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与阿瑟·米勒跨时空对话

日期: 来源:环球杂志收集编辑:刘娟娟

整整40年前的1983年,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来到中国,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他的经典作品《推销员之死》,翻译家、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翻译并主演该剧。这部作品的上演,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40年后,作为北京人艺台柱子之一的何冰自导自演,将阿瑟·米勒的另一部作品《代价》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阿瑟·米勒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代表作有《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儿子》《桥头眺望》《堕落之后》《代价》等,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并称为“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他的作品通常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反映社会现实,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挣扎,却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


40年来,观众总能通过阿瑟·米勒的作品照见自己,窥探人心。用何冰的话说,“阿瑟·米勒一直站在舞台上”。


何冰(左二)自导自演的话剧《代价》剧照  何桓摄


01


“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意义”


“我不敢去评论阿瑟·米勒,但我认为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意义。”何冰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代价》是他最喜欢的那种“娓娓道来”的故事,他一拿到这个剧本便爱不释手,反复揣摩。


阿瑟·米勒所书写的这个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十多年前,父亲破产,成绩更加优异的弟弟维克托放弃学业担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哥哥沃尔特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医生;十多年后,为了出售父母遗留下的一屋家具,兄弟二人重逢于老宅,哥哥不断提出弥补的方法,却被弟弟一一拒绝,二人互相追问着代价,一件件往事浮出水面。


何冰自导自演的话剧《代价》剧照 何桓摄


《代价》里一共只有四个人物:弟弟维克托满是委屈,希望哥哥给个说法;而哥哥沃尔特也有自己的理由——其实父亲并不需要人照顾;弟媳埃丝特当然想要过好的生活,希望丈夫接受哥哥为其安排工作的好意,却在矛盾无法调和之时终止了这场争斗,赶走哥哥;古董商人所罗门虽是外人,可在某种意义上却充当着“父亲的角色”。这个简单的故事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很多种关系,兄弟、夫妻、父子、父女、母子、客商、朋友以及敌人。而这个故事的戏剧冲突,并非源自宏大叙事下的恩怨情仇,而是出于每个家庭都可能存在的关于付出、回报、背叛、埋怨、愧疚等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代价》是何冰最喜欢的那种戏,“它是那么落地,它不靠宏大场面和情绪渲染,也不靠空间切换、时间折叠、历史纵横,很三一律、很传统。大家在同一时空,就这么几个演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达各自对生活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充满了矛盾,你会发现人跟人想的是这么不一样。”


何冰认为,阿瑟·米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文字有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穿越地域的力量,“人生就这么几十年,你的生命更重要还是孝顺父母更重要?这是人类永恒的一个困境。”


何冰这版《代价》,是阿瑟·米勒这个剧本首次在中国大陆演出。而阿瑟·米勒另一部享誉世界的剧作《推销员之死》在中国则由多家剧团演出多次。这是一个看似波澜不惊却杀伤力极大的故事:推销员威利·洛曼60多岁了依然在工作,他实在干不动了,但这绝不是一个小人物受压迫、“美国梦”破灭那么简单的故事,实际上威利一辈子都活在虚妄的幻想之中,从不正视自己,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在这样的影响教育之下长大,他最终走向毁灭的根源恰恰是他自己。


1990 年,英若诚(左二)表演《推销员之死》  刘宇摄/本刊


在国内众多版本的《推销员之死》中,最为经典的当然是阿瑟·米勒来华执导、由英若诚翻译并主演的版本。在1980年代的中国,这部剧着实可谓先锋,现实、回忆、梦境、幻觉等场景交替出现在舞台上,多层次地展示了主人公威利悲剧性的一生。中国艺术家能否理解和容纳这种独特的生活内涵及戏剧形式?阿瑟·米勒不是没有顾虑。而英若诚、朱琳等中国艺术家对于《推销员之死》的理解和呈现,让阿瑟·米勒大为震撼和感动:“你们怎么会懂得我这个戏的?”“剧院派你(朱琳)演琳达,真是派对了。”“谢谢,谢谢你们,中国的艺术家!”


