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大学小镇”东吴故事|遇见乡愁,老底子“活”了

日期: 来源:甬派客户端收集编辑:甬派客户端

老底子的味道,家门口的乡愁。

太白山麓,远近闻名的千年老街,一度沉寂在岁月的烟尘中。

时光冉冉,当小镇遇见大学,一切好像都没有变,但一切又都变了。

老屋还在,悄然集聚起了一家又一家老底子店铺,熙熙攘攘的景象又重现天童老街。

从麻糍、乌米饭、灰汁团,再到陶艺馆、非遗竹根雕生活馆、木作研习社、海丝寻迹文化馆等,记忆中的老底子“活”了。

宁大团队来了,在摸清老底子家底的基础上,参与编制东吴文旅总体规划,引进品牌活动等资源,进行微改造和微提升,设计网红打卡点。艺术展多了,咖啡馆、书吧等新业态也“火”了。

你可以在这里体验神奇的“草木染”,遇见乡愁,让时光慢下来;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市井烟火气,品味流动的宋韵

老底子味道

小巷深处有人家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一段弄堂,便是藏在天童老街里的宝藏老底子小店——善庆糕点。

这是店主蔡亚琴常年生活居住的农家小院——老屋砖瓦斑驳的印记,木门上的纹理,墙上充满艺术感的竹编……散发着生活气息的同时,也见证着“大学小镇”带来的艺术乡村设计感。

除了古法木莲冻,年近七旬的蔡阿婆还擅长做灰汁团、青饼、青麻糍等当地各种传统特色糕点。

“从小我就跟着母亲学做这些,有些配料方法是我自己摸索出来。”蔡阿婆说。几十年下来,她的手法已十分娴熟。以前,她只是做给家人吃。

东吴镇引来宁波大学专家组成的“共富智库”,鼓励村民把好手艺好资源亮出来,引导村民就地取材、修旧如旧,让老街重拾烟火气。

统一设计的古色古香的店招、充满农家风味的艺术挂件,让小店变得更有味道,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打卡。

“周末来买的人特别多,一天光灰汁团就要卖出去20多笼。”蔡阿婆说。

很多人老远跑来,只为尝一口这种原汁原味的乡间美食,也许只有当地特色的配料,和阿婆灵巧的手才做得出这样的地道美味。

对天童老街的村民来说,改造的不只是一条老街,而是一个共同的家园。不少像蔡阿婆这样的居民,他们自身条件不错,都想尽己所能为老街的复兴出一份力。

目前,老街上村民自主经营的特色店铺多达数十家,业态从最初的麻糍、乌米饭、灰汁团等当地美食拓展到陶艺、非遗竹根雕等文创产品。

如何避免千街一面?“大学小镇”模式凭借宁波大学丰富的“智库资源”进行艺术赋能。不少特色门店由宁大老师特别设计。

在天童老街的入口,由“大学小镇”设计的旧厂房改造项目“山•外”,成了宁波市首个乡村阅读公园,设计中运用了不少老物件,简约古朴中透露出一份禅意。

最大程度保留老底子的味道,留下一个充满乡愁的空间,这是“大学小镇”理念碰撞的最终选择。

老底子技艺

在传承中迸发新活力

“一把斧头一把刀,房子造了半天高。”天童木匠远近闻名。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吴镇仅天童片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150多位木匠。

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仍在坚守。如何让这些老底子手艺更好地传承?

天童老街改造过程中,原本1900平方米“低散乱”的家具加工作坊改建成了木作研习社,成为青少年课外研习的基地。

在老木匠史东初的带动下,30余间房屋的修缮都留下了天童木匠的身影。现在,木作研习社集结了一批有情怀的木匠。

与此同时,宁大乡研院组织潘天寿建筑与艺术学院赴东吴镇设立创业创新基地,成立木作坊、草木染等共富工坊,引导师生挖掘当地文化、参与文创设计,探索教授驻村传学等模式,开发出“鲁班锁”等系列产品。

目前,宁大潘艺创新创业基地已成为该校毕业生的第二课堂,也成了艺术产业培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孵化地,培育出一批扎根东吴的“在地艺术家”。

在天童老街附近漆艺坊工作的张正阳便是其中一位“在地艺术家”,从大四起,他就跟着自己的导师来到基地进行创作,东吴镇良好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环境,让他留了下来,创新传扬传统漆艺文化。

毕业于宁波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申熠辉,是东窑陶艺馆少儿工作坊的负责人。这家开在天童老街入口处的文创小店是较早入驻老街的店家之一。他们和周边草木染、东吴十大碗等商家联合,为众多培训机构提供研学服务。

“上午体验草木染课堂,再去海丝文化馆感受东吴当地文化,回到工作坊后体验鲁班锁,中午尝一尝东吴十大碗,下午则是做一做麻糍和金团,最后体验陶艺,一系列流程,游客反映都不错。”申熠辉发现,“双减”之后,“研学”越来越红火,也让老街焕发新活力。

