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放学的小孩在淋雨为什么不能同情他

前两天看到有一条抖音火了,一群小孩放学回家,天下着大雨,然后很多学生在雨中奔跑

然后评论里很多的关心,同情,表达自己看到“这样画面的难过”,然后为他们加油。

雨中奔跑的人并不一定害怕淋雨

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大家也都是在表达一种“好意”“善意”。

但其实这样很不好:

如果你在现场,你拦住那个小男孩问:小朋友为什么不带伞,现在的伞这么便宜,这次我送你回家吧下次记得带伞。

这里的“下雨不带伞=你很笨”

“伞这么便宜你还不带=你很穷”

你把对方推向了“我到底是很笨还是很穷”两难选择上。

这种居高临下的关心,其实是自己内心欲望“我要做好人”的一种满足,而没有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弱者变成了强者行善的工具,强者用小利换取弱者的自我身份的认同而长期是个弱者。

这是竞争法则的本能,而非真善。

男孩收到关心会低着头,会不好意思,会跑开。

指出别人的错误需要正确的方式

很多农村的孩子来到大城市很多都很自卑,习惯性低头,认为自己穷会被人看不起。

事情没做好,会认为自己本来就“差人一节”

虽然大家并不会这么想,但是那种潜意识却真实存在。

自卑的小男孩在思考为什么大家看不起他而不是怎样变强

但是如果反过来,你要是愿意降低姿态,仰视男孩(对,就是仰视一个山区贫困小男孩)

“小朋友你这样淋雨不会感冒吗?要是我像你这样可能当场死掉了,我家就在旁边,伞用不到了,你要借吗?”

小男孩会很开心,他会说:“没事的,我经常淋雨,回家擦一擦换件衣服就没事了。”

小男孩会开心很久,还会感激你。心里还会想:“我果然很强”

生活里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大家都喜欢站在“正确的立场横加指责”

“抽烟百害无利,你为什么还不戒烟”

“你考试考这么点你看那XXX,以后你也想要像XXX一样吗”

观点绝对正确,而且还是“这些都是为你好”,却换来更多的家庭矛盾。

双方在努力说服对方“我是为了你好”

帮助他人是需要自我牺牲的,牺牲时间,牺牲金钱,牺牲自己的地位,而让对方真正收益,

“抽烟不好,所以我查了一下吃XX水果有好处”你老公会感动到现场哭给你看。

“你要是书读不好找不到工作,我就养你一辈子”你要信任你的孩子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很多孩子缺少被信任,长大不再和你说话,你也进不去他的朋友圈。

表达善意不是一种“无法忍耐”的发泄,而对方没有收益,反而人和人的距离变得遥远。

相反,而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好。

这就是今天发表的观点,第一次写头条文章给个赞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