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体能承受多高的海拔?怎样判断自己是否会出现高原反应?

"

青海、西藏,听起来遥远而浪漫,是很多人心中向往的地方。但也有去过的人这样说:“那年去西藏,差点就死于高原反应了!”这句话其实一点都不夸张。若想远上高原,来一趟自由而勇敢的旅行,就一定要准备好一份应对高原反应的攻略。

更多川西、川藏旅游攻略、路况、趣闻,欢迎关注走川西吃喝玩乐头条号~

什么是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又称急性高山病。不适应高原环境的人,从低海拔迅速升至2500米的地方时,由于空气稀薄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需要更快的呼吸,从而引发诸如头疼、食欲不振及睡眠困难等症状,这就是高原反应。不过当身体适应高海拔的环境后,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你的身体能承受多高的海拔?

按照国际通行的海拔划分标准及人体适应状况,1500-3500米为高海拔,在这个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3500-5500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5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没有人能在这个高度呆上一年。即使藏民和夏尔巴人,一般也都生活在5500米以下的区域。

当然也有喜欢挑战的极限人类会挑战海拔超8000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高原环境对人体最大影响在于随着海拔的变高,空气的含氧量会低,大气压力也变低。从实际情况看,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下感觉基本正常,没有明显反应;超过2400米,如果有合理的海拔阶梯和足够的时间,还是能够逐步适应;一般人在海拔超过3000米后,容易开始出现高原反应,超过5500米后,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无法完全适应。6000米以上的高峰都是喜欢挑战专业登山队去的地方。是否会出现高原反应主要看个人身体状况。

哪些人容易产生高原反应?

1. 贫血病患者: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导致身体供氧不足,会引起疲劳感,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对于贫血患者而言,会加重体内的缺氧,引起高原反应。

2.经常熬夜的人,因为长时间的熬夜,肝脏功能损耗过大,肠胃经常不适,到了高原上,会表现出心烦意燥,甚至会头痛。

3.颈椎病患者,因为到了高原上,因为缺氧的时候就会供血不足,第一个反映出来的就是颈椎不舒服,同时也是高原反应前兆。

4.心脏功能不全的人,这类人群也是发生高原反应可能性最高的,因为本身这个病就是供血不足,有许多并发症。到了高原上,会加重病情,如果没有医生的建议或者带着药物,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普通人是去高原要怎么应对?

1. 足量饮水:

一般来说,在高海拔每天至少应当喝4-5升水,并注意电解质平衡。水分补充合理与否,可以尿量是否充分、尿液是否清澈、至少浅黄为判断标准。

2.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坚强的自信心,对于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心不适十分重要。要有一副平常心,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兴奋。

3.高原天气特点是:

气温低,一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5-6℃;早晚、昼夜温差大,有些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天气变化快,刚刚还艳阳高照,很快就可能狂风大作,雷雨冰雹。因此,在高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谨防感冒。

4. 合理膳食:

在高原不宜吃得过饱,最好保持“七分饱”状态。如果中间饿了,可以加餐或吃些有营养、易消化的零食。

5. 适当运动:

初上高原,最好的适应方式,既不是原地不动,蒙头大睡,也不是大运动量到处活动,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活动量,积极主动地自我调整。

6. 备好应急用品:

现在预防高原反应普遍提倡三位一体,提前服用红景天(提前5到10天连续服用效果最佳)背包备上速达养做快速应急,无需提前服用,快速缓解高反的同时,有利于帮助高原睡眠。最后不得已再上氧气瓶,吸氧有利于快速缓解高原缺氧,但容易产生依赖性。

【高反发生后】

1、轻微高反是正常现象,不要过于恐惧,调整心理,喝点葡萄糖,或调整呼吸躺下休息;

2、害怕缺氧,就准备一瓶氧气。但注意的是不要随便吸氧,否则你西藏旅游就得天天吸氧。这样会影响你在西藏的旅游状态。一般西藏的诊所医院的医生也是不会轻易让游客吸氧,除非特别严重;

3、如果你到了不得不吸氧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得马上买机票回内地,千万不得在西藏逗留。

4、假如你是在阿里珠峰等地方产生严重高反,那么一定要返回拉萨,往低处去,然后再根据情况看看要不要去医院,或者买票回家!

如果您不是自助旅游者,也没有户外旅行经验,建议您乘火车进藏好些;如果您热爱自助旅行,却没有户外旅行的经验,建议您第一次还是从川藏线进藏,现在包车拼车很多,都是专业的司机领队带领,相对较为安全。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私信问我。我是“走川西吃喝玩乐”博主,关于稻城亚丁旅游、318国道川藏线旅游,不清楚的都可以私信问我(关注后就可以发私信了),博主保证有问必答!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