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把百余年前重见光明的珍贵文献放在一起,我们发现......

日期: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收集编辑:库叔说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日前,“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幕,分藏于各处的“四大发现”珍贵文物首次荟萃一堂,带领广大观众一同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


截至3月15日,展览已吸引超过98000人次前来参观。这些文物究竟有何魅力?今天,请大家跟随我们的镜头来一探究竟。


珍贵文物,荟萃一堂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上,一幢双塔形高楼静落于此。这里是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国家典籍博物馆。


驻足仰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和汉白玉栏杆。拾级而上,一脚迈进博物馆大门,我们就能看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的字样。


本次展览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分别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厅,展出面积近3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计249种、382件。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展现汉代戍边吏卒工作生活面貌的居延汉简,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的敦煌遗书,还有中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明清档案,这里可谓应有尽有。


在殷墟甲骨展厅,我们能看到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生动传神。还有国家图书馆的明星甲骨“四方风”甲骨,它记载了司出入风和日月长短的四方神名以及风名。这说明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年之中的季候推移、风向变化,昼夜长短也有所不同。


“妇好伐土方”卜骨。来源/张媛《见证商代文明 镌刻世界记忆——山东博物馆馆藏殷墟甲骨》


居延汉简展厅里,一块算术简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七八五十六、六八卌八、五八卌、四八卅二……”,上面写着的是人们熟悉的乘法口诀。这些简牍出土于汉代居延烽燧遗址,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简文内容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亮点展品。比如: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塞上烽火品约》(仿制品)、《论语·知道》(仿制品)等,还有国家图书馆藏《“肩水金关”简》《癸亥诏》。


居延汉简。来源/罗晶晶《深圳博物馆获赠商承祚旧藏居延汉简赏析》



不远处的敦煌遗书展厅里,展出着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世纪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献,它们展示了中古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比如:此次展出的海内孤本吐蕃统治时期(8-9世纪)写本《李陵变文》,是唐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占领沙州后,汉志不灭的沙州人呕心沥血之作,寄托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愤懑、不甘的情感,启功先生曾整理校录。


敦煌遗书。来源/《国家宝藏》截图


明清档案是针对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史的多方位记载。明清档案展厅从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四个方面,精选不同类型的珍贵档案,集中展示。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参与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仿制品);清乾隆时期的小金榜(仿制品)、清光绪时期的文科大金榜(仿制品)、国家图书馆藏原内阁大库善本古籍(仿制品)等。


它们的故事流转于中国历史发展长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智慧。


风雨飘摇,守护未止


回首过往,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西北科学考查团发现居延汉简、王圆箓发现敦煌经卷,以及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从出土或发现这批文物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这场规模浩大的文明探索之旅艰辛多难,却也成就斐然。


比如前文提到的“四方风”甲骨,就曾经被怀疑过“身世”。烧甲骨,是商代人占卜的一个重要流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上大多会留下被钻凿过的痕迹。但“四方风”在刚被发现时,因甲骨背面没有钻凿,一度被认为是伪刻。好在经过胡厚宣等考古学家的一再鉴定,“四方风”最终得以正名,还证明了甲骨不仅用来占卜,也曾用于记事。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茨置卅五里,茨置至好止七十五里”。这是一片里程简上记载的内容,指的是从长安出发到河西张掖郡氐池县所经地县驿置的名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这成为人们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


除了文物自身的考古价值,它们背后还藏着或遗憾、或欣慰的守护故事。


一百多年前,这批文物出土或发现时,正值家国危难、风雨飘摇之际,不少宝贝曾流失海外。比如敦煌遗书,1900年,王圆箓道士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它们,并上报给敦煌知县,但没有引起重视。此后,大量珍贵典籍,有的成了各级官员拿来打点仕途的赠礼,有的经外国探险家之手流散海外。


守护文物不易,但始终有人不愿放弃。


为抢救敦煌遗书,1909年,护理陕甘总督毛庆蕃呈送清学部的样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五十七》,完整保存了卷轴装书籍的形态,让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还能看到它当初的模样。同年,在罗振玉的坚持呼吁下,清政府下令把剩下的敦煌遗书运到北京。目前,我们能找到的敦煌遗书总数量在6万号左右,分散在世界上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百余个机构。


相似的命运,在内阁大库档案身上重演了。


它们原本存放在紫禁城内阁大库。根据王国维先生总结,明清内阁大库所藏30%是书籍,70%是档案。然而,因清末宫廷之中经费不足,内阁大库年久失修倒塌,其中所藏的许多档案文书被认为是无用旧档,需要焚毁。好在罗振玉先生坚信这些档案的珍贵价值,并将此事呈报给时任军机大臣张之洞,将它们暂时存放在了国子监。


可惜,1921年,由于经费不足,历史博物馆(注:指民国时期在国子监筹建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竟将“八千麻袋”珍贵档案卖给一家纸店,以作重新造纸的原料。此事被罗振玉发现后,他又出多倍价格将这些档案买了回来。在流散过程中,档案几经损毁、磨损,最后只剩下12万斤,至今仍是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历史的重要第一手资料。


一间间展厅里,透明展示柜将空间一分为二,一侧是贯穿历史长河的文物文献,一侧是驻足观展思索的市民游客。四周无声,却有百年前那群有识之士的坚韧不屈透过展柜、直击人心。


