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控 暖服务 稳住旅游市场恢复向好势头

坚持民心所向,把好度,守好责,做好宏观统筹,让经济社会运转持续稳定向好趋势“不回转”、旅游消费回升势头“不调头”

近期,国内部分旅游目的地疫情出现反复,海南、西藏、新疆等部分热门旅游目的地实施临时或区域静态管理,一度造成大量游客滞留,给持续向好的旅游消费预期和行业复苏蒙上了阴影。那么,如何看待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消费行为?如何稳定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预期?社会舆论氛围、市场监管基调如何明确,才能守住旅游消费回升势头?这些问题都亟待厘清。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夯实基础,积极应对,有序、协同、高效处置突发疫情。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尤为重要。旅游城市盼着游客到来、提升人气,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人员流动与疫情风险高发的矛盾。面对疫情反复,旅游目的地应卸下心理包袱,做好“坏的打算”和“好的准备”,不断夯实疫情防控工作基础,做好应急预案,在安置游客、物资储备等方面提升响应能力和水平,形成坚强有力的指挥、执行体系,在疫情发生时能够有条不紊,及时、全面处置,做到“严防控”“暖服务”。

事实上,面对疫情反扑,相关旅游目的地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处置措施,为其他城市积累了经验。例如,在疫情防控方面,三亚坚持以快制快,确保疫情处置各环节“日清日结”。同时,成立服务和工作专班,制定“点对点”游客返程转运具体实施方案,专门受理游客诉求,妥善做好各项服务,酒店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游客续住。一些客源地城市也积极加入进来,如南京市专门成立滞留海南南京游客返宁工作专班,接本地市民回家,体现了城市的担当与温情,也为海南减轻了压力,这些做法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当然,对于动辄上万的滞留游客,旅游目的地要做到事无巨细,让每个人都满意并不容易。游客、媒体以及大众要有包容心态。外出旅行是个人权利,且在各地防疫措施愈发规范透明的情况下,只要游客都遵守了相关要求,就谈不上为当地“添乱”。作为经济生活的一分子,只有个体的流动才能形成社会的活动,经济才能运转,社会才能安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在不违背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正常的旅游行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那些将疫情防控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完全隔离开的“论调”早已站不住脚,也不应再有市场。

二是稳定预期,包容理性,避免重启的旅游消费大面积“熄火”。近年来,旅游行业深受疫情困扰。今年暑期,旅游市场超预期恢复如久旱逢甘霖,来之不易,既体现了大众的诉求、人民的期望,也提振了业界的信心和行业的底气。因此,不能因为个别地区发生疫情,就谈旅游色变。对于旅游城市发生的疫情,人们更要持宽容态度,要始终明确,病毒是我们唯一的敌人,个人在疫情面前永远都是受害者。本身就处境艰难的旅游人、旅游城市,需要打起精神、提振信心。对于旅游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我们要给予关心与理解,将心比心、守望相助,形成促进团结、强调包容的“舆论合力”,为旅游复苏打气,为抗疫大局助力。

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避免“单打一”“一刀切”,在两难和多难选择中,坚持民心所向,把好度,守好责,做好宏观统筹,让经济社会运转持续稳定向好趋势“不回转”、旅游消费回升势头“不调头”。不能将个别地区、零星疫情看作是旅游行业松绑带来的,要实事求是,客观理性,确保旅游人安心、游客放心、社会秩序平稳向好。

三是加快业态创新,转型升级,完善旅游消费供给模式。疫情发生以来,旅游行业严重受挫,但市场需求不会消失,甚至会更加旺盛,今年暑假旅游出现的“小高峰”再次印证了这一判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需求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等新特征,其消费形态、消费场景和消费时间也发生了变化。如何稳住旅游消费向好势头,深入把握旅游消费趋势,创造经济新增长点是政府部门和业界需要正视的课题。

对此,业界应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健康、娱乐产品需求,加快新产品开发、新业态供给和新模式打造,不断优化旅游供给,通过竞争力培育、数字化转型、供应链变革等对供给侧进行及时调整,通过保障产业供给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产业在经历疫情洗礼后实现涅槃重生。(作者:特约评论员 马振涛;编辑:曹雪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