从事旅游等第三产业,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5万元左右。通过“旅游+扶贫”实现了娲皇谷旅游度假区稳定持续发展、双房村集体经济增收脱贫、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的“三赢”局面。

当旅游业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旅游“重埠”的济源把旅游业作为乡村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架通了一条和谐幸福之桥。

决心 山水可鉴

在济源,“旅游扶贫”成为脱贫攻坚一线最热的词汇之一,其扶贫决心“山水可鉴”。

“全市各单位,尤其各旅游企业根据《济源市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旅游扶贫工作方案,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下苦工,在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上干实活,不折不扣地完成脱贫攻坚的各项目标。”在济源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召开的旅游行业扶贫工作会上,济源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慧华信心满满地说。

济源市召开的全市旅游行业扶贫攻坚会,重磅发布了《济源市旅游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部署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村企结对帮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乡村旅游后备厢和旅游电商推进、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培育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会和项目招商等六大工程。会上,10家旅游企业与13个重点贫困村结对对接,拉开了全市旅游行业扶贫攻坚战大幕。

“旅游+扶贫”彰显的是富民惠民的宏大目标。《济源市乡村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将全市15个村确定为旅游扶贫重点村。而由济源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制订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则进一步把“旅游企业+农户”、村合作社、村级旅游发展公司等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推向纵深。

再部署、再动员、再推进,如今在济源,旅游扶贫凝聚全市党政部门的一致决心。正如济源市副市长李拴根要求,各单位要善于引导、重点扶持、培养典型,通过示范带动,带领贫困户、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

创新 走出特色

在探索“旅游+扶贫”的实践中,济源市一路探索、一路创新,强力推进“旅游+”“电商+”扶贫模式,积极培育产业扶贫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旅游扶贫,关键要发挥优势,大力开展“旅游+农业”扶贫模式。为此,济源市制订了《旅游产业扶贫年度工作要点》,综合指导旅游产业扶贫工作,提出强力打造王屋清虚—汤凹—林山、大峪曾庄—王庄—偏看、邵原花园—神沟—双房等10家乡村旅游点,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

旅游扶贫,核心要创新思路,利用好互联网电商平台,积极探索“电商+”服务业扶贫模式。根据《济源市电商扶贫工作方案》等电商扶持政策,济源市旅游部门在全市开展巡回培训,实现覆盖所有贫困村;在全市建立59个电商服务站,培育了贾海燕、猪蹄哥等一批电商脱贫致富典型人物,让特色农产品成为旅游“金字招牌”。

旅游扶贫重点在全盘统筹,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保驾护航。旅游用地政策一直是瓶颈问题,为此,济源市持续加强土地保障,3年累计调整旅游建设用地1200余亩,用于服务支持福源小镇、道境广场、愚公故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如今,思礼镇水洪池石头村落、轵城镇乔凹窑洞群陆续改造为特色民宿;邵原镇双房村利用古院落、古民居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游,成为旅游产业扶贫典范……在旅游业带动下,乡村面貌大变样,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明星 脱颖而出

济源市的“旅游+扶贫”还凸显在旅游扶贫基地建设上,目前已有十多个“明星”脱颖而出。

济源万亩优质烟草产业扶贫基地,涉及山区邵原、王屋、下冶、大峪4个镇、18个贫困村、206户贫困户、690名贫困人口。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生产经营机制,创新举办了首届烟草暨油葵乡村旅游文化节等节会,有力提升了烟草产业扶贫效应,2018年带动了所有植烟贫困户实现脱贫。

王屋万亩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扶贫基地依托“蔬菜制种+高山蔬菜”特色产业,举办王屋山国际菜花节,拉动乡村旅游发展,通过龙头带动、政策支持、乡村旅游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此外,济源还培育出张作海、侯留群、代友刚、翟钢炮等旅游扶贫“明星”,被评为“十佳旅游带头人”。

如今,随着乡村的完美蜕变,人们有理由期待济源的旅游扶贫之路将越走越宽。

济源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之厕所革命篇

提升文明济源新高度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被称为“人类一号文明工程”。旅游系统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近年来,全国性的旅游厕所革命高潮迭起。济源市以“厕所革命”为先导,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主动融入人文关怀,走出了一条不断满足群众民生需求、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路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厕所也能“鸟语花香”

步入享誉中原的济源世纪广场一隅,一座造型别致的旅游厕所与周围的绿树美景交相辉映,这里音乐悠扬、厅堂洁净,第三卫生间、直饮水、开水间、母婴休息区、雷锋志愿者服务站等一应俱全——这是济源市“厕所革命”成果的缩影。

如今在济源,“厕所革命”正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厕所也能“鸟语花香”。

一次,到王屋山景区游览的郑州游客刘玉生高兴地感叹道:“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真是没想到,在王屋山景区还有这么高大上的厕所,让我们有了一种获得感、幸福感。”

的确,小厕所是大窗口。兼得“颜值”和“实用”双重功效的厕所,让游客市民强烈感受到了“厕所革命”带来的时代巨变。

实际上,济源市的“厕所革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先后开展了3次“公厕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免费公厕”,率先实现“万人拥有4座厕所”、城区每公里3座至5座公厕的国家标准,近年来,济源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在厕所建设、管理提升方面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厕所革命”合奏曲

厕所,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在济源,政府出资建设旅游厕所,各部门齐心协力管厕所,共同演绎着“厕所革命合奏曲”的精彩乐章,为推动济源市旅游业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5年以来,济源市统一部署,不断完善景区、市区、交通干线、乡村旅游点旅游厕所网络,这些旅游厕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造型别致,第三卫生间无障碍设施、母婴休息设施一应俱全。

在济源,“厕所革命”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独奏”,而是济源市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合奏”,全社会共同演绎群情激昂的大合唱。济源市住建、国土、规划、旅游、商务、一体办、交通运输等部门及镇(街道)、景区共同协调推动旅游厕所建设;组织临街临景单位成立厕所开放联盟,为市民和游客打开“方便”之门,并采取“PPP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厕所提升等项目,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

厕所对外开放这一小步是迈向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大步。许多企业、政府机关免费对外开放厕所。笔者来到济源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济源市环保局、济源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单位厕所,看到里面干净整洁,还配备有洗手液、擦手纸等。一位负责人说:“厕所开放虽不是大事,但是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就是为纳税人服务。”不只是政府机关,济源沿街的对外服务单位的厕所均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厕所革命”不仅带给了群众方便、舒适的旅居环境,还带动了社会文明的整体提升。

全域旅游 重中之重

如今在济源市,路边厕所造型各异、外观漂亮,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既解决了市民的内急问题,又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些市民表示,相比以前如厕难、厕所脏等问题,现在的厕所干净卫生、亮堂、无异味,是“颜值”和“实用”兼具。

这要归功于济源将厕所革命作为全域旅游创建的重中之重,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近3年来,济源市累计投资3200万元,建成城乡A级以上旅游厕所达300座。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完成省级试点镇思礼镇27个村590户和全市59个贫困村15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厕所改造。健全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公厕无障碍厕位拥有率达97%。开展全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专项行动,加强旅游厕所管理与维护,开展如厕文明宣传,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大刀阔斧的旅游厕所革命,开展旅游厕所建设年、管理年等一系列专项提升活动,济源实现了乡村旅游点、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娱乐场所、特色商业区、城市广场、休闲公园等地的厕所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化,管理标准化。”济源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小小厕所,关乎百姓生活,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城市形象。济源市“厕所革命”奔跑在路上,向着城乡更偏远、更分散、更底层的角落挺进。小小厕所让“方便”更“方便”,让生活更美好!

辑:崔晶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