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7)| 井陉这些古村,总有一个戳中你对“原始”的向往!

说到井陉

熟知它的人多是着迷于人文历史

或酷爱摄影的发烧友

不只因为它是太行八陉之一

更因为这里有未经商业染指的原始古村

01

在陶瓷水镇

解锁一个新名词——“笼盔”

建于清朝的马家院(原主人为清廷官员马席珍,曾参与编撰过《二十四史》)老切/摄

如果你从井陉县城出发一直向着天路开

陶瓷水镇南横口

将是你遇见的第一个特色古村

南横口陶瓷业发达,几乎家家都有窑场

这里资源丰富,有煤矿,有粘土

水陆交通发达,是天然的制陶佳地

水运发达的陶瓷水镇/王保龙 摄

这里生产的井陉窑可明确追溯到隋代

是河北的四大古窑之一

可与邢窑、定窑、磁州窑

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井陉旧时属真定府治辖

《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写有

“真定府,产瓷器、铜铁”

清乾隆《正定府志·物产》中

也非常明确的记载着

“正定府产瓷器,明时充贡出井陉。”

古窑遗址

在这里,你会发现许多特殊的墙面

它们原是碗碟烧制过程中过滤温度的工具

顾名思义,“立笼”就是将笼盔竖着排列

这样使用的数量较少,便于垒砌高度

“卧笼”就是将笼盔横着排列

圆形的两面相对

如此建成的墙面厚实冬暖夏凉

但使用数量较多

所以使用“卧笼”筑墙的人家

家底会相对殷实

制陶产业经历无数春秋

在四世同堂的马家大院里

还能听闻百年前先辈们的

从商兴荣与仕途浮沉

84岁的马爷爷还能回忆起

曾祖父马席珍在清廷的往事

马席珍的后人(左)和同姓的马家人/老切 摄

02

来吕家

住住明清有名的大户

吕家风貌/王保龙 摄

因别致的风貌,吕家在井陉名气不小

村口的石房在店主小袁的改造下

颇有硬朗的工业风

在井陉,这种结构的石房原用于饲养牲畜

利用其冬暖夏凉的属性

以及简易又特殊的构造,几番修缮

反而彰显出了与众不同

石窑风貌的咖啡馆/ 老切 摄

吕家大部分民宿也都由小袁亲自操刀设计

小袁不舍任何一 件“老古董”流于凋敝

闸刀被他制成了灯盏

朽木也变成了盆栽

改造后的民宿景观 袁克宁/摄

即便吕家的旧颜不断被重塑和打造

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仍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吕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

(公元1360年 ~1424年)

相传本县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

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吕氏人丁兴旺

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

沿用至今,从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吕家明清院落的原始风貌,依势而建的楼梯不仅窄小,坡度也陡,看来不瘦不行啊……

在吕家的明清建筑中

仍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与微妙

在吕家,著名的有三滴水院、绣楼院

日月楼院、吕拴科院等

它们大多建成于明清时期

建筑特色颇具人文意味

改造后的民宿房间/袁克宁 摄

比如乾隆年间的“三滴水院”

为吕家的大户人家,其时人丁兴旺

五世同堂,凭借家族充裕的劳力修筑了此院

“三滴水”其实意指三层院, 代表三个层次

从外向内看层层拔高

象征生活蒸蒸日上

从内向外看

象征儿孙满堂后继有人,连接不断

改造后的民宿景观 袁克宁/摄

几百年后

当我们也在这些民居里缓行踱步

看着古朴的旧物

在创意的点染下发挥新的价值时

实则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斟酌意趣

乐于在境界中辗转的传统并没有丧失和改变

03

大梁江

石头的记忆,不可小觑

大梁江/王保龙 摄

把大梁江称为“石头村”一点也不为过

石头路、石头房

正因为石头坚硬不易变形的缘故

才有了几百年后

我们踏足此地的啧啧称奇

大梁江的石头路 老切/摄

不仅因为此地位于晋冀交界

还因在元代至50年代末

大梁江一直隶属于山西平定县

数百年间这里活跃的晋商常年行商于北京

工整的院落风格 老切/摄

受四合院影响的晋商们在修筑自家的宅院时

便巧妙地进行了文化融合

其宅院自然亦兼有北京四合院的工整

和山西民居的粗犷

并有“晋冀合壁,巧采京华”之说

武魁院/老切 摄

清代乾隆年间大梁江村出过一门文武两举人

梁姓逐渐成为全村第一大姓

也正因如此

大梁江如今最有名的院落武举院

就是其时“武举人”的“一宅九院”

武举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

九重院落层叠有序

有游客从院中石阶一路向上

也不由发出了“风景真好”的感叹

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的“中国最美古村落”

大梁江162座古民居院落所承载的

不只是数百年的风霜雪雨

还有文化的交替相融

以及沉稳如石的岁月静好

它们远离喧嚣,宁静深远,

却藏着最朴素又最打动人的美好。

你还知道那些美丽的古村落,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来源 | 石家庄文旅之声

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