02


照见自己,窥探人心


阿瑟·米勒不喜欢在他的剧作中旗帜鲜明地摆出是非对错,而是试图通过人物各自的表达,让观众去尽可能地走进每个人物的内心。


何冰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他并不想对《代价》中的人物进行审判,“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主动或被动地作出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出于爱——爱自己或者爱别人,我想把这两种选择以及选择的代价呈现给观众。”


学者刘擎看完《代价》演出后这样解读:“哥哥需要弟弟来帮他完成一个自我救赎,来克服一个内疚。但另一方面,弟弟也需要通过哥哥来克服他的某种怨恨委屈。一个要化解内疚,一个要化解怨恨委屈,他们俩各自给了都符合部分事实的两个论述,但这两个论述特别有意思,它们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支撑。”


1月12日,学者刘擎(左)与何冰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进行对谈 牛小北摄


有评论家认为,《代价》是阿瑟·米勒最为私密的作品。剧中两兄弟对于父亲、母亲的描述与阿瑟·米勒的自身经历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就像剧中死去的父亲一样,阿瑟·米勒的父亲在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中破产,他母亲不得不典当珠宝以维持生计;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阿瑟·米勒也有一个哥哥。但阿瑟·米勒并没有去描写一段个人的家族故事,而是以这种经历为依托,重新构建起一个戏剧空间,让不同时代的观众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鸣。


阿瑟·米勒另一部作品《萨勒姆的女巫》的创作背景,同样在其人生中有迹可循。19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兴起,很多持异见者甚至无辜者被迫害,阿瑟·米勒的朋友、导演卡赞在一次审讯中抵挡不住压力供出了一些人的名字,阿瑟·米勒受此触动,创作了《萨勒姆的女巫》。剧中,有的人在严刑威逼下被迫撒谎,而有的人则趁机报复,陷害无辜。


2015 年 1 月 11 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王晓鹰执导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李琰摄/本刊


复旦大学教授马凌认为,《萨勒姆的女巫》告诉观众,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行为,因为阶级、性别或文化资本的悬殊落差,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有时会展现出惊人的破坏欲。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导演的《萨勒姆的女巫》多年来长演不衰。他说,阿瑟·米勒将这个因300年前的猎巫案而震惊世界的名为萨勒姆的小镇,当成了一个考验人性的实验室,“在超乎寻常的封闭严酷的社会环境中,在似曾相识的尖锐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私、软弱、卑劣、凶残,便集中、强烈、直接地凸显出来。试想,如果我生活在这个萨勒姆,如果行刑的鼓声震响在我的身边,如果无情的绞索高悬在我的头顶,我将如何选择?那个‘女巫’到底是什么呢?”


03


“阿瑟·米勒一直站在舞台上”


《萨勒姆的女巫》有着激烈的戏剧冲突,这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代价》和《推销员之死》才是更为典型的阿瑟·米勒风格,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日常琐事。


《代价》第一幕可以说有些枯燥,只有维克托和埃丝特夫妻二人的对话,几乎没有戏剧冲突。但何冰坚持认为,这部分不能删减,“我们仔细做过研究,一旦删减,您将不知道台上发生了什么,您将不知道原来一对这么好的夫妻之间都是有不可触碰的秘密的,这个秘密的痛苦在于,这还不是他们俩之间的问题,而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对此,刘擎表示,对待大师的作品,如果你觉得“他怎么写得那么差”,那么大概率首先你是错的,“看第一幕你要非常有耐心,怎么就两个人在那儿聊天?戏剧性在哪儿呢?你会发现你的观赏模式已经那么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短视频的影响。但当你静下来,会发现它有一种非常裸露的现实的残酷性和温情,当后面戏剧性全部展开的时候,你才知道前面有那么好的铺垫。”


何冰认为,其实舞台上最担心的既不是演员,也不是导演,而是作家本人,“这是我读过很多文本、演过很多剧本,作为演员的深刻体会。有些戏,你把它时间演长了,真吃进去了,你就会发现最担心的是作家本人,他生怕观众不明白。阿瑟·米勒先生他一直在台上,他把所有的话都说了,只要捕捉到那些信息,这个剧本就更能够跟你达成一种通感。”


“没有一句废话”,无论评论家还是观众看完阿瑟·米勒的作品,通常都会发出这一感叹。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日常话语,恰恰是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昭示;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总能在前后找到呼应。


