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降分贝,利民但莫“一刀切”

来源:北京日报

合唱团、乐器合奏、广场舞……本市公园里,这些曾经饱受诟病的高分贝休闲活动大幅减少。记者走访多家公园发现,通过一系列降噪措施,公园成为更加安静舒适的公共场所。但一些市民和游客也反映,众多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娱活动曾经是重点公园的独特风景,降噪治理后公园里的老北京味道淡了。如何平衡公园环境管理和市民休闲健身活动的丰富性,还需要用心探索。

转移合唱团留下“静文化”

天气晴好,上公园锻炼的市民真不少。一大早,在景山公园,有十几位老年人自带音响放着音乐做着拍手操,也有市民随身带着收音机散步,音量都比较适宜。“原来五六点钟就有来练声的,吵得大家伙儿甭想睡懒觉。”家住附近吉安所小区的居民王女士说,之前有合唱团经常在公园唱歌,降噪管理后,合唱团只能周六日在公园后山唱。她表示,自己更喜欢静下来的景山。

在天坛公园,记者看到,通往祈年殿的长廊上,张贴着“降噪”提示牌。曾经在长廊上唱京剧、拉京胡的票友们不见了,只有散步、打扑克的老年人。“原来长廊上干什么的都有,唱歌的、唱戏的、遛鸟的……现在他们都去墙外健身广场那边儿了,长廊只允许打扑克。”市民付女士说,长廊之前因为声响过大,多次遭人投诉。

曾经,公园内广场舞、大合唱产生的高分贝噪音让人头疼。2016年开始,本市多家公园启动降噪行动,控制公园内广场舞、大合唱等高分贝音响,打造区域“静文化”。

老年人担忧活动场所变少

在游人如织的北海公园,五龙亭周围,一支老年合唱团正在排练。记者用手机上的分贝测试仪测试,平均为78分贝,已经影响到正常谈话。“之前五龙亭的歌声在南岸都能听见,噪音管理后已经好多了。”北海文创店的店员郑大爷说。

“你说我们老年人有啥娱乐活动呢,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再不让我们唱歌,不是要把我们憋坏了吗?”来北海公园参加合唱活动的张阿姨说,自己在小区参加合唱活动就经常遭到投诉,后来去地下室唱也不让了。“公园是公共场所,对合唱团的容忍度应该稍微高一些。”她表示,公园噪声管理不能一刀切,要合理引导活动团体控制噪声,否则老年人的文化活动空间会进一步被挤压。

公园降噪让京味儿变淡?

在京城不少公园里,唱京剧吊嗓子的情形十分常见。有市民担心,公园降噪后,会不会让公园的京味儿变淡。

记者探访发现,天坛、景山、北海公园里的民间文艺团体都明显减少。酷爱手风琴的市民老杨介绍说,他所在的合唱团规模比较大,只能辛苦跑远一点,从天坛公园“转战”东五环外的郊野公园。

“多姿多彩的表演少了,逛天坛好像少了点什么,尤其祈年殿长廊这一带,以前让人流连忘返,现在就很没意思了。”多次陪亲友游天坛的市民小隋说,还是应该允许小规模、噪音低、特色鲜明的文艺小团体在内坛活动。

天坛公园宣传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坛公园降噪分核心文保区、观光游览区、休闲娱乐区三个区域进行。核心文保区包括祈年殿、回音壁、丹陛桥等七个景点,在这里不得进行与游览观光无关的活动。而在内坛墙内除核心文保区的区域,允许开展晨练或娱乐活动,但不得外接扩音设备。在内坛墙外,可以进行演唱跳舞等活动,但音量不得高于70分贝。

治理城市噪声污染,是北京提升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但也要兼顾老年人的休闲健身需求。多位市民建议,北京应该增建更多社区公园,方便老年人就近进行休闲健身活动,也能减轻文保景区的客流压力。另外,不同公园的管理措施可以因地制宜,离小区近的公园从严控制噪声,离小区远的公园可以适当放宽尺度。(本报记者 董禹含 实习生 郭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