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开给“躺平者”的药方

日期: 来源:心智工具箱收集编辑:阳志平

1

这次人生发展咨询,沟通的是19号来访者。先认识一下来访者。来访者今年30岁出头,海外名校读的本科与硕士,如今在某一线城市工作,已在某省份城市购房。爸妈衣食无忧,退休金不错,没有什么太多需要自己照顾的。家里还有很多亲戚,在老家照顾爸妈方便。

来访者智商理商不错,运气也可以,找工作没怎么费劲,就在一个成立近二十年的老牌公司协助董事长做研发。董事长整天很忙,没什么时间管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周的工作量,两三天就干完了,剩余时间摸鱼就好。来访者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比如上课、看书、学习。

嗯,来访者就是传说中的“躺平者”,姑且用这个词汇来形容吧。看上去,这又是一次“没事找事”型的咨询,这位来访者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啊?

2

还真不是。咨询助理与他沟通后,发现他这种“躺平”的状态已经很久了,已经的确影响他的人生发展。所以他才来求助人生发展咨询团队。

咨询助理在与他初步沟通几轮后,提交给我的内部报告是这么描述他的问题的:持续的人生价值感和意义感缺失,导致没目标,动力不足。

咨询助理在咨询准备会上提出了两个自己的疑问。其一,多数来访者求助的是具体问题,然而这位来访者并不是。对于这种深刻的人生价值观问题,那么该怎么处理?

其二,感觉来访者这种职场人士和大学生普遍出现的“空心病”有所不同。大学生的空心病更多在于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去追寻什么。来访者看似是另一种专属于职场人士的“空心病”,那么该怎么处理?

而我在内部会上提醒了咨询助理四个问题:来访者的问题是只在某一维度上出现,还是在很多个维度上出现?来访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行为模式?当我们碰到这种深层次的人生意义问题,究竟应该开什么药方呢?你开给来访者的药方有副作用吗?

带着疑问,我与咨询助理在人生发展咨询室接待了来访者。而整个咨询流程,也是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回答。

3

先说第一个问题:来访者的问题是只在某一维度上出现,还是在很多个维度上出现?

在咨询开始,我看似随意地问了来访者几个问题,建立了一个轻松的沟通氛围。来访者也很轻松地进行了回答。

这几个问题问得是有策略的,大体上,涉及来访者的童年、学业、工作、婚恋。而在来访者回答时,有趣的是,无论是哪个回答,都出现了一个口头禅:“随便”。

我问来访者当时怎么想去国外读本科的?来访者说:这个决定其实很“随便”,没怎么思考。而再问本科毕业后,为什么继续在本校读硕,也是很“随便”,“反正就顺着继续读了”。

再问毕业后为什么选择了这份工作。是的,来访者毕业后只有一份工作,从毕业工作至今。他的答案也是随便,当时刚毕业时,原本想从事某个行业,但因为被朋友介绍这家公司,于是“随便面试看看”;然后面试时碰到一个聊得来的主管,就“随便试试看”,入职工作至今。

而婚恋上,也是“随便相亲看看”,用来访者的话来说:“反正就是随便聊聊,聊着聊着就不了了之了”。

你看,模式开始出现了。我们姑且将来访者的这种模式称之为:“随便模式”吧。一般来说,如果有极其高频的口头禅,那么意味着来访者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用我的人性系统论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来访者形成了“执念”——某一组“个人概念”占据主导地位。

4

再说第二个问题,来访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行为模式?

我们姑且也“随便”用一个词来总结试试看吧,答案正是:“假性自主”这个词。

我有一位做拖延症咨询的朋友,他格外喜欢用“假性拖延”来形容某一类拖延症患者。对这类拖延症患者来说,造成影响的不是拖延这个事实,甚至他们当时也完成了任务,而是事后的心理总结与情绪体验。往往会后悔、不爽。

同样,“假性自主”也有些类似。他们看似人生的每一个重大选择,都是自主做出来的。然而事后的心理总结与情绪体验,往往会觉得“一般般”。

来访者的人生重大决策,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自己作出来的。你看,这不是一个很“自主”的人吗?

但是,为什么他总结自己的过往人生发展与重大决策,统统用的是“随便”的语调呢?其中最有趣的是他找工作。

原本感兴趣从事某个工作,但因为对面试官有好感,面试官对他比较认可,就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完全陌生的公司,工作至今。

我们不妨试着思考:如果是一个真正自主的人,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想法,会因为对面试官有好感,而变换工作类型吗?

