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国工匠”为“中国制造”护航?全国人大代表齐嵩宇:发扬“工匠精神” 把细节做到极致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维修工人、首席技能师齐嵩宇在“代表通道”上表示:“我是来自生产线上的工匠,在我看来,技术创新无大小,只要有突破,就可以推动技术和产品质量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代表通道”的发言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有参加抗疫的医护工作者,有来自祖国边疆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也有来自我国制造业生产线上的维修工人。

齐嵩宇介绍:“2004年以来,我一共有33项发明专利,获得了28项国家科技创新奖,大家都称呼我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但是我很幸运,因为国家的强大,才使得我有了今天。”

三千多次试验填补国际领域空白

齐嵩宇介绍,汽车的车身由几千个零件焊接而成,但是电子压力焊在里面占比96%,而且这一工艺的漏焊和开焊问题是困扰全球汽车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经过三千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解决了漏焊和开焊带来的烦恼,还填补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再有,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乎到产品的质量,而且这是设备维修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齐嵩宇表示,他带领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成功研发了电力拖动机构远程监控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监控,而且这一技术还获得了多项国际第一,得到了国际发明奖金奖,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

此外,为了打破国际技术壁垒,齐嵩宇带领团队用了1年多时间攻克多项难题。他表示,中国一汽为了实现在汽车节能、安全、环保的发展趋势,开启了车身轻量化技术,他带领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铝合金成形难、易开裂、焊接更是难上加难的诸多问题,成功研发了全铝合金附着件,与钢质副车架比,单件减轻了40%,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成功应用在红旗车的生产线上。

正为培养更多工匠而努力

齐嵩宇认为,正是有了国家的强大,才有了一汽的高质量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他,让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说白了,“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2015年,我被聘为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每年带二百多个学生,正在为培养更多的工匠而努力着。在此,我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为我们开拓更大的创新舞台。让我们发扬‘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为中国智造转型保驾护航。”齐嵩宇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用工缺口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高端技术人才缺口进一步凸显。人民日报2019年曾报道,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200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陶文忠表示,一方面我们存在着技工人才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是说,这里面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轻技能的现象。所以,必须得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真正的激发企业和劳动者这两个直接主体参与职业技能开发、人力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