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女1天作诗2000首,深扒幕后真相:孩子不是神了,是毁了!

01

中国式神童到底有多野?

又有一位神童在网上火了。

她叫岑怡诺,今年14岁。她的履历是这样子的:

岑怡诺的简历

粗略一看觉得挺了不起,又是出书又是写诗又是演讲的,仔细一研究就发现不对劲了。

一天2000首诗,不吃不睡的情况下,平均43秒写一首?

在3000人面前演讲,大一点的中学如果举办国旗下的演讲,听众也差不多有3000人。

《雷霆战警》这部小说,我找不到,甚至连出版这本小说的“中国人民出版社”,都是不存在的(只有“人民出版社”)。

在另一份流传的截图里,显示岑怡诺为“中国国际新闻绍兴运营中心”的副主编和记者,但是根据真记者的走访调查显示,这个网站注册于香港,并未在内地通信管理部门备案。

很明显,这位孩子的“神童”含量水分很大,但我想可能比一般孩子还是强点的吧。然而,当看到岑怡诺的演讲视频之后,我彻底迷惑了:

(请大家一定点开视频并打开声音看)

这矫揉造作的发音、这一会儿掌声一会儿音乐的节奏、这追求押韵却空洞无比的排比、以及那只时不时在半空“抓”一下的左手。

这哪是演讲啊,这要么是乡镇婚宴现场,要么就是传销!

一个被成人化的“天才”,正在沦为成人赚取利益的工具。

02

教孩子走捷径

他就再也不会脚踏实地

网友顺腾摸瓜找到了岑怡诺的爸爸,果然“神童”爸爸也不一般,充满着浓浓的“成功”的味道。

对着她爸爸深究下去,我们也终于发现了岑怡诺华丽履历背后的秘密:

一天创作15000字,其实是打字的速度;

出的两本书,都是非公开出版物;

她所工作的新闻社,也是她爸爸提供的资源之一;

其创始的两个品牌,其中一个登记在她爸爸名下,至今参加的各种活动,背后的主办方也几乎都是她爸爸的公司。

谜底水落石出了:这是一个被包装的神童,始作俑者就是她爸爸。

在采访中,岑怡诺爸爸坚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但是从我们找到的视频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却在不断消耗孩子的灵性,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这是岑怡诺作为商业活动主持的视频,参加活动的一般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掏钱”,配合托和气氛,一场下来,能赚不少钱。

这是岑怡诺为一些产品拍摄的“代言”。

天生璞玉,奈何油腻。

网络上很多人嘲讽岑怡诺,我却只觉得她可怜。她还是个孩子,她要看世界,其实是透过父母的眼睛。

在一片“掌声”之中,别人知道这是套路,只有她或许真的相信自己就是神童。

无独有偶,最近还有另一位“神童”也是迅速跌下神坛。

昆明一个六年级的孩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大奖中,申报了一个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

除了名字绕口,这个项目还需要操作到“敲除基因”,需要专业的生物实验室知识和设备。

六年级的男孩怎么能完成这样的项目?

能!

只要有一对中科院的研究院父母。

由于事件的发酵,男孩的爸爸为作假公开道歉,孩子的奖项也被除名。

如果这件事情没有被发现,孩子凭借弄虚作假,赢了比赛进了好的大学,那他以后还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么?

或者说,用欺诈的钥匙打开的大门背后,真的就是一帆风顺、人生坦途了么?

我不太相信。

因为被父母带着走过捷径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再脚踏实地攀登。

03

缺失掉童年

也会缺失后发力

童年,是孩子一生的加油站。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领先,总是提早出发,殊不知这样却会错过为这个油箱唯一的加油机会。

大家都知道杨振宁是科学家,作为天才少年,其实他对育儿也颇有见地。

曾经有人写了一封信问他: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是一位少年天才,12岁就高中毕业,要不要安排他进顶级大学继续读书?