据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熊远明介绍,本次展览从专业的角度解读史料,挖掘文献价值,用创新的形式展示文物,讲述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特质,凸显出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典籍文献在文明传承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跨越百年,生生不息


前有罗振玉、王国维等学术巨擘力排众议,抢救文物;后有无数学者苦心孤诣,踵事增华,让广大民众通过文物、直观感受中华文脉的传承。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了这次展览。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之间打破馆际、行业资源壁垒,突破地域限制,将这样一批珍贵文物带到我们面前。


走近展区,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展厅的灯光、色调布景是略有差异的。


殷墟甲骨展厅主要是铜绿色调,还利用了空间立体复原以及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段,呈现震撼、绚丽的视觉效果。居延汉简展厅主色调是黑色,还原了居延地貌的微缩场景,并采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壁画与简牍等装饰元素,观众驻足其间,仿佛置身恢弘壮阔、苍凉无际的边塞。


敦煌遗书展厅则通过不同时期敦煌石窟的纹样、佛像等元素,及展厅中大面积的经典洞窟壁画,营造出璀璨瑰丽的敦煌特色,展示敦煌遗书中盛衰相继、融汇中西、异彩纷呈的中古世界。明清档案展厅以红色为主色调,加以雕梁画栋等建筑符号营造宫廷氛围,还通过大幅墙面投影的形式展示巨大尺幅的舆图、金榜,营造震撼的视觉效果。


此外,古籍珍本的特殊性还对展陈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展览使用各项文保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文物专用展柜,并依据展出古籍珍本的特性设置文保微环境,文物照度、气体成分、颗粒物浓度、温度、湿度等都要严格遵循标准。比如,敦煌遗书、甲骨等馆藏文献的展出环境标准温度为22±2℃,相对湿度为50±5%RH;居延汉简的展出环境则特别模拟了西北地区的温湿度,还要时时进行相关监测并做好记录。


展品的选取和摆放也十分讲究。据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介绍,甲骨上的文字较小,但甲骨本身又对光照较敏感。为了既能有效保护甲骨,又能让观众看清甲骨刻辞和钻凿形态,策展团队使用无紫外光灯具,根据每片甲骨的实际情况对灯光照射角度和范围进行针对性调节。同时,他们还在甲骨展签中添加按比例放大的甲骨图和拓片图,努力在保护和展示之间找到平衡点。


展柜内外的满满细节,正是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的缩影。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些展品,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研究学者反复推敲种种细节,这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哪怕是一个笔画走向的细微差异,可能就是点亮文明深处的光芒。


END

作者 | 丁贵梓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经公众号“瞭望智库” (微信ID:zhczyj)授权转载。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
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
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相关阅读

  • 《云赏敦煌》中文第八集:只此青绿 最美人间

  • 丝路明珠,璀璨古今。人类敦煌,千年莫高。跨越十余个朝代,每一处建筑、彩塑、壁画都诉说着不朽的传奇。在莫高窟第217窟中保存了一幅唐代青绿山水图,规模宏大、刻画入微。今天,让
  • 女生“吐槽”专业冷门,意外火了

  • 作者 | 南风窗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研究生李莹,发视频“吐槽”自己的专业冷门,没想到的是,视频意外走红,相关话题还上了热搜。李莹在视频中“吐槽”道,学校唯
  •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6月将在敦煌大剧院驻场演出

  •   记者从3月24日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敦煌大剧院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驻场演出签约仪式上了解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将创作一台展现敦煌文化丰富内涵、体现世界文化交流融
  • 敦煌市举办“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

  •   今年3月24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敦煌市卫健局与疾控中心在市政广场举办了“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
  • 科普“全网最冷门专业”,浙江女生火了

  • “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专业的冷门程度有多离谱,每个听到我专业的人都是这种表情 (⊙ˍ⊙)……”近日,研究学习甲骨文方向的95后女生李莹,因发视频吐槽专业“冷门”意外走红,不少网
  • 科普“全网最冷门专业”的她,被催更了

  •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专业的冷门程度有多离谱,每个听到我专业的人都是这种表情 (⊙ˍ⊙)……”近日,研究学习甲骨文方向的95后女生李莹,因发视频吐槽专
  • 女生“吐槽”专业冷门,意外火了!

  •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研究生李莹发视频“吐槽”自己的专业冷门没想到的是视频意外走红相关话题还上了热搜李莹在视频中“吐槽”道学校唯一研究甲骨文的导
  •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郭勇被查!

  • 甘肃省敦煌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郭勇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据酒泉市纪委监委消息:敦煌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郭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酒泉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
  • 敦煌:农资市场货源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   又是一年春耕生产时,敦煌市阳关镇备足种子、化肥、农膜、农机等农用物资,为春耕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近日,记者在敦煌市阳关镇几家农资经销店看到,柜台上摆满了蔬菜种子等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最新通知!7月1日起,全面执行!

  • 日前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最新通知详情如下↓↓↓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做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第三批、第五批到期药品续约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的通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
  • 黑龙江3地级市调整市委书记

  • 近日,黑龙江省3个地级市调整市委书记,具体为:沈宏宇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代守仑任牡丹江市委书记,丛丽任佳木斯市委书记。此外,王铁任佳木斯市委副书记。3月15日,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