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便利店、民宿…… 我在日本休假亲历垃圾分类

京都干净的街巷

7月1日,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施行。

而在日本,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

6月中旬,记者前往日本京都,旅游观光、体验民宿之余,也体验了一把传说中“细致到近乎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记者亲身经历后发现,当环境使然、处罚措施兜底,即使是初来乍到的游客,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也并非难事。

日本富士山附近,一位日本导游正在将游客的垃圾进行分类。记者 姚颖康 摄

不设垃圾桶

街头垃圾从源头上切断

初到日本京都,干净是第一印象,而且很快就会发现,如此干净的城市,马路旁边却没有垃圾桶。这是每一个刚到日本的游客,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习惯了手上有垃圾就扔进路边垃圾桶的人,肯定一时很难接受日本这样的设置,但记者也很快发现,这样的规矩并没有带来很大不便,究其原因,是生活习惯的不同。

废纸、饮料罐、食品包装袋、废弃食品、烟头等,是杭城街头垃圾桶内最常见的垃圾,但在日本,产生这些垃圾的源头,被切断了。

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在日本街头边走路边吃东西,是非常不礼貌的。在京都,有着400年历史的菜市场——锦市场,类似于小吃一条街,如果购买吃食,店家都会嘱咐,在店门口吃完再走,垃圾自然就留在了店家的垃圾桶里。

而在超市,无论是热气腾腾的烧烤还是油炸食品,按常理都应该是即食的,但售货员都会一丝不苟地把它装进纸袋、封好。没有人会直接拿起来就吃,也就没有了垃圾。

街头到处都是禁烟标志——马路上不能抽烟,巷子里不能抽烟,公共场所不能抽烟……不能抽烟,意味着没有烟蒂的产生。

在日本的那几天,记者唯一拿在手上需要丢弃的东西,是喝完水的塑料瓶。但只要走进路边的便利店,投放进画有塑料瓶标识的垃圾桶即可完成。

街头不设垃圾桶,在国内几乎难以想象,而在日本,却因日常习惯的改变,变得不那么麻烦了。

日本火车站的垃圾分类 视觉中国供图

垃圾分类背后

环保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街头无垃圾,意味着很多垃圾被带回家处理了。在京都,记者入住的是一栋民宿,虽然房费中已包含垃圾清理费,但在回国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记者与同伴依然蹲在厨房的垃圾桶前,把所有垃圾重新理了一遍。

可腐烂的有机垃圾放一个袋子;塑料瓶和硬塑料外包装单独打包;废弃衣物装一个袋子;纸板、宣传广告纸、景点门票与废弃纸巾化妆棉分开放;易拉罐压扁,再另装一个袋子。这些其实并不难,只是琐碎而已。

我们按不同种类分好的垃圾

为什么如此认真?一句话引起共鸣:“要不是担心丢咱们中国人的脸,才不来弄这事呢!”归根结底,是大家心里认同垃圾分类,在人人环保的大环境下,不愿做坏了一锅粥的那颗“老鼠屎”。

在这里,环保已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在便利店里,我们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拿着一大袋子的塑料瓶,将标签一一撕下、瓶盖与瓶身分开,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里,便于回收再利用;马路边一个小男孩打了个喷嚏,旁边母亲掏出来给他擦鼻子的不是纸巾,而是手帕。

贴心设计的细节,让环保变得简单可行。记者入住的民宿里,马桶水箱上带一个自动水龙头,上完厕所,水龙头自动出水,洗手的水会流到马桶中储存,可以冲马桶,自然完成水的二次利用;许多商品外包装上,都会注明该商品的不同零件应属于哪类垃圾,按照标识投放即可。

水箱上有自动出水水龙头的马桶

环保举动所带来的回报,也随处可见。京都站的公共厕所里,有标识说明,厕纸是用回收的车票做成的;在便利店里购物如果不要塑料袋,售货员会笑着说一声谢谢。

所有的点点滴滴,都在告诉大家,这是整个社会的环保理念,每一次环保的举动,都是对自己和他人释放的善意。

我们按不同种类分好的垃圾

牛奶盒要拆开洗净晒干再扔

一次次纠正最终成为习惯

我们也有困惑的时候。

在民宿,房间里的垃圾桶只有两个:一个红色垃圾桶,投放可燃垃圾;一个蓝色垃圾桶,投放不可燃垃圾。

网上查询的资料显示,像金属、陶瓷、玻璃之类的属于不可燃,其他一律算可燃,就连部分小件的皮革制品也算可燃,也就是说,厨余垃圾可以和废弃的衣服、皮革等混在一起投放。

这样的分类也太粗糙了吧?记者和同伴都觉得不可思议,于是联系了在日本的朋友吕女士。电话那头,一个爽朗的声音直接道:“估计房东知道你们是老外,对你们垃圾分类要求不高。”

吕姑娘告诉记者,自己来日本四年,已经不认为垃圾分类是件麻烦事了,“基本上就是挑出可以回收的资源,如塑料瓶、易拉罐等,剩下分可燃和不可燃两部分就行。”但她也承认,自己和日本当地人还是有差距。

“比方说纸质牛奶盒,既可以做可燃垃圾,也可以作为资源。”吕女士说,“我一般作为可燃垃圾打包了,但日本家庭主妇就会把牛奶盒拆开,冲洗干净、晾干,作为资源垃圾回收。”

日本社区的垃圾分类详细图 视觉中国供图

这样一丝不苟的作风,源自从最开始垃圾分类时的严格管理。记者了解到,日本孩子不仅在家里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学校里也有接受垃圾分类教育;在日本,每个居民入住某个地区时,都会收到一份垃圾分类手册和分类时间表,仔细写明本地垃圾处理的规定;几乎所有垃圾都必须用透明垃圾袋丢弃,如果分错了,或者投放时间不对,工作人员一眼就能认出,将垃圾送回。

但也要看地方,吕女士告诉记者,如果一个地方对垃圾分类不那么严格,大家也会有所松懈,但因长久以来已养成了习惯,大致的分类总是会遵守的。

“需要时间,也需要持之以恒的严格管理手段。”吕女士也在关注国内的垃圾分类,“我感觉,现在国内百姓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观念了,比如上海的垃圾分类,我认为更细致也更科学。但只有一次次地适应、纠正,才能让行为成为习惯。”

值得高兴的是,当记者回到杭州,给房东发了一封邮件,询问退房后是否有问题,垃圾分类是否得当,房东很快回信了:“没有任何问题,非常期待你们的再次入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