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雾凇之美

初疑霜,复疑雾。玉屑霏,金葩吐。东风吹得十分匀,开遍梨花千万树。

如果能让人们一夜之间置身在“童话世界”的,除了雪可以办到,恐怕就是雾凇了。雾凇比雪来得轻盈,来得隐秘。雪,至少你还可以看见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枝头的情形,而雾凇你就根本无法窥视它何时形成,它总是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然降临,等你清晨走出门外发现它的踪影时,它早已铺天盖地的弥漫开来,一副“树树凇花云叠,物物飞琼万缕”的态势。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观赏雾凇,真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见晶莹剔透的枝条都披上了薄如蝉翼的霞衣,在朝阳里闪着点点金光,偶有一只飞鸟亭亭落于枝头,此刻便碎银簌簌,若再恰逢一阵清风拂过,则更似梨花轻舞,柳絮缤纷。若有几点不经意飘在脸颊上,瞬间点点清凉便润在心头,感到莫名的欢愉。想像你行走在琼花银树的山间小路上,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身心会慢慢的变得空灵,不名的思绪也会逐渐消失,单纯得如同天真的小孩子,真正的进入一个无忧的“童话世界”。

雾凇北方人称为“树挂”或“雪柳”,多产生在寒热交替又潮湿的时节,比如初冬或初春,这里的“淞”不是松树的“松”,而是指雾气在零度以下逐渐凝结在树枝上形成白色结晶,形状酷似针状的松叶。雾淞非冰非雪,是温度和湿度适宜时一种特殊的相逢产物,形成时不能有风,尤其是大风更是忌讳,因为一旦有风就会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所以这种景观也是难得一见。

雾凇又根据形成过程的细微差异,形成的质地和状态的不同分为“硬淞”和“软淞”,通俗的说“硬淞”更接近冰的特性而“软淞”更接近雪的特征,总之都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

据考证,“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所编的《字林》里,原句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而在更早的春秋时代,雾凇在成书《春秋》里叫“树介”,古今这么多赋予它的称谓,可见人们对它的关注和喜欢,人们又将雾凇看为“丰年之兆”。

中国比较有名的雾凇景观是在吉林省松花江上的雾凇岛,最佳的观赏时间是每年的12月下旬到次年的2月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专程前往领略“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妙景。

也许世间的的美总是伴随着短暂,不禁让人猜想,是否只有这样,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让人怀念和眷恋。亦如昙花之美,只“一闪而过”便进入另一个漫长的等待的循环之中。雾凇便也是这样的“昙花一现”的景观。它在清晨只一盏茶的功夫,在你意犹未尽的时候,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你只能望着还有些湿润的树干呆呆站立,怅然若失,在“它是否刚刚存在”的怀疑里等待下一个清晨的不期而遇。

说到童话世界,我不由得想到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纳尼亚传奇》,一群孩子通过一个神奇的大衣柜,到了银装素裹的纳尼亚王国,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故事,终于打败了统治童话世界的女巫。细细想来,看似童话般的世界,还是有那么多无奈和纷争。

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童话世界,只要有人存在,是人的思想创造出来的,无论看起来环境多么纯净,总会慢慢变得复杂起来,总是脱离不了利益和权利之争,这许这是人类的宿命吧!

既然这样,也不用奇怪佛教为什么传承之久之广了,因为人们一直在摸索一条通往真正的“童话世界”也是所谓的极乐世界的道路。佛祖是第一个跳出了常规思维,进入“空境”和“圆满”的那个人,也是创造一套理论体系帮助大家可以找到心灵的“童话世界”的那个人。

所以:真正的世外桃源不在任何的远方和别处,它始终在你的心里隐藏,能否找到,全凭你如何选择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