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我的美好时光,是毕业后回乡当闰土!



在青山绿水之间

我想牵着你的手

走过这座桥

桥上是绿叶红花

桥下是流水人家

桥的那头是青丝

桥的这头是白发

这是沈从文写给爱人张兆和的情书,每每看到,眼中便浮现一座桥。似乎中国的文人墨客们,总喜好用桥来寓意浪漫唯美的感情。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那一叶红花,那一处人家,那一缕青丝,那一头白发,正如普立大桥、尼珠河大桥、官寨沟流水小桥上的场景一般,若隐若现。




初闻普立,是高中时,同学里有来自那个地方的,犹记得他们念叨老家、絮叨琐事。再一次认识普立,是在2016年,从他乡回到家乡。

同很多走出去的宣威学子一样,我爱宣威,又不愿回来,总认为这里尚不能拥抱梦想。若不是一些变故,家乡可能就只是我的故乡。

回到宣威,除了怀揣梦想之外便是满腹的抱怨、不安和一些可怜的自尊,没有满意的工作,不是想要的生活,无所事事的自己索性伪装成一个指点江山的文豪,激扬文字的巨人。

写写画画,于是,成了标配的伪文艺加愤青,写下一篇《宣威旅游新起点:普立大桥的蝴蝶效应》的文章,那便是我对普立的第二次认识。

那时,普立大桥刚刚建成,成了当时宣威最伟大的建筑,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成了许多城市人向往的地方。宣威各乡镇甚至各村落自发新开了到普立大桥一日游的面包车旅游专线,高峰期看客每日达五万余人次,去瞻仰过大桥的人,就像寻得一件稀罕物一般惊叹不已,每每提起来满脸的自豪油然而生......




时至2016年9月,尼珠河大桥(北盘江第一桥)——世界第一高桥在普立合龙,再一次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推向高潮,彼时的普立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的网红地,尼珠河大峡谷走入人们的视野,各地游客、文青、驴友纷至沓来。




桥下的追梦人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路在脚下,桥在空中,路被踏足,桥成捷径。

至此,关于普立发展,关于宣威旅游,上至政府,下到百姓,学术的、非学术的,专业的、非专业的,都在围绕:“宣威能不能发展旅游?该不该发展旅游?如何发展旅游?”掀起了一波空前的大讨论。道路不通将普立与外界隔绝,而如今天堑变通途,“隐士”的普立应该向世界宣誓自己的美!

特别是河对岸的“多彩贵州”,近年捷报频频,更加激发了宣威人民的血性,也坚定了宣威人民发展旅游的决心。毕竟,对于经济下行的农村,甚至是压根就没“上行”的部分农村,旅游如同一根救命稻草,都盼着它带领我们走向人生巅峰。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路还是路,桥还是桥,峡谷还只是峡谷,我们有思考、有努力、有些许发展,也伴随着一些失落和迷茫。没有巨变,没有腾飞,但我们或者是他们依然在路上,依然努力,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


路上的宣威人

宣威,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人口数量多,宣威火腿名气大。宣威人民勤劳的,勇敢的,也是骄傲的。但人均GDP排倒数,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这个赤裸裸的事实,也让我们暗暗羞愧。目前,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宣威人民正在不断的奋斗,砥砺前行,奋力赶超,只为书写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中国梦和家乡情怀。




人类最大的恐惧,源于未知,这短短的一生,我们都在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也许你只是芸芸众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名平凡人,但当你找到方向,做出选择,便没有了所谓的“未知”和所谓的“恐惧”。

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学毕业回宣威当农民的二货),也加入了农村建设的大潮。电商是个造梦的地方,为年轻人、有梦想的人、敢拼的人降低了追梦的门槛,在电商的世界里,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十年磨一剑,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倾家荡产。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希望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将老百姓的农产品推出大山,打通农特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希望通过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刷新宣威在网络世界里的“存在感”。为了让公司赋予更强的使命感,公司起名“出山”......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人不但要学会“利己”,还要试着“利他”,“利他”何尝不是“利己”?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做好该做的每一件小事,未来我们必将“出山”。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进城的“山寨货”


助力乡村振兴,回归到本质无非是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更全面、更实惠、更高效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通过互联网拉近农村与城市的距离。

绿色健康的的“山货”一直备受城市人青睐,但由于流通渠道不畅、缺乏品牌化营销思维和物流条件限制等原因,宣威仍有很多优质的特色产品“长在深闺无人识”。

土特产的构成很杂乱,基本上以非工业化的食用农产品为主,有些是未加工的初级农产品,有些是简单加工过的农产品制品。土特产是地方特色性产品,外地的消费者很难认知其详情。




以诺邓火腿为例,如果没有《舌尖上的中国》带动了人气,其认知也仅仅停留在云龙县或者大理州,最远也就到昆明,基本上出不了云南省。同样,宣威的很多农产品也是如此。

在农村淘宝的开业“热闹”过后,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如何做品牌?如何做“上行”?就算偶尔有几次大规模上行的流量支持,本来看似十分丰富的农产品,真摆到桌面上来,却发现符合资质的并不多,或者本地支撑电商的服务业严重滞后,根本无法实现网络销售。



出山的学子+入山的农民

也许,就当下的形势而言,就宣威的经济而言,就农村电商而言,就一群热情似火的返乡小伙伴而言,可能创业就是在找死,但我们并不怕死。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关键的是“人”。上到国家,下到平民,从古至今,亦是如此。




至于我们?“出山”是我们曾经的“梦”,是我们曾经的“想”,我们来自同一片天空,凑巧的是都来自一个家乡,更巧的是,我们都跃跃欲试,从桥上过,在路上走,朝村里看。从他乡回到家乡,川大也好,郑大也罢,云财大尚一样,我们曾在山外,如今,想要身在山中。

目前,我们团队开展农村电商的第一站便选择了普立,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普立的小黄姜、农家宣威火腿、包谷粑粑、干酸菜、原生态土鸡、洋芋片、土鸡蛋......无数质朴的乡村味道和乡愁,已经满满的挂在我们的电商平台。

农产品走出大山,解决老百姓“卖不掉”,城市人“买不到”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农村电商,倒逼宣威农业发展,改变宣威农产品“小、散、弱、单”的状态。

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第一的神话,托起宣威普立的旅游梦;互联网搭建的桥,托起农民出山的梦;扎根农村,托起我们的创业梦。

曾经我们一腔热血,出山求学,如今我们满腔热忱,回乡谋生,为他人,为自己,我们并不伟大,只是想为家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舔砖加瓦。

文/图 徐兴敏




出山扶贫超市

大山深处最土的味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