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熊宇杰/龙冉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可燃冰绿色可持续利用的光催化技术

日期: 来源:邃瞳科学云收集编辑:马军

第一作者:马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灿(复旦大学)、毛可可(安徽工业大学)

通讯作者:熊宇杰教授、龙冉教授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

论文DOI: 10.1038/s41467-023-36977-0


  全文速览  

可燃冰是一种重要的储备能源,试采可燃冰的产品中99.5%成分是甲烷。据推断,在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储量至少达800亿吨石油当量。目前可燃冰开采技术中的减压开采法,在可燃冰减压过程中会导致可燃冰气化,对甲烷气体的储存和运输将是一大考验。如能利用海上条件,将甲烷转化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液态产品,将为可燃冰利用提供技术参考。在本研究中,作者报道了一种绿色高效的光催化甲烷卤化技术,通过Cu掺杂的TiO2催化剂,以甲烷和碱金属卤化物为卤素源,在光照下实现了卤代甲烷的高效合成。卤代甲烷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平台分子,广泛应用于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如甲醇、乙酸、丙烯等)的生产。然而,目前卤代甲烷的合成通常涉及氯气、溴化氢等腐蚀性原料和苛刻的反应条件,不仅需要复杂的工艺和巨大的能量消耗,而且对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威胁。本研究中的方法实现了0.61 mmol h−1 m−2的CH3Cl和 1.08 mmol h−1 m−2的CH3Br生成速率,并且表现出28小时的催化稳定性。进一步通过串联反应设计,该方法能以甲烷为原料,经卤代甲烷为中间体,实现甲醇和药物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此外,该方法在仅利用光照、甲烷和海水的条件下,同样能够有效进行光催化卤代甲烷的合成,证实了光催化甲烷卤化技术在可燃冰利用方面的可行性。


  背景介绍  

卤代甲烷(如氯甲烷CH3Cl和溴甲烷CH3Br)是一种广泛用于多种高值化学品和燃料(烷烃、甲醇、药物中间体、有机硼等)合成的平台分子。工业上通常在高温下利用甲醇作为原料合成卤代甲烷。该过程需要复杂的工艺和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还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随着天然气、尤其是可燃冰等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的逐年增长,甲烷(CH4)作为储量丰富的碳资源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产卤代甲烷的原料。自1985年Olah教授等团队利用甲烷和氯气为原料合成得到氯甲烷,催化甲烷卤化制备卤代甲烷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然而,催化甲烷卤化合成卤代甲烷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Cl2、HBr等反应原料对环境安全和反应器的潜在威胁是目前催化甲烷卤化技术中的首要问题。此外,Cl2和HBr的高活性也会带来卤代甲烷选择性低的问题。

绿色且易得的碱金属卤化物(尤其氯化钠、溴化钠)作为一类理想的氯源,受限于其惰性而较少应用于甲烷卤化反应中。尽管有研究证明能够利用高频短波紫外光激发实现CH4和NaCl反应合成CH3Cl,然而较低的CH3Cl选择性和催化稳定性仍然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设计合适的催化位点和体系,建立碱金属卤化物和甲烷分子活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绿色可持续甲烷卤化的关键。


 本文亮点  

1. 本研究成功构筑Cu掺杂的TiO2光催化剂(Cu-TiO2),用于光催化甲烷卤化。Cu-TiO2催化剂可在全谱光/可见光下活化甲烷分子和碱金属卤化物,实现高效的甲烷卤化反应制备卤代甲烷。此外,本研究能够仅利用甲烷和海水实现光催化甲烷卤化合成氯甲烷。

2. 本研究通过多种原位表征和理论模拟,发现Cu掺杂能够稳定甲烷活化的关键中间体*CH3;而TiO2光激发下的光生空穴能够氧化Cl,进而与*CH3偶联选择性生成CH3Cl。

3. 本研究在600 mW cm−2的全谱光照下,常温常压催化甲烷卤化反应的CH3Cl产率达0.61 mmol g−1 h−1,CH3Br产率达1.08 mmol g−1 h−1,并且催化稳定性能够保持28 h。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的串联反应证实了该方法能够实现甲烷经卤代甲烷合成甲醇和药物中间体。