答案显然是不会。

现代社会,人人看似自由,却出现了弗洛姆所言的“逃避自由”的现象。

同样,来访者看似事事自主,却出现了“假性自主”的模式。

5

那么,当我们碰到这种深层次的人生意义问题,究竟应该开什么药方呢?这就是第三个问题。

咨询助理在咨询准备会上,开了一些脑洞:

  • 建议来访者先动起来,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量,规律用餐和睡眠;
  • 通过改善情境来破局,采取脱敏法,逐步扩大来访者的人际交往圈;
  • 建议来访者通过自己拥有的专业技能去主动为更多人创造价值;
  • 学习作品化,先输出小作品,不要管其他的,哪怕自己看也行;
  • 长期的目标和意义可以暂时先放一放,先设定一个现实中可量化的小目标。
咨询助理开的药方有一定合理之处,我相信,对多数“躺平者”来说,都是适用的。然而,这份药方少了一个什么东西呢?
答案是“药引”。也就是来访者最容易记住、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操作的抓手。
与来访者沟通之后,慢慢地我们建立了信任,达成了共识,在这些基础之上,我开出的“药引”是什么呢?——通过“主动的自我披露”来获取“真实的社会反馈”。
在探讨来访者的行为模式时,我与来访者达成了共识:他是一个相对自主,智商不错,略微有点内向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疏离、孤独,在高压力情境下表现一般。
这种行为模式的形式,与漫长的学生生活有关系,更与来访者很少进行“主动的自我披露”有关系。他长期将自己保护得好好的,从而让自己没那么容易陷入高压力情境。
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整整几十年,没什么约束了。能给他造成高压力的情境,都被他清除得一干二净。
为了担心被人催着在一线城市买房,所以早早地在老家省份城市买好房子。
为了担心被老板安排更多活,所以宁愿成为公司摸鱼代表。
你可以按照这种格式类推下去。
在咨询时,聊到的类似例子,实在太多了。我都可以建议来访者出版一本《摸鱼者指南》了:D
这是人性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起作用。但带来的负作用,就是他长年累月缺乏“真实的社会反馈”。最终,所有的反馈来自自己,而非来自情境,也就是他人、他事、他物。
如此一来,人生意义自然飘忽不定,难以浮现。
只有被约束的自由才是自由,在咨询时,我说了一个金句。人生意义只有与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捆绑,才容易从抽象变为现实。
人,既会感受到情境的压力,但又会从情境中拿到资源。当你过了三十岁,长期觉得自己发展不够好的时候,也许可以想想看,情境是否不太对?
引入约束,也就是“主动的自我披露”,来访者才可能获得“真实的社会反馈”,从而打破这种循环。

6

然而,当开给来访者药方之后,这个药方真的没有副作用吗?这就是第四个问题。
是药三分毒。高明的咨询师就像高明的医师一样,一定要提醒来访者,药方的边界与例外。我们给了来访者的药引:通过“主动的自我披露”来获取“真实的社会反馈”。它有它的边界、副作用。
来访者的“随便”,在求学上“随便”;在找工作上“随便”,在择偶上“随便”,难道真的是一种错误吗?
答案显然并非。成人不谈对错,只谈利弊。
来访者的“随便”,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几个优点:
容易知足常乐。所以来访者形容自己的心理资本蛮高,情绪很稳定,不容易焦虑。
容易结果不错。比如,面试时,因为跟面试官聊得来,就去这家公司了,工作也还不错。也就是“随便”反而带来了性价比更好的回报。
这是不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精心计算,反而拿不到好的结果?我天天996,反而不如躺平过得爽?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是社会越来越流行这类生活方式的原因。
好的咨询,并不是要劝来访者按照他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更不是强迫来访者,从一个“随便”的人,变成一个“认真”的人。无为而为才是永恒的自然之道。
好的咨询,是在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基础之上,再往前推进一步:看看,我这种“随便”的生活方式,如何成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助力?
比如,是否可以“随便试试看,读个博士”,读成了最好,没读成也无所谓,反正小成本试试看。
比如,是否可以“随便看看,相个亲”,成了最好,没成也无所谓,反正小成本试试看。
当人行动起来了,一个小的行动会引发下一个行动。
所以,我在给来访者设计行动方案时,格外提醒:当下-3个月-18个月-12年,不同周期。12年甚至可以先不去管它,而是先更关心当下-3个月-18个月的行动方案。而所有这些行动方案,你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随便试试看”的轻松心态。

