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农业信息化》2022年第10期,目次37
摘要:创意农业充分挖掘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潜在价值,目的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该文从创意农业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联系出发,简要分析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创意农业实践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旨在补充创意农业理论研究,对乡村振兴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创意农业;产业振兴;发展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现代化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农业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创意农业是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追求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附加价值,是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有效推手。创意农业这一概念与中国各地各异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诞生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农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令当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长足增长。
创意农业的基本概念
1.1 创意农业的基本概念
由于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学界对创意农业的定义也莫衷一是。总体而言,创意农业是农业技术水平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它依托高新科技及互联网产业,充分实现了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传统农业逐渐走向集生产、旅游、休闲、教育、康养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创意农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第一产业有利,也可推动二、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与教育、医疗、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保证质量、绿色生产、科技创新、品牌营销等手段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国家农业的国际影响力。
1.2 创意农业与乡村产业振兴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模式,乡村产业振兴则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实践,后者是前者的指导方针。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创意农业对农业现代化、标准化与规模化的积极作用,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产业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质量兴农、文化兴农、共同富裕的总要求。创意农业的理论核心是附加值文化,而这也与乡村产业振兴渴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总目标不谋而合。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
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2.1 国内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创意农业发展较为先进的模式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北京几座城市。上海模式通过农业科技手段着力培育形状、色彩、生长方向异于常品的农副产品,沪郊各区域创意特色各不相同的特点极为突出;广州模式以花卉产业闻名全国,各色花卉争奇斗艳,可用作市政展览、科学研究、旅游参观;成都模式强调开发特色农业休闲娱乐、旅游养疗的附加功能,现已兴建多个休闲农业主题公园与乡村旅游基地;南京模式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发展定位,以休闲农业领跑国内都市农业,成功举办数届南京农业嘉年华,并建设了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与青少年学农基地两大农研平台;北京模式致力于打造聚合农业生产与消费、休闲娱乐与旅游、生态景观与文化等功能的综合型空间集群,别具一格的“山水一卷,百里画廊”开辟了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2]。
2.2 国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随着创意农业理论研究的持续更新,国外首先诞生了以德、日、英、法、荷等国为核心的五种农业模式。德国模式注重调动消费者的娱乐需求,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庄与休闲农园,国民可以在这些地方享受回归自然与田园生活的乐趣,作物培植期间禁用化学药剂与矿物肥料,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日本模式以“多功能致富型”为特征,大力开发农业的生态、体验、休闲功能,坚持多元创新发展;英国是最早开发农业旅游的先驱国家之一,该模式以农场为基点,农场内设有农业展览馆,备有手工艺品,为游客提供参与乡村生产生活、体验农场氛围的机会;法国的“生态效益型”模式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接受政府的统一规划与支持,极其重视生态效益;荷兰模式是高科技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集中体现,科技、质量与品牌三管齐下,为该模式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3]。
创意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与策略
3.1 发展现状
在乡村产业振兴如火如荼的实施过程中,创意农业逐渐暴露出发展模式趋同、农业规模较小、忽视品牌效应、专业化人才短缺等问题。当地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发展模式趋同,“农家乐”“果园采摘”等大同小异的模板屡见不鲜,无法发挥本地特有优势;规模较小是因为难以得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与大力宣传,当地农业人口对该模式缺乏基本认识,对于创意农业的从事意愿很低;忽视品牌效应的背后是品控意识薄弱以及经营定位不清,低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极难建立用户黏性,而模糊不清的经营定位无法精准投放给目标受众,两相作用下客户群体逐渐流失;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普遍较低,仅有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愿意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这也正是专业化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4]。
3.2 创新对策
3.2.1科技创新扩大创意产业集群
乡村农业发展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因此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带动农业进步,通过搭建互联网信息服务门户提升创新创业效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宽营销与宣传渠道,同时借助短视频、公众号等流量平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竞争力。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用具的更新换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投入研发适宜当地农业生产与加工的机械设备,大力兴建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创意农业的互联物联、大数据平台的用户筛选、人工智能的智慧决策与集群效应的形成保驾护航。
3.2.2政府主导延长创意产业链条
多地创意农业的孵化升级缺乏保质增量、规划明确的政府指导。囿于单一刻板的经营模式,创意农业的潜力与综合性功能并未完全开发出来,产业链条较短。政府应认识到创意农业对消除一二三产业壁垒的积极影响,不仅要构建以多条创意营销产业链为核心的保障体系,而且要鼓励相关企业组织发挥带头与辐射作用,与个体户分享成功经验,以先进带动后进。政府应当加大对创意农业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与规划,建立健全乡村创业与金融投资体系,帮助小微项目缓解资金压力,扩大产业规模,解除僵化危机。
3.2.3因地制宜开发当地优势资源
没有形成品牌特色的本土创意农业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创意产业市场中立足。因地制宜,着眼于当地优势资源是找准自身定位、塑造品牌口碑的第一步。可以发展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可以结合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要素,建设多功能乡村旅游与生态休闲农业图景,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农林牧渔多产业协同发展;也可以将文化与艺术元素融入创意农业,丰富产业文化底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兴建文化创意园区与民俗村,向外输出系列主题文创产品。
3.2.3建立农业多元人才培养机制
创意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颠覆式创新,仅靠原有从业者运作难以突破思维观念与低技术力的局限,具备高等农技知识的科研型人才,和拥有市场营销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因此成为创意农业发展的活水之源。为了实现创意农业的科学化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与组织培训,使相关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整体性提高。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与多元化培养机制,以政府为纽带连接农业高等院校与农村实践基地,向一线输送致力于推广创意农业的大学生团队;适时加大补贴力度,可成立专项基金会,通过提高待遇福利与教育培训吸引人才。
结语
第一产业当下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而创意农业为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一条科技、人文与自然交会互通的发展之路。然而,作为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事物,创意农业在中国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观念保守落后、市场定位模糊、经营效益差等问题,亟待研究者为中国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陈义挺,龙宇,赖瑞联,等.积极发展创意农业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J].发展研究,2020(1):85-90.
[2]周武忠.基于乡村文化多样性的创意农业研究[J].世界农业,2020(1):21-25.
[3]吴永华.发挥创意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J].浙江经济,2019(20):58-60.
[4]李玲.“3T”理论视角下创意乡村建设研究——以邹城市上九山村为例[J].人文天下,2019(14):16-23.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明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中心
END
2023年出版12期,刊号:CN11-5436/S。
邮发代号:82-133
订阅方式: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1008室
邮编:100125
订阅电话:010-59197087
订阅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