  全文速览  

1. 利用碱金属卤化物作为卤素源的光催化甲烷卤化转化及其串联合成甲醇和药物中间体的路径示意图

首先,作者提出了基于光催化甲烷卤化的绿色可持续的可燃冰利用技术路线(图1):以甲烷(来自可燃冰)和碱金属卤化物为原料,在光照下实现卤代甲烷的高效合成,进一步卤代甲烷可与NaOH溶液反应,得到燃料甲醇或进行医药中间体(如邻甲基苯甲酸甲酯、1-甲基吲哚等)的合成,从而实现可燃冰的原位高效利用。

作者围绕NaCl为卤素源进行了光催化甲烷氯化的反应,选用可克级制备的Cu掺杂TiO2 为光催化剂进行研究。如图2a,b所示,可以发现Cu的引入不仅能够极大促进目标产物氯甲烷的生成,还能够显著抑制过度氧化产物CO2 生成。同时能够发现2%摩尔比例Cu掺杂是最优掺杂比例。进一步的同位素标记结果可以证实CH3Cl来自于光催化甲烷氯化反应(图2c)。此外,Cu掺杂TiO2在不同NaCl量的条件下都具有较好催化活性(图2d),而且Cu-TiO2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图2e,28小时)。更为重要的是,Cu掺杂TiO2催化剂能够利用多种氯化盐甚至海水作为氯源进行光催化甲烷氯化反应,表明本研究的甲烷氯化路径具有十分优异的可持续性和成本优势。

图2. 不同条件下碱金属卤化物作为卤素源的光催化甲烷卤化。a,b不同Cu掺杂TiO2光催化甲烷卤化(a)产物速率和(b)CH3Cl选择性。c,光催化甲烷卤化生成12CH3Cl和13CH3Cl质谱图。d,不同氯化钠量时,2%Cu-TiO2在600 mW cm−2的全谱光照下光催化生成CH3Cl速率对比。e,2%Cu-TiO2在600 mW cm−2的全谱光照下光催化甲烷卤化催化稳定性测试,每次循环反应4 h。f,2%Cu-TiO2在600 mW cm−2的全谱光照下不同卤素源的光催化卤化反应。

为了研究光催化甲烷氯化的反应机理,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对Cu掺杂TiO2光催化甲烷氯化的中间体进行研究。在甲烷吸附阶段,0%Cu-TiO2 和2%Cu-TiO2的DRIFTS上均可以检测到CH4分子C–H键吸附信号(1305和1540 cm−1)以及CH3/CH2的吸附信号(1446/1472 cm−1)。不同的是TiO2表面检测到明显的C=O键信号(1643和1720 cm−1),表明甲烷分子在0%Cu-TiO2表面形成了羧酸物种,而这些羧酸物种在光催化反应中易转化为CO2。如图3b所示,2%Cu-TiO2表面则未观察到羧酸物种,而是检测到了羟基–OH的信号(1153 cm−1),这一结果表明甲烷分子能够在Cu掺杂TiO2表面解离为–CH3和–OH。在施加光照时,2%Cu-TiO2表面能够观察到C–Cl键(715 cm−1)的生成,进一步证实了CH3Cl是来自光催化甲烷氯化反应。同样在加光照的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AP-XPS)的C 1s谱(图3c)中可以观察到随光照时间逐渐增强的C-Cl键信号(287.2 eV结合能处),而光照下的NaCl的Cl 2p谱图变宽且向高结合能则说明了NaCl中Cl的氧化及C–Cl键的生成。综合来看,光催化甲烷氯化反应时,甲烷分子首先在Cu-TiO2催化剂表面解离为–CH3和–OH,在光激发时NaCl中Cl被光生空穴氧化,随后与–CH3偶联生成CH3Cl。

3. 光催化甲烷卤化的原位表征测试。(a)TiO2和(b)Cu掺杂2%Cu-TiO2光催化甲烷卤化反应的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c,Cu-TiO2表面不同条件下近常压XPS的C 1s谱。

为了深入揭示光催化甲烷卤化的机制,作者通过DFT理论计算分析了Cu-TiO2表面甲烷卤化的电子能量变化。首先CH4解离为*CH3步骤在TiO2和Cu-TiO2表面能量变化分别为0.132 eV和0.133 eV。然而由于缺少活性位点,CH3不能在TiO2表面稳定而难以进行后续反应。如图4a所示,Cu的引入则能够使CH3以CH3•••Cu形式稳定在Cu-TiO2表面,随后与氧化的Cl偶联生成CH3Cl,这说明了Cu对光催化甲烷卤代反应中中间体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基于原位表征和DFT结果,作者提出了Cu-TiO2催化剂利用NaCl为氯源进行光催化甲烷卤化反应的路径(图4b)。首先甲烷分子在Cu-TiO2表面解离为*CH3和*OH,其中CH3能够稳定在Cu位点上。在光照时,Cu-TiO2的光生空穴能够氧化Cl得到活性氯物种与CH3偶联生成CH3Cl。与此同时,光生电子能够还原H生成H2,而消耗Cl之后的NaCl则得到NaOH。

