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禁区已开放,欢迎勇士的到来!”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种“知道”或深或浅,或真或假。历史事件,往往充满着极强的诱惑力。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那座城市,也永远会是后人回眸历史的最佳地点。很多人都在期盼走进切尔诺贝利:局外人想走进那段神秘的历史,事故经历者想走回自己曾经的家,观光客则想走进那座残存恐怖气息的死亡之城。现在,机会真的来了:带上医保卡,切尔诺贝利旅游公司欢迎您!

在介绍切尔诺贝利的旅游业务之前,我们先把时钟回拨到1986年,简单地了解一下当时的核污染情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爆炸后,屋顶的辐射强度为2万伦琴,被炸开的反应堆内部是3万伦琴。几万伦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普通人在500伦琴的辐射强度下待5个小时,就会急性死亡。核事故发生后,很多消防员就是这样死去的。

那当时生活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呢,又是什么情况?有5万人生活在普里皮亚季,那里离核电站只有十公里。另外还有8.5万人,生活在核电站周边30公里的半径以内。核事故发生后,30公里半径以内的区域,被称为隔离区。官方公布的隔离区以外的撤离区的辐射强度为60毫伦琴,特定地点可达150-200毫伦琴。再往外的准撤离区,辐射强度为30毫伦琴左右。(1伦琴=1000毫伦琴)

伦琴这个单位,表示的是放射性物质存在的辐射量,不等于生物组织的吸收情况。衡量吸收者的是辐射剂量,单位为雷姆或希沃特。1雷姆大致相当于人体全部吸收了1伦琴单位的辐射。在核事故发生后,有5000名士兵曾在4号反应堆爆炸的中心位置搬运过石墨。当时每个士兵上阵,都只允许工作90秒的时间。可就是这个90秒,让他们每人吸收了大约25雷姆(250毫希沃特)的辐射剂量。

按照国际辐射防护组织的标准来看,一个成年人吸收辐射的安全值,是年剂量不超过 1毫希沃特。并且,不管你身体有多么强壮,周边环境的辐射强度一旦超过20毫伦琴,就属于辐射污染的紧急状况。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离核电站最近的普里皮亚季镇的居民,究竟暴露在了何种程度的核污染环境之下。(1 雷姆 =10毫希沃特)

1986年的6月,防止4号反应堆辐射扩散的“石棺”建造完毕。但这个“石棺”并不能一劳永逸,在2016年新“石棺”建成以前,旧“石棺”一直需要修修补补。2005年,四号反应堆的旧“石棺”外表的辐射强度,为750毫伦琴。加固石棺的焊接工人在穿着防辐射服的前提下,每工作两个小时就必须要轮换。而纵观整个隔离区内的平均辐射值,仍大于100毫伦琴。

这些数据,估计在乌克兰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就在新“石棺”开工建造的前一年,也就是2011年,乌克兰政府正式向18岁以上的成年人开放切尔诺贝利禁区。目前,首都基辅已经开办了多家针对切尔诺贝利地区的旅游公司。2015年,旅游人数达到1.5万。2017年,突破5万。2019年,随着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的上映,前去切尔诺贝利地区旅游的人数,将突破15万。

游客进入切尔诺贝利地区时,都会得到一个盖革计数器,用以监测旅游途中的电离辐射。旅游结束后,游客们又要走过一个扫描仪,以检查身上是否携带了放射性尘埃。除此以外,游客需要做的,就是旅游结束后自己对自己负责。走出切尔诺贝利禁区以后,旅游公司并不需要对游客承担任何的医患责任。想必那些前去切尔诺贝利旅游的勇敢者,大概就不曾怕过什么核污染核辐射。历史学家喜欢对核事故的前因后果、其中政治博弈、相关人物事件、历史如何沉浮,进行反复地咀嚼;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核事故为何会发生,谁要对操作上的失误负责,核电站的设计到底有何缺陷;而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切尔诺贝利只有一个字: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