比如《推销员之死》中,邻居查理的儿子伯纳德来找威利的大儿子比夫做数学作业,可威利却没重视,反而认为自己儿子比邻居儿子“人缘好”,长大了要“强十倍”,可后来比夫一事无成,伯纳德却成为大律师;而比夫恰恰是因为数学不及格,去找出差的父亲让其向老师说情,才导致他撞见父亲出轨,从此父子之间的心结再没解开。


又比如,威利一会儿说他那辆雪佛兰是破车,一会儿又说它是最好的车;一会儿说儿子混得很好,一会儿又说他一事无成。这种矛盾深入威利的骨髓,一方面他总活在美好的幻想当中,另一方面他内心深处其实知道现实究竟如何。这些“残酷真实”细节,让威利显得既可笑又可怜,也注定了他的命运。


长期以来,英若诚版《推销员之死》的影像资料一直是中国戏剧、文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研究对象。无论是阿瑟·米勒的原著本身,还是英若诚精准而接地气的翻译——如“把他们都镇趴下”,抑或是英若诚、朱琳、朱旭等人的精湛演绎,都足够帮助学生们完成一篇又一篇独特而有价值的论文。


热文推荐


来源:2023年2月2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编辑:黄红华

总监制:刘明       执行总监制:陈泽伟
监   制:乐艳娜    责任编辑:张海鑫

相关阅读

  • 60年了,雷锋一直在我们身边!

  • 60年前有这样一位老班长他的故事在一个个士兵之间传颂他的精神在一代代后辈之间传承他的光芒跨越时光,一直照耀着我们这位老班长你一定知道他即便已经离去60年他也从未走远一
  • 扎加耶夫斯基:诗歌与怀疑

  •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Adam Zagajewski ,1945—2021),波兰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新浪潮”诗歌的代表人物。扎加耶夫斯基生于1945年,因战后各方政治势力对领土的重新划分,他被迫在
  • “活”雷锋!

  •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长江日报通过图像AI算法在雷锋老照片的基础上采取特征提取、融合、图像重建等步骤修复了部分旧照雷锋“活了”看,照片中的他
  • 冯·诺伊曼:无与伦比的天才(上)

  • 在所有的天才故事中,冯·诺伊曼可能算是最为精彩的一个。在学术方面,这位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科学家有着诸多非凡的贡献。在数学上,对集合论、算子理论、测度论、几何、分析、拓
  • 雷锋精神,丰碑永在!

  • 雷锋英名不朽雷锋精神丰碑永在!海报设计:陈莉责任编辑:林苗苗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我们欢迎投稿,转发分享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推荐阅
  • 雷锋“长”在了河南邓州

  • “走,我们去雷锋像那儿拍一张。”3月2日下午,采访临近结束,邓州编外雷锋团办公楼里的光线已暗,当我们提议给他拍照时,81岁的姚德奇特意走到大厅,打开灯,站在了雷锋雕像前。他胸前那
  • 谁是雷锋?




  • 他是一枚有钻劲儿的“螺丝钉”


    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他的事迹温暖人心


    他的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杰调研走访知道创宇

  • 本文内容源于公众号:聚焦朝阳园2023年3月4日上午,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杰赴知道创宇走访调研。政府办主任郭勋、朝阳园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杨洪福、望京街道工委书记陈栋
  • 结果公布!连续第二年回增

  • 自然资源部3月3日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结果。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较上年末增加约130万亩,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国耕地
  • 政府工作报告,披露这些重要数据!

  • 因战而生、为战先行保障三军、服务人民关注我关注专业、权威、海量资讯↓↓↓ (温馨提示:转载内容请附上“联勤集结号”二维码,并注明“联勤保障部队官方微信公众号”。)总
  • 与阿瑟·米勒跨时空对话

  • 整整40年前的1983年,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来到中国,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他的经典作品《推销员之死》,翻译家、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翻译并主演该剧。这部作品的上演,成为中美
  • 最全版!一图读懂 →

  • 最全版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图全读懂快些收藏因战而生、为战先行保障三军、服务人民关注我关注专业、权威、海量资讯↓↓↓ (温馨提示:转载内容请附上“联勤集结号”二
  • 顶流“女明星”!霸榜热搜第一

  • 近日“熊猫和花”冲上热搜成了备受瞩目的“顶流“明星2月27日,四川成都在名叫“和花”的大熊猫周边围观群众实在太多保安大哥无奈提问:“这里这么多大熊猫,你们就看这一只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