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为多边合作注入正能量

11月29日,全国首个以吉祥物命名的中欧班列火车“兵兵号”在武汉顺利发车。该列火车途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往终点站德国汉堡港。 胡金力摄(人民图片)

11月27日至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西班牙进行国事访问。12月4日至5日,习近平主席将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欧洲。

对中欧关系来说,2018年是有着节点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也是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0周年。2018年岁末,中国元首外交开启“欧洲时间”,必将为新时期中欧关系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对此,欧洲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互访增互信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西班牙《阿贝赛报》认为,“在西班牙和中国建交45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西班牙,将为两国的相互理解尤其是经济上的相互靠近谱写新的篇章。”

“西班牙以最高规格举行欢迎仪式。”西班牙《消息报》称,习近平主席访问西班牙期间将开展“经济外交”。“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将为西班牙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产生丰硕的经济和贸易成果”。

40多个小时,10余场活动,18份合作文件,中国元首外交的“马德里时间”紧凑高效,收获满满。美联社援引西班牙一名官员的观点称,“中国和西班牙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迈上新台阶。”

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不只是中西双边关系的升温,不断走近的中欧关系更备受瞩目。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西班牙《阿贝赛报》刊出的署名文章所指出的:“当前形势下,继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西班牙是欧盟重要国家,也是中方在欧盟内的好朋友和好伙伴。我们希望并相信西班牙将继续在欧盟内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西班牙埃菲社报道称,“习近平主席此行的目的是加强中国与西班牙的双边战略关系,巩固中国与欧盟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

法新社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班牙进行了以商业为主轴的国事访问,以进一步加强与欧洲的关系。”

朋友越走越近,良言越说越亲。一年多来,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法国总理菲利普、德国总理默克尔、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议会领导人等欧洲领导人相继访华,叙共识,谈合作,话未来,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闫瑾分析指出,中欧领导人密切互访,说明中欧双方都高度重视中欧关系的发展和彼此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元首外交能够更加有效地阐明政策,化解误解,增进互信,促进合作,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

合作“接地气”

当地时间11月24日上午11时,西班牙马德里。一辆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入马德里车站。与以往不同的是,班列运载的集装箱全部换上了由中国故宫、茶园和西班牙美食等精美图案组成的新涂装,以庆祝“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四周年。

这正是中欧日益升温的经贸合作的生动缩影。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欧盟自中国进口占其从区外进口总额的20%,也是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占欧盟对区外出口总额的11%。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欧合作成果丰硕。中欧班列开通超过1万列,从最初回程占去程的25%,到如今的70%,中欧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王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微观层面看,欧洲的食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百姓家。从宏观经济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一种合作方式,为欧洲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

一直以来,务实是中欧合作最突出的特点。

“既‘高大上’,也‘接地气’。”有观点这样评价习近平主席的西班牙之行:“不仅有会见会谈和讲话,还与火腿和春节、生意和民生息息相关”。“中方将开放有骨火腿和葡萄的进口”,“火腿和葡萄将抵达中国”,“西班牙产品进入巨大的中国市场”……近日,这样的标题频频出现在西班牙各大媒体的报道中。

“‘一带一路’倡议创造的机遇使亚洲和欧洲的人民和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11月26至27日的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峰会名誉主席、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希望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德国和欧洲对此都有极大的兴趣。”

“中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广泛的合作潜力,还可以加强在第三方市场的交流与合作。”王朔分析说,“今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亚新战略,即《连接欧洲和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提出了欧盟针对欧亚互联互通的政策主张,并把中国作为首要合作对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

开放有共识

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同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支持全球化方面有一定的共同语言。

近日,欧盟、中国等WTO成员共同提交了关于争端解决上诉程序改革的两份联合提案,并计划在12月12日的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上就此发表联合声明。目前,联合提案已获得了40个成员的联署。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6日报道,欧盟贸易委员塞西莉亚·马尔姆斯特伦表示,“在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广泛联合下,我们正在就世贸组织改革提出迄今最为具体的建议。我希望这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的僵局,并希望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国将平等承担责任。”

“欧洲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而不同’,多极化是欧盟成立的基石。这与中国‘求同存异’的包容思想不谋而合,有文化上的共通之处。欧洲本身就是多边合作的样板。这种示范效应可以引申出去。”王朔分析指出,“中欧都是开放的经济体,都是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中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有资格、也有能力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中欧合作不仅是双边,更是多边合作的典范。”

习近平主席的此次欧洲之行为中欧进一步凝聚共识提供了良机。11月28日,中国和西班牙发表关于加强新时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重申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市场开放,消除贸易壁垒。

“中欧关系中有竞争的一面,但合作始终是主流。”王朔进一步指出,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中欧双方需要以理性、包容的态度,不回避问题和分歧,同时更多强调合作和共赢的一面,携手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闫瑾也认为,未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中欧合作能够凝聚共识,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又为双方合作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中欧双方也要管控分歧,释解疑虑,不断夯实互信。(作者 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01日 第 06 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