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乡村都适合开发旅游吗?乡村+旅游的五种模式

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同年,乡村旅游投资达5000亿,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而是与城市相对应的一个空间概念,逐渐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大产业。

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消费行为,在为乡村创造人流、物流和经济流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开展乡村旅游能够盘活乡村的闲置土地、房屋资源,激活资产;农民通过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直接获益,创造就业机会,解决乡村人民就业难题;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将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村精神文化面貌。旅游使乡村发展获益,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也优化了短途游、周末游、自驾游的旅游市场产品供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乡村旅游火热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项目的烂尾工程也不少见。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吗?“旅游+乡村振兴”可以走什么样的模式?

哪些乡村适合大力开发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子

乡村旅游开发需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外部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奇创旅游规划在对乡村旅游项目的研究中发现,资源禀赋好、具有地理区位优势、或者突出产业特色的乡村能够与旅游实现高强度的融合,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较为顺利,旅游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而此类主要条件一般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多具有周边景点的配合性质,旅游开发较为困难。

二、三大旅游主导型乡村开发模式

1、资源禀赋好的乡村:

此类乡村要么有稀缺性、唯一性的生态景观资源,要么人文资源特别突出,这类乡村,其资源拥有强大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优势得天独厚。比如像德清莫干山、婺源油菜花这类的优质旅游资源。

2、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乡村:

位于都市圈环城休闲带、或者大型景区周边的乡村,潜在客群市场巨大,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大部分乡村可以通过旅游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比如北京上海周边的乡村,再比如“黄山+西递宏村”这种组合。

3、产业资源具有突出特色,与旅游强结合的乡村:

立足当地规模化的产业优势,可以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之上,通过提升产业体验度,延长产业链条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振兴。如清徐以“醋”为特色产业。

“旅游+乡村”可以演绎何种乡村振兴新模式?

1、旅游+产业兴旺

创新出一种旅游引领的“外向服务”型乡村产业跨越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以服务外来旅游者为目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和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为基础,实现了三产对一产接续,培育了新兴产业。这种产业模式,实现了做强农业、做美农村、做富农民的乡村振兴目标,同时推动了从农业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2、旅游+生活富裕

创新出一种“就地转化”农民本土就业模式

乡村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民本地化就业。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充分依托当地的条件和资源,实现农村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等就地转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有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带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同时,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层次多、领域广,可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可持续就业。

3、旅游+乡风文明

创新出一种“自发自觉”市场化乡土文化保护传承模式

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上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中华文明主要保存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乡村旅游满足城市文化消费需求,为乡土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原动力,走出了一种通过市场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实现了对乡土文化自发自觉的保护。

4、旅游+治理有效

创新出一种“共建共享”的高级乡村治理模式

从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民主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乡村治理更高标准和要求,这要求在乡村建立一种大家参与、人人享有的开放、共享的乡村治理机制。不仅是所有居民,包括旅游者,既是乡村旅游贡献者,也是受益者;所有公共服务部门既是旅游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也是分享者。

5、旅游+生态宜居

创新出一种“天人合一”新型乡村诗意栖居模式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演进,客观上要求乡村生活空间旅游化、乡村生态空间旅游化、乡村生产空间旅游化,这要求乡村聚落规划建设要重新回归传统,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诗意栖居环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