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后代藏在甘肃金塔的这个村子,已近300年?如今改姓连了

金塔镇地处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这个镇子有5万多人,绝大多数居民住上了楼房。因为境内有鸳鸯母子湖、塔院寺、鸳鸯山庄、沙漠森林公园、小西湖景区等旅游景点,又处在航天城的黄金线上,所以,这里的旅游业近年来一直风风光光、红红火火。

红光村,金塔镇下辖村,每年4月这里便会杏花开遍,一排排杏树一眼望不到头,浅粉色的杏花压满枝头,如烟似霞,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成为一个可以留住乡愁和记忆的地方。年羹尧的后代传说就发生在这个村子里。

年羹尧,清朝名将。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然而,1725年风云骤变,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他有3个子女:年熙、年富和年斌。年熙,年羹尧的长子,20左右便去世了;年富,年羹尧次子,在年羹尧被赐死的同时,也被判斩立决,随父而死;年斌,历史记载不详,大约被雍正“其余十五岁以上之子发遣广西、云南、贵州极边烟瘴之地充军”了。

年羹尧因为手握重权时自恃功高、妄自尊大,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不得善终之后,据清代笔记《苌楚斋续笔》记载,年氏后代为了避祸,迁居到今天扬州江都区郭村镇,并将姓氏“年”改为“生”,因为“年”字倒着看,与“生”很像,这其中也有死里逃生,苟全性命的意思。但在甘肃的传说里,年羹尧又“冒”出了一个儿子——年忠

据传,当年,年羹尧给儿子们聘请了一名教书先生,叫岳钟举,这个人对年羹尧极为忠心,为人刚正讲义气,极受年羹尧信赖。年羹尧处死后,岳钟举冒着被朝庭通辑杀头的危险,带着年忠和年羹尧的一副盔甲仓惶出逃。他们首先逃到岳钟举的山西老家,但很不幸的是,当年山西正遭水患,百姓流离失所,岳钟举和年忠根本没法生活下去。无奈之下,岳钟举想到年羹尧的老婆中,曾有一个是甘肃武威一带的人,便前来投靠了。

岳钟举和年忠一路流落而来,对为应对官府的盘查,将“年”姓谐音为“连”,年忠也便成了“连忠”。他们最初到达甘肃民勤,靠做一些小本的生意维持生计,大约到了1735年前后,一边做生意一边流落,最终落脚到了金塔。到现在已过300年了,其后裔大多生活在红光村三、四组,姓连。

这中间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岳钟举死后,连忠将他葬在了自己家的地头边,每逢祭日,都会带着自己的子孙与岳钟举的子孙一起去祭拜,后来,当地便有了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岳家坟,后又连家人。”大约到了上世纪50年代时,连家人感觉没什么事儿了,决定将当年岳钟举带出来的那套年羹尧的盔甲交给国家。盔甲在200多年的时光里,一直连家的“传家之宝”,也给了他们隐姓埋名生活下去地希望,到了太平盛世,连家后代认为将其交由政府部门保管更为合适。

当时,金塔尚无文物管理部门,连家后代也不愿在当地张扬此事,就把盔甲交给了酒泉县文化馆。据说,当时在文化馆工作的一位高姓工作人员,看到盔甲亮丽新鲜、保存完好,还试穿了一下,而连家后代还保留着年羹尧的一些遗物,如象牙筷子、象牙碗、玉带扣、眼镜盒子等以及家谱。

史料记载,年羹尧征战西藏的时候,一天晚上三更时分,忽然听到疾风西来,过了一会儿就安静了。他急忙叫参将率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然尽歼贼人。有人问其故,年羹尧回答:“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群鸟惊起也。”

当年,年羹尧根据飞鸟能判断出敌人的动静,但今天,人们已经不能根据他的“遗物”来准确判断出红光村的连姓人到底是不是他的后代了。历史上很多人其实就是一阵风,刮过了,就静悄悄的了,即使有盔甲与遗物,但已难让风再起,一切都是安静的空气,安详地保障着人们的生息。所以,风有或者风无,对连姓人来说也许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能够活着、活下来。

另外,关于年羹尧的后代,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是年羹尧在西北战场时,曾让几个蒙古族姑娘做了自己的小妾,还使其中一个叫乌云琪琪格的小妾怀了孕。但在他死后,他的那些蒙古小妾大多嫁了别人,怀孕的乌云琪琪格也下落不明,或者再嫁了,或者重新回到了回到蒙古,已经没有人能说清了。又像一阵风,过了不再有动静。但是,传说,有总比没有的好,至少对红光村是这样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