老底子产业

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年的产值在一两百万,过去我真是想都不敢想。”陈海伦是土生土长的天童村人。在他的记忆里,天童老街总有些冷清,年轻人逐渐离开了,留下的都是老人。

老街整治时,东吴镇出台政策,在老街开店的居民,装修可享受70%的补助,最多可达6万元,村民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陈海伦是最早入驻的,租下两间店面房专门销售乌米饭。

“现在老街时常有艺术展,人气也旺起来了。”陈海伦想要在老街大干一场,把老底子的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他的天童乌米饭除了供应“三关六码头”,还供应周边的小学和幼儿园。借助网络平台,“天童乌米饭”已销往北京、上海、深圳、西安、三亚等多个城市。

这是老街新生的一个缩影。改造中,东吴镇引导村民先后开办店铺、民宿的同时,还通过统一为当地农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组团推广、接入多个线上农特产品售卖平台以及出台一系列助商扶持政策等,不断激发村民创业热情。

不仅如此,东吴镇还依托老底子创出新产业,打造了一条“宋韵新风”线路,以宋代的家具文化、美学生活、茶文化等宋式情景体验为主。

其中,位于画龙村的木与生活艺术展厅由宁波大学新生活方式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邵良率队驻点打造。展厅以传播宋韵文化和东方生活美学为途径,设有情境式艺术展厅和开放式木作工坊等,成为集中展示宋韵文化的空间和宋明家居研习基地。

邵良还将自己的工作室也搬了过来。“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天童这边有很好的木作基础,有木匠协会,给了我创作上很多启发。”

“我们的宋明家居产业在稳步发展,年产值达到六七百万,也带动了周边创收。”邵良说。目前,他们设计的汉服生活美学体验馆也正在装修。

这是大学和小镇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对宋韵文化的挖掘,跟大学的理念是契合的,随着这种校地合作模式的深入发展,今后会有更多成果落地。”东吴镇党委书记庄琪说。

甬派客户端记者 黄金

相关阅读

  • 中国第一人!院士当“村官”,一干已五年

  • 陈剑平院士(左二)在东吴镇实地考察。院士担任“村官”,扎根基层调研实践,致力探索乡村振兴共富之路。4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受聘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南村村党支部“
  • 游客老街体验非遗 文旅融合“活”起来

  • 4月10日下午,赤坎古商埠、骑楼等景点迎来大批游客采风打卡,现场一片火热。赤坎区旅游服务中心内,一场非遗技艺拓片的体验课堂在同步进行,让游客们感受到非遗瑰宝的独有魅力。非
  • 衡水市深州市博陵古街正式开街

  • 4月7日,衡水市深州市博陵古街经过修缮及升级改造正式开街营业,众多商家开门迎客,文娱活动轮番上演,为市民节假日出行再添好去处。精彩的舞狮演出、悦耳的西洋乐器表演、名特优农
  • 百年老街绽春意

  • 4月初,在哈尔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上,轻便的春装、各色的裙裾、热销的冰棍、小朋友的笑脸……都展示着春天的来临。来源:黑龙江日报
  • 千年古镇变身“千强镇”

  •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春天的安徽宣城,美成了一幅画。 雨后,雾气在山间氤氲,仿若仙境。汽车在水东镇祁梅村的乡村公路上行驶,路两边是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一

热门文章

  • 热吗?世界上最美的沙漠绿洲笑对热浪

  • “看月牙湾下的泪光,在丝路之上被遗忘。”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月牙湾》,描绘了濒临消失的沙漠绿洲——敦煌月牙泉。在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的鸣沙山北麓,有一弯泉水,形似月牙而得
  • 丽江摄影 |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真的存在

  • 文海——一片隐匿于海拔3180米的玉龙雪山山脊上的湖泊,由古老的冰蚀湖演变而成,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之为“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少有的人间天堂”。听到这里便已经心动了,跟

最新文章

  • “大学小镇”东吴故事|遇见乡愁,老底子“活”了

  • 老底子的味道,家门口的乡愁。太白山麓,远近闻名的千年老街,一度沉寂在岁月的烟尘中。时光冉冉,当小镇遇见大学,一切好像都没有变,但一切又都变了。老屋还在,悄然集聚起了一家又一家
  • 千亩梨园花开盛 乡村振兴气象新

  • 大石各庄村梨花节开幕现场。通讯员 刘伟 摄三河市燕郊镇大石各庄村百年梨园第十八届梨花节日前拉开帷幕,为期10天,将于4月18日结束,预计将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大石各庄村有450多
  • 泉城流苏花开 宛如“四月飞雪”

  •   日前,市民游客在济南泉城公园观赏拍摄流苏花。每到四月中旬,泉城公园的流苏花都会如期绽放,花开似雪,层层叠叠,清丽迷人,花香四溢,给园区更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  流苏树是木
  • 云海春游 拥抱山野自然

  • 四月,是充满诗意的季节,也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今天(4月12日),我们一起走进北川九皇山,看云霞绮丽,云破日出,拥抱春日的浪漫美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清晨,九皇山的日出仿佛是仪式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