7

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答案也许出乎所有人意料:立即将头像换成一张微笑的个人照片。
人们常常低估了网络刻板印象对自己的影响。我问来访者,过去三年,你在网上投入的时间多,还是线下投入的时间多?——答案是网上。
我再问来访者,过去三年,你在网上获取的机会多,还是线下获取的机会多?比如,网上认识的女孩子有主动追你的吗?有老板主动邀请你给他干活吗?——答案是从未。
因为他用一张人生最低谷、压力最大时期的头像,人为地给自己制造了霉运。那张非常阴郁的头像,看上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脾气不好、容易发火的男生。
但实际上,来访者是一个情绪稳定、脾气还可以的男生。
你看,人生发展不经意的坑就是这么来的。人生最低谷、压力最大的时候,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你为什么还用那时的头像?这不是暗示自己始终处在低谷,走不出来吗?
来访者对我比较信任,连夜将自己的头像换了。
有趣的事来了。有一位女生主动对他表示好感,两人相约情人节吃饭。
其实,人有时候就是被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生生地耽误了自己的姻缘。

8

当然,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对话,但不再累述。
总的来说,这个个案做得精彩,体现了咨询的魅力。
咨询的魅力在于如水一般,顺势而为,引人自助。但又比来访者看到的更多、更深。同时引发的行动类似一颗种子一样,创设出最佳生根发芽的情境。
我给咨询助理的建议是:可以深入分析我与来访者的对话逐字稿。想想看,哪些地方是咨询的转折点、来访者的开悟时刻。
对于一位新手咨询师来说,每个个案都有一个由薄做厚的过程。通过逐字逐句阅读与来访者的对话、撰写大量咨询手记,将个案做厚。未来才会由厚到薄,挥洒自如。
在真实的咨询场景,一次好的咨询示范是机缘巧合才会诞生,不容易。

9

然而,即使事后复盘,个案做得多么精彩,一位咨询师需要始终持有敬畏之心。
咨询师本质上是承担了部分与来访者的因果。当代咨询业成熟的机制:来访者协议、知情同意书、督导机制,以及长期的共情与反共情训练,都是在降低这种因果,将其约束在恰当的边界。不至于影响来访者与咨询师的生活,而是将其约束在咨询室这个安全情境。
如果身为咨询师,你自己不注重这种因果关系,贸然打破,比如,给亲朋好友做咨询,给陌生人做咨询,那么,必然会出现因果反噬的现象。记住,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古话有一定道理。
所以,成为人生发展咨询师,需要你当前身心健康,处在欣欣向荣的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适合成为人生发展咨询师,更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为一流的人生发展咨询师。同样,人生发展咨询师始终需要休息、督导、学习、阅读、写作,来增进心灵的力量。
是为记。
阳志平
本文使用写匠创作,2023-03-02
相关阅读:

从中产到精英路上的大坑

一个狂热分子的自白

不喜欢“打架”的好人

备注:人生发展咨询报名预约,参见:人生发展咨询项目常见问题解答

相关阅读

  • 人生发展的那些关键词(4):根据地

  • 1、有一位同学,35岁左右,在某家中型科技公司担任管理职务。他每年都会来拜访我,很有诚意。但是今年来拜访我的时候,我给他批评了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我在前几年提醒
  • 《朗读者》:世事无常,唯读书是解药

  • 作者 | 帆书 · 伏琴主播 | 帆书 · 一凡✎ 解读预告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今天为大家解读的是影响了无
  • 如果重返20岁,董明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 来源:新华网企业究竟该如何吸引人才?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直言:不仅靠高薪 也靠企业文化不问学历 要问你的能力我们要培养达成共识的人她给大家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会时间”
  • 【夜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

  • 点击上方“财政部”蓝色小字,可订阅本微信。请相信,一切自有安排。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万物冬藏,岁月沉香。看到一段留言:“夜已深,此刻独自一人在公司加班,享受工作带
  •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个文明”。这句话无疑肯定了哲学对于文明的巨大影响力。但是在今天,许多人可
  • 禅在茶里,人生在禅里。

  •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对于钟爱喝茶的朋友来说,茶的意义不止是学问,它更称得上一门艺术,是上升到悟道的一种境界—禅。禅茶一味悟天下,独一无二是径山。千利休曾说过:“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开给“躺平者”的药方

  • 1这次人生发展咨询,沟通的是19号来访者。先认识一下来访者。来访者今年30岁出头,海外名校读的本科与硕士,如今在某一线城市工作,已在某省份城市购房。爸妈衣食无忧,退休金不错,没
  • 人生发展的那些关键词(4):根据地

  • 1、有一位同学,35岁左右,在某家中型科技公司担任管理职务。他每年都会来拜访我,很有诚意。但是今年来拜访我的时候,我给他批评了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我在前几年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