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村书记的梦想和外来媳妇的担当

记者  章 琳

衢州江山市在文旅方面如何凝心聚力、奋力急战,抓产业振复兴,抓市场打品牌,众志成城干事业,在建设共富长卷上共描美好蓝图。记者走进该城,分别对古镇、乡村、民宿、飞行露营基地进行采访,寻找其背后的秘密。

 

重现如梦清湖 复兴书记梦想

“三千轻帆归烟浦”“十万挑夫上仙霞”。这里描写的是江山清湖古镇兴盛时的盛况。清湖是海丝之路大后方的一颗璀璨明珠,上连大运河,下通钱塘江,“下越舟如马,还闽路接天”。

历史很辉煌,现今从头越。清湖曾是浙闽赣三省边界的货物运输中转站,不但是浙西最大商埠,也是三省的商业要会。如今,这颗“古镇明珠”又跑在历史新起点上。我们采访了谢小荣。

采访谢小荣是在村办公室。他是清湖街道清湖三村党支部书记。清溪老码头,现已看不到三千船筏、十万挑夫,只有忙碌的大型装卸车在搬运泥沙。据说9月底这里会是一个大型水上舞台。

谢书记是村里大忙人,当天下午就有好几拨人来访和各种会议。在得知我们来意后,特意抽出时间,聊了清湖的“前世今生”。

在他眼里,清湖的“前世”是繁华富庶之梦。明朝中后期万商云集,千船停泊,百货琳琅。到了民国,其繁华尤胜县城。长街十字填车溢,八坊九行十医百店,驿站、钱庄、书院、戏场等鳞次栉比。由此诞生了水、陆两大物流,即仙霞挑夫和江山船帮。同一地域,水陆两“帮”并存,非常少见。

“无论是南货北运, 还是北货南下,清湖是必经之地。”谢书记告诉记者,当年“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除了商家,无数官员、文人,都从这里下江南或上福建,让清湖有了“半街双院士,一埠五商帮”的美誉。

清湖的“今生”是振兴共富之梦。不仅要重现百年盛景,更要带动全民共富。

前些年,清湖街道里一些古建老屋不可避免出现老龄化、空心化趋势,一些古建筑老化严重,残缺破损。为此,清湖街道核心村清湖三村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抓手,依托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开启了“古镇新生”的文旅大改革、大发展的序幕。在江山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梳理挖掘码头文化、古道文化、船帮文化,打造五精工程,发展思路清晰而坚定。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重现‘浙西小上海’原貌”。谢小荣眼里,清湖复兴的关键点是把老祖宗一手创造、留下的“珍宝”复刻还原。“老字号”要复兴,“老街区”要回归,“闲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快速盘活。

“清湖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老字号、老手艺的传承没有断。以前有三缸六场八坊九行十匠百店,其中酱缸、印染坊、泥水匠、茶店等,不仅店铺还在,技艺也有传承。我们积极推进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将老手艺进行物化、活化、市场化。以前常见的箍桶木艺、铁匠,家庭很少用了,我们把它做得精致、玲珑,成为人见人爱的工艺品,既顺应时代传承发展,也创造经济收入。” 谢小荣说。

大量原住民、乡贤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共建共享共富中。目前,十匠百店中公泰酱园、篾匠工坊、漆雕葫芦、同盛糖坊、洋桥娘茶馆重新开张。老字号的回归与文旅项目结合,进行市场开发运作。如有200年历史的公泰酱园,整修后复原了酱园古屋、晾晒场地等场景,并在古法酿造技术上提炼出独具创意的酱油文创。为保证原料供应,清泉三村本村加邻村共流转千亩土地种植大豆作为原料生产基地。老百姓种,村集体回收,村民一年从酱油产业里就有土地租金、大豆款两笔收入。

把这些老百姓谋生的产业包装成靓丽的旅游产品和网红打卡点,家门口就可以吃上产业饭和旅游饭,这就是我们清湖实现共享共建共富的特有模式。” 谢小荣说。

走进村内,古镇街巷,青砖灰瓦、窗明几净,一整排马头墙高耸入云,如游龙盘旋于空。一些民宿、饭庄、酒馆正在筹备开业。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级演员江瑶执导江山首部大型水上实景剧《清溪江湖》, 据说国庆就会开演。可以剧透一下,这个剧气势宏大,演出舞台横跨宽阔的清溪江,故事背景采用清溪发展最辉煌的宋代。以宋韵加上仙霞古道挑夫文化、船帮文化和清湖本地民俗进行深度还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50多位演员为清湖本地村民。

或许不用太久,我们就能再次目睹“千帆竞渡走钱塘 万商云集下苏杭”的清湖繁华盛景。

村歌书记“村歌治村”外来媳妇敢于担当

江山大陈村的名字,是从媒体同行口中获知,那时颇觉夸张,因为这位老记说起《大陈见面》竟然泪水盈盈。一碗面竟能攻破“有泪不轻弹的”男儿心房,有点斐然所思。

查阅大陈相关资料,竟然是个网红村,“村歌书记”汪衍君十几年前就开创了“村歌治村”的先列。2010年《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一路唱到北京,唱上了央视全国总决赛的舞台。这些年,汪书记请来小百花越剧团和江山婺剧研究院,一起打磨剧本,把村歌扩展到村歌剧,把村民变成了在舞台上闪耀的“明星”。

了解大陈村的故事后,我们决定要和这个传奇古村相见一“面”。

8月初,来到大陈,不巧汪书记去了城里开会,接待我们的正好是“村星”马玲。马玲身份挺有意思,她是嫁过来的媳妇,村里的首批优秀讲解员,因为村歌唱的好被汪书记招揽作了主演。《大陈见面》中,大陈汪氏祖先普贤公与其继母解开误会,相拥而泣,最催泪的那幕就是她主演的。

外来媳妇马玲的“幸福之路”, 正是大陈村村民跟着书记一起艰苦奋斗、勤劳创业,把“贫困村”“后进村”改造成为全国最美村、幸福村的蜕变之路。

2018年,马玲进村担任讲解员。因对汪氏家族生疏,背讲解词特别结巴。汪书记便一直鼓励,教导她把文字理解透,用故事形式来讲述,这样通俗易懂。特别是汪书记雪中送炭,帮忙解决了两个小孩上学问题,让她没有后顾之忧。2020年,《大陈见面》村歌剧招募演员,马玲通过评选入围。在专业导演的磨练下,这个曾经只会“煮饭带孩子”的村姑转身变成能唱哭观众的优秀“演员”。

在舞台上,她已听不清掌声和欢呼声,只感觉自己的泪水和汗水在脸庞上交织成小河,弄花了妆容。“少女远嫁”“抚养继子”“继子离家”“老来认子”……一碗面贯穿一个母亲一生对孩子的爱护,一碗面浓缩了一个女人一辈子守家、顾家的责任和担当。大陈见面,见的是亲情,“面”的是孝道。

村歌发源地,大陈幸福家。走在村里,面馆里游人正在津津有味的“嗦面”,曾经的萃文中学已经成为一家古典风格的咖啡馆,不远处的萃文“杏林松养”主题酒店正在筹建中……大陈村进入了发展“爆发期”。每天车来人往,各类考察团一批接着一批。马玲白天讲解,晚上演戏,周末带研学团。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她乐呵呵的笑个不停。大伙儿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