4. 光催化甲烷卤化机理。a,Cu-TiO2催化剂上光催化甲烷卤化过程电子能量变化示意图。嵌入图为各反应步中优化的催化剂结构。b,利用碱土金属卤化物为氯源Cu-TiO2催化剂进行的光催化甲烷卤化反应路径示意图。


  总结与展望  

这项工作围绕甲烷卤化反应,通过Cu掺杂在TiO2表面构筑活性位点,利用廉价无腐蚀的碱土金属卤化物为卤素源,实现了绿色可持续的高效光催化甲烷卤化合成卤代甲烷。通过原位表征和理论模拟发现,掺杂Cu能够稳定甲烷活化的关键中间体*CH3,进而高选择性生成CH3Cl。在优化条件下,实现常温常压下0.61 mmol h−1 m−2的CH3Cl和 1.08 mmol h−1 m−2的CH3Br生成速率。进一步的串联反应证实该方法能够实现甲烷经卤代甲烷合成甲醇和药物中间体。这项工作为甲烷向高附加值产物的高效转化和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作者介绍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学习,2000年获化学物理学士学位,2004年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谢毅院士。2004至2011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工作。2011年辞去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的首席研究员职位,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建立独立研究团队。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18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2年当选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FAAET(F))、新加坡国家化学会会士(FSNIC)。现任ACS Materials Letters副主编。长期从事光电催化研究,通过发展“精准合成-多域表征-数据驱动”交叉研究范式,推动生态系统重构应用。已发表200余篇通讯作者论文(50余篇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和Adv. Mater.),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引用36,000余次,H指数96)。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4-2016和2018年四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5年获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2019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Soc Rev开拓研究者讲座奖,2021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龙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习,2009年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熊宇杰教授)。2014年加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开展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宋礼教授)。2016年任副教授,2022年任特任教授。主要聚焦于人工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在晶格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利用晶面调控、电子态调控、原子修饰以及复合结构等手段,调节金属纳米催化剂的表面微结构,进而调控催化反应中相关反应分子的吸附、活化行为,建立结构与性能的本征关系,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9篇,他引6500余次(H因子46),包括30余篇发表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Soc. Rev.的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14)、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6);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16,全国5名入选者)、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计划(2017,全球15名入选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2)、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2020)。

声明

本文仅供科研分享,不做盈利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邃瞳科学云”直播服务


“邃瞳科学云”推出专业的自然科学直播服务啦!不仅直播团队专业,直播画面出色,而且传播渠道多,宣传效果佳。
“邃瞳科学云"平台正在收集、整理各类学术会议信息,欢迎学会、期刊、会议组织方择优在邃瞳平台上进行线上直播,希望藉此帮助广大科研人员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自由、畅通地交流互动。欢迎老师同学们提供会议信息(会有礼品赠送),学会、期刊、会议组织方商谈合作,均请联系翟女士:18612651915(微信同)。



投稿、荐稿、爆料:Editor@scisight.cn

扫描二维码下载

邃瞳科学云APP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相关阅读

  • 新书推介 |《微型流化床:基础与应用》

  • 关键词 | 化工 流态化 微型流化床共 1269 字 |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流态化科学技术已有百年发展历史,流化床是不可或缺的颗粒处理装备与颗粒转化加工反应器,广泛应用于能源、
  • Nature Catalysis:揭示Ni催化的电子转移机制!

  • (△点击图片查看产品详情)电催化学术QQ群:1025856252多联吡啶修饰的镍催化剂在许多交叉偶联反应中表现优异的催化活性,这些镍催化剂具有优异催化活性的原因是能够在多个氧化态之
  • JACS:南方科技大学最新成果登刊!

  • 点击关注,化学科讯!硫亚胺目前在有机合成、手性配体、农药和药物化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已经开发出多种硫亚胺小分子抑制剂或者农药。2009年,Hudson等在IV型胶原蛋白中首次发现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