杨振宁在回信中举了数学家博纳特·维纳的例子:

博纳特也是一名神童,他的父亲对他寄以厚望,不断对他施压。即使博纳特已经60岁了,成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之后,他的思想却还是非常不稳定,并且在自传里深深地传达出对父亲强烈的恨意。

“孩子还非常年轻,没有理由去着急,让他像正好孩子那样发育成长,每周花一两个小时接受大学教授的指导,不要急于在数学和科学上施压。”

这就是杨振宁给出的最后的建议,而他之所以这样说,也和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年轻时的杨振宁

杨振宁的爸爸杨武之也是著名数学家,在杨振宁出生不久就去了美国。杨振宁小时候接受的是传统私塾启蒙,也就是说他背诵了很多经典,但是对数理知识没有概念。

6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回国任教,他终于跟着爸爸东一点西一点地学习一些常识,比如地球太阳月亮的运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英文字母等等。

9岁的时候,杨振宁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数学天赋。

面对基础“薄弱”、天赋异禀的孩子,一般人肯定是想方设法让他多学,但是杨武之采取的教育态度却是“不让他研究这些数学”。

他请人给杨振宁深入讲解了《孟子》,至于数学就跟着课堂进度和大家一起学。也只有杨振宁问急了,他才给解释一两个数学基本概念。

后来,杨振宁承认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父亲的教育观:

教育上的不着急,让杨振宁在心理和学习上保持了均衡的发展;

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则让他的思维更全面。

04

被逼着跑的孩子

最后都得了病

如果人的一生是一条漫长的航行,那么童年就好比在海岸边的戏水时光。虽然看似浪费时间,却可以学会很多东西:

熟悉潮汐、学会天文、认识动植物……

最重要的就是,爱上这片大海,学会享受起起伏伏的波浪。

而太早启程的人,恰恰是因为缺乏了这一点,使得在人生的后半段,总是走得异常艰辛。

学校恢复上课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多起学生自杀的事件。为了减少对学生的刺激,部分省市的学校甚至宣布取消期末考、取消考试排名。

可是分数和排名的取消,并不会消减孩子身上沉甸甸的负担。

几年前有位孩子的爷爷写了一篇文叫《牛娃之殇》:

孩子爷爷是上海退休教授,女儿是公务员,女婿是海归。这是一个高知且充满竞争欲望的家庭,他们对孩子的目标早已经定好,就是考上上海的四大民办小学。

英语、思维、识字、才艺,孩子每天的时间表被严格计划和安排。不仅如此,孩子妈妈还加入了每天、每周、每月的考核,称之为KPI,用来考察孩子的表现。

终于到面试的时候,孩子竟然出现了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等症状,极大影响了孩子的表现。

其实孩子平时也会有,但是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可能面试的压力太了,孩子终于爆发了。

医生说,孩子的抽动症来自于长期压力。

这个长期的压力来自什么,大家不言自明。

我们常说996很辛苦,可是高三的学生过的却是607;

我们常说加班很累,但是小学的孩子下课了还要去补习;

我们常说自己太忙没法好好休息,殊不知现在幼儿园孩子的日程也比我们满。

图为3岁孩子的日程表

但是无论孩子多辛苦,得到的不是父母的一句“你辛苦了”,而是“你这分数不行啊!”

一位牛娃,就像一盏灯,吸引着无数父母逼着自己的孩子往那飞扑。但是算考进名校,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成功。

精神科医生、高校心理咨询师徐凯文,曾经写文探讨过现代大学生的“空心病”。

“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抽动、发胖、早恋、离家出走、沉迷游戏以及抑郁,并不是现在的孩子难搞,而是他们被逼得太狠,在用自己是身体和生命向我们呼救。

05

宫崎骏曾说过:

“童年不是为了长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童年本身、为了体会做孩子时才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的。童年时五分钟的经历,甚至胜过大人一整年的经历。”

所以,不要为了让孩子早点成功,而轻易就剥夺掉他们的童年。那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宝藏。

好的童年可以治愈我们一生,请在他们的童年埋葬有足够的糖,可以甜到永远。

相信人生海海,会有